第一图书网

先秦诸子系年

钱穆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1-8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钱穆  

页数:

74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初版付印,在民国二十四年之冬。未两载,中旧战事起,余自北平避难南下,遵海绕道香港,北至长沙,移住南岳。又经衡阳入广西,经柳州南宁,出镇南关,借道越南,去昆明,辗转蒙自宜良。又离经经港,变姓名,省亲苏沪,闭门奉养一岁。又脱身自香港航空飞重庆,卜居成都,先後及六年。并以其间至乐山,至贵州遵义。战事平息,重返苏沪,又去昆明。归居无锡太湖之滨。不及三年,重避战乱,只身来香港。先後迄今,计二十有一载矣。奔窜流亡,饥饿穷窘,而此书每携行箧中。偶有所覩记,可以补订原书缺失者夕辄以蝇头细字,写列书眉。积久得两百五十条左右。约计首卷得五十条,二卷八十条,三卷七十五条,四卷四十五条。其篇幅较大者,为补入苏代苏厉考一篇,又补晏婴卒年考,项橐考,鸥夷子皮及陶朱公非范蠡名辨,南郭子綦考凡四篇。改定越徙琅琊考一篇。其他皆零文短札,散入各篇。计有增订改动者,卷一有考辨三,四,五,七,一一,一二,一三,一四,一五,一六,二○,二一,二七,二八,二九,三○,共十六篇。卷二有三一,三二,三四,三五,三九,四○,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五○,五三,五四,五八,五九,六○,六二,六三,六六,六七,六九,七二,共二十五篇。卷三有七三,八○,八二,八三,八五,八七,八八,九○,九二,九四,九五,九六,九九,一○三,一○五,一○八,一一八,一一九,一二○,一二一,一二二,一二三,一二四,一二六,一二七,亦共二十五篇。卷四有二一八,一二九,一三○,一三一,一三二, 一三四, 一三九,一四○,一四四,一四五,一四六,一四七,一五○,一五二,一五六,一五九, 一六一,一六三,共十八篇。考辨四卷凡一百六十三篇,而增损所及,计共八十四篇,已逾其半。然计其字数,则仅三万余言,占原书分量十之一。而於原书结论大体,则殊无改变,盖仅止於添列例证,补增细节而已。  自来香港,获交英国友人林仰山教授。日军陷大陆,彼适侨寓山东,任教齐鲁大学,入集中营,披诵是书不辍。在港,主持港大东方文化研究院。谈次,知余积年有增订稿。而此书在大陆已绝版,海外亦少流布。乃商由哈佛燕京社斥资为铸新版。二十年来丛碎所得,遂获汇入原书,勒为定本。爱述缘起,兼志谢意,并备详增订篇目,以告读者。书末并增附本书引用书目索引一种,便寻检焉。

书籍目录

新版增定本识语 自序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 目次 卷 一 一 孔子生年考 二 孔子为委吏乘田考 三 孟懿子南宫敬叔学礼孔子考 附南宫敬叔南容非一人辨 四 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老子辨 五 孔子适齐考  〔附〕 晏婴卒年考 六 孔子自齐返鲁考 七 孙武辨 八 阳虎名字考 九 孔子五十学易辨 一○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孔子考 一一 邓析考 一二 孔子仕鲁考 一三 孔子相夹谷堕三都考 一四 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辨 一五 孔子去鲁适卫考 一六 辽湲史鰌考 一七 孔子畏匡乃过蒲一事之误传与阳虎无涉辨 一八 越句践元年考 一九 孔子去卫适陈在鲁哀公二年卫灵公卒岁非鲁定公卒岁辨 二○ 孔子去卫适陈在卫灵公卒後非卒前辨 二一 孔子过宋考 二二 孔子在陈绝粮考 二三 孔子至蔡乃负函之蔡非州来之蔡辨  〔附〕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辨 二四 孔子自楚反卫考— 二五 孔子自卫反鲁考 二六 孔鲤颜回卒年考  〔附〕 项秦考 二七 宰我死齐考 二八 孔子卒年考 二九 孔子弟子通考 三○ 孔门传经辨 卷 二 三一 墨子生卒考 三二 墨翟非姓墨墨为刑徒之称考  〔附〕 孟子墨子摩顶放睡利天下为之解  〔附〕 庄子儒缓墨翟释义 三三 赵简子卒年考 三四 计然乃范蠡著书篇名非人名辨  〔附〕 鹉夷子皮及陶朱公非范蠡化名辨 三五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考  〔附〕 越徙琅邪考 三六 晋出公以下世系年数考— 三七 魏文侯为魏桓子之子非孙其元年为周贞定王二十三年非周威烈王二年辨 三八 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考 三九 子夏居西河在东方河济之间不在西土龙门汾州辨 四○ 魏文侯礼贤考 四一 公职般自鲁游楚考 四二 墨子止楚攻宋考 四三 三晋始侯考 四四 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考 四五 宋昭公末年在周威烈王四年非二十二年辨 四六 魏文侯二十五年乃子击生非子营生魏徙大梁乃惠戍王九年非三十一年辨 四七 鲁缪公元为周威烈王十一年非十九年亦非十七年辨 四八 鲁缪公礼贤考 四九 越灭郯乃晋烈公三年非四年六年辨 附越灭滕考 五○ 吴起仕鲁 五一 田庄子卒年考 五二 田齐为十二世非十世辨 五三 吴起为魏将拔秦五城考 五四 魏文灭中山考  〔附〕 中山武公初立考 五五 宁越考 五六 田和始立在齐宣公五十一年非四十五年辨 五七 墨子游齐者 五八 子思生卒考 附颜般 王顺 长息 五九 列御寇考 附南郭子綦 六○ 魏武侯元年乃周安王六年非十六年辨 六一 墨子游楚鲁阳考 六二 墨子弟子通考 六三 孟子生年考 六四 田和始立为侯考 六五 齐康公二十一年乃田侯剡立非桓公午立辨 六六 吴起去魏相楚考 六七 吴起传左氏春秋考 附铎椒考 六八 孟胜考 附徐弱 田襄子 腹露 六九 宋辟公乃桓侯辟兵其元年当周安王二十二年非周烈王四年在位四十一年非三年辨 七○ 田桓公在位十八年非六年其弑君自立在魏武侯二十一年非二十二年辨 七一 韩哀侯懿侯昭侯三世名谧年数考 七二 老子杂辨 卷 三 七三 商鞅考 附甘龙 杜挚 七四 齐威王在位三十八年非三十六年辨 七五 稷下通考 七六 孟子不列稷下考 七七 申不害考 七八 魏围邯邓考 七九 季梁考 附季真 八○ 杨朱考 八一 子莫考 八二 白圭考 附赵武灵胡服考 八三 逢浑之会乃梁惠王非秦孝公在梁惠王二十七年非周显王二十七年辨 八四 齐魏战马陵在梁惠王一一十八年非周显王二十八年辨  〔附〕 毛氏本索隐异文校 八五 田忌邹忌孙膑考 附司马穰苴 八六 梁惠王二十八年乃齐威王称王之年非齐威王卒年辨 八七 屈原生卒考 八八 庄周生卒考 八九 子华子考 九○ 尸使考 附公羊女子及北宫子沈子 九一 宋君偃元年乃周显王三十一年非四十一年乃幼年嗣位非弑兄自立辨 九二 齐魏会徐州相王乃魏惠王後元元年非魏襄王元年乃齐威王二十四年 非齐宣王九年辨 九三 惠施仕魏考 九四 匡章考 附周最 九五 苏秦考  〔附〕 苏代苏厉考  〔附〕 鬼谷子辨 九六 楚威王与齐威王同时考 九七 齐因燕文王丧伐取十城乃威王非宣王辨 九八 孟子在齐威王时先已游齐考 九九 宋偃称王为周显王四十一年非慎靓王三年辨  〔附〕 宋王偃郎徐偃王说  〔附〕社亡鼎沦解  〔附〕 战国时宋都彭城证 一○○ 秦始称王考 一○一 韩始称王考 一○二 韩宣惠王郎韩威侯考  〔附〕 韩举乃赵将非韩将辨 一○三 荀卿年十五之齐考 一○四 齐魏韩会平阿及齐魏会甄考 一○五 五国相王考 一○六 鲁平公元年为周显王四十七年非周赧王元年卒在赧王十二年非十九年辨 一○七 惠施去魏考  〔附〕 张仪初入秦考 一○八 惠施自楚至宋考 一○九 靖郭君相齐威宣王与湣王不同时辨 一一○ 孟子至宋过薛过邹考 一一一 孟子游膘考 一一二 鲁平公欲见孟子考 一一三 许行考 附索卢参 一一四 田鸠考 附腹簿唐姑果谢子 一一五 孟子游梁考 一二六 惠施返魏考  〔附〕 南方倚人黄缭考 一二七 孟子自梁返齐考 一一八 滔于髡考  〔附〕 辨越绝书吴越春秋记越年  〔附〕 漓于髡为人家奴考 一一九 魏襄王魏哀王乃襄哀王一君两谥考 一二○ 齐伐燕乃宣王六年非湣王十年辨  〔附〕 燕昭王乃公子职非太子平辨 一二一 屈原於怀王十六年前被谗见绌十八年使齐非郎放逐辨 一二二 孟子去齐考 一二三 宋趼考 一二四 尹文考 一二五 惠施卒年考 一二六 张仪卒乃魏哀王九年非十年辨 一二七 屈原居汉北为三闾大夫考  〔附〕 战国时洞庭在江北不在江南辨  〔附〕 屈原沉湘在江北不在江南辨  〔附〕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解 卷四 一二八 齐湣王在位十八年非四十年其元年为周赧王十五年非周显王四十六年辨 一二九 魏襄王十九年会薛侯於釜邱考 附冯骥  〔附〕 孟尝去齐相魏考 一三○ 宋元王儿说考  〔附〕 唐鞅田不礼考 一三一 楚顷襄王叉称庄王考 一三二 春申君乃顷襄王弟不以游士致显辨 一三三 平原君为相考 一三四 王氏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补正 一三五 宋康王灭除考 一三六 荀卿自齐适楚考 一三七 慎到考 一三八 接子考 一三九 田骈考 附彭蒙 王触 一四○ 春申君封荀卿为兰陵令辨 一四一 公孙龙说燕昭王偃兵考 一四二 公孙龙说赵惠文王偃兵考 一四三 苟卿齐襄王时为稷下祭酒考 一四四 邹衍考 附邹奭  〔附〕 邹衍著书考 一四五 庄子见赵惠文王论剑乃庄辛非庄周辨 一四六 魏牟考  〔附〕 论詹何环渊年世 附召滑 一四七 虞卿著书考  〔附〕 国语采及铎氏虞氏钞撮考 一四八 孔穿与公孙龙辨於平原君所考 附子思以下孔裔生卒年表 一四九 荀卿赴秦见昭王应侯考 一五○ 陈仲考 一五一 荀卿至赵见赵孝戍王议兵考 一五二 邹衍舆公孙龙辨於平原君家考 附綦母子毛公桓团 一五三 鲁灭在楚考烈王七年非八年非十四年辨  〔附〕 武内义雄六国年表订误论鲁谱之误辨 一五四 再论鲁谱歧点 一五五 鲁仲连考 一五六 李斯韩非考 一五七 庞暖剧辛考  〔附〕 庞暖郎临武君考 一五八 鵾冠子辨 一五九 吕不韦著书考 一六○ 孔丛子载孔子顺事迹辨 一六一 春申君见杀考 一六二 尉缭辨 一六三 诸子扩逸 先秦诸子系年通表 目次 例言 通表第一  相当於考辨第一卷 通表第二  相当於考辨第二卷 通表第三  相当於考辨第三卷 通表第四  相当於考辨第四卷 附表第一  列国世次年数异同表 附表第二  战国初中晚三期列国国势盛衰转移表 附表第三  诸子生卒年世先後一览表 附诸子生卒年世约数 跋 考辨索引 书名人名索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先秦诸子系年 PDF格式下载



看了书名,以为是历史书,其实更是一本哲学书钱先生通过各学派的文献,从字里行间,将思想的发展过程排序下来,其中自然少不了对诸子言语的引用与分析,是一本研究先秦诸子的必备书籍,也可以同过本书全面了解先秦诸子的概况。


内容很多啊~~~慢慢消化。。


  在钱穆先生卷幅浩瀚的著述里,《先秦诸子系年》是不可不读的一部。这部书是钱穆先生早期著作的代表,是钱穆先生名震史坛的成名之作,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经典文化名著,不仅开一代风气之先,更是让后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史学架构可能企及的思想认识高度。曾有史家这样评论:钱著《先秦诸子系年》考据之准确,用料之精当,逻辑之严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为一座丰碑,后人想要撼动它,除非若干年后人们打开秦始皇陵地宫,与所藏的先秦诸子典籍进行比对,而那时,人们又会多出一个惊喜,钱穆简直神了,他的生命长了两千多岁,与生活在同时代的诸子们一同指点江山,一同激扬文字,一同感悟岁月,一同阅历沧桑。
  
    《先秦诸子系年》的成书时间长达十年。十年的风雨兼程换来了钱穆的一鸣惊人。
  
    1923年秋天,已有十年多家乡小学教龄、近一年厦门集美中学执教经验的钱穆,经著名学者钱钟书的父亲、国学大家钱基博的推荐,入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讲国文,在讲授《论语》的同时,开始考订孔子生卒行事,启动《先秦诸子系年》的写作。在此后四年的时间里,钱穆一边教学,一边向同为三师教员的钱基博等大家问教学术,开始了早期的教学、研究、交流、著述生涯。像《论语要略》、《孟子要略》等著作都完成于此。
  
    1927年秋天,在无锡三师同事胡达人的推荐下,钱穆转入苏州省立中学任最高年级的国文老师。在这所苏南名校里,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罗振玉、王国维、汪懋祖等曾在此执掌过教鞭。学术氛围甚浓的苏州中学,鞭策钱穆在著述上更加勤奋,先后写出了《国学概论》、《墨子》、《王守仁》等不俗之作;与此同时,《先秦诸子系年》所涉及的诸子考辨各篇,也在授课讲义的基础上先后梳理成章。
  
    1929年,就在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初稿基本完稿之时,钱穆与当时学术界、史学界的两位泰斗级人物相遇了。这两位人物分别是:古史辨派领袖、史学大师顾颉刚,经学奇才、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
  
    1929年9月,刚刚受聘燕京大学教授的顾颉刚回苏州省亲,在陈天一的促成下造访钱穆。在苏州中学并不宽敞的宿舍里,顾颉刚把目光投向了钱穆刚刚完成的《先秦诸子系年》初稿,面对这个中学教师的心血之作,一向身居学术高位的顾颉刚惊诧不已、佩服不已,诚索此稿带回家中阅读。几天后,钱穆回访顾颉刚,顾颉刚对钱穆的考据工夫和史学才华大加赞赏,当即决定推荐钱穆到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任教。
  
    顾颉刚离开后的那个冬天,虽然寒冷异常,但钱穆却感到非常温暖。一则顾颉刚的慧眼识人,让钱穆增加无穷暖意;二则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的专程到访,遇见了难寻知音,迸发了灵感火花。在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两位神交已久的朋友俯仰湖天,畅谈今古,自然把话题集中到了《先秦诸子系年》上。一向褒言吝啬的蒙文通,对钱穆的奖掖之词如滔滔江水,他赞道:“君书体大思精,唯当于三百年前顾亭林诸老辈中求其伦比。乾嘉以来,少其匹已”。经其推荐,《先秦诸子系年》初稿中的墨学诸篇,公开发表于南京的一家杂志上。
  
    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钱穆与顾颉刚的相遇,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改变了他的学术人生,使他从苏州中学一步登入中国学术的最高殿堂,并从此牢牢地站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制高点上,风光无限,辉耀群仑;钱穆与蒙文通的相遇,为我们研究和了解钱穆的早期学术活动、阅读钱穆的早期著作,尤其是客观评价《先秦诸子系年》的历史价值,找到了被官方最早认可的学术文献。1929年之于钱穆,乃新生之年,转折之年。
  
    在顾颉刚的大力推荐下,1930年9月,钱穆辞别苏州中学,前往古都北平,在学者荟萃的燕京大学任大一大二国文课讲师。在未名湖畔,钱穆犹如龙入沧海,驰骋翱翔于中国学术的心脏之地。他在教学之余,全身心地浸泡在燕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利用其丰富的藏书资源,除逐字逐句修改《先秦诸子系年》在引述、体例、考辨等方面的错误外,还写出了《周官著作时代考》等在北平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著作。
  
    《先秦诸子系年》全部完成后,顾颉刚力推纳入《清华丛书》出版,清华方面委托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和中国二十世纪的另一位史学大师陈寅恪等人负责审查。冯友兰认为该书虽有创见,但不宜做教本;陈寅恪则认为做教本最佳,称“自王国维后未见此等著作矣”。由于两位大学者在审读意见上分歧较大,这部经典名著最终与“清华丛书”擦肩而过,直到1935年12月,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先秦诸子系年》的出版是民国时期学术界的一件盛事。就作品本身而言,它系一部考证诸子年代、行事的考据之作,这部书力纠前人治诸子之失,为通贯春秋晚期至秦统一大约350年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的历史,画出了一条清晰可信的发展红线,为研究战国史、先秦史提供了经典范本。在这部书中,钱穆对中国学术的卓越贡献在于:以比较权威的《竹书纪年》订《史记》之误,填补了中国历史重大转型时期的研究空白,重建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气脉。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中说:“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虽名为先秦诸子的年代作考辨,而其中对古本《竹书纪年》的研究,于战国史的贡献特大。”
  
    如今,先秦诸子连同钱穆都早已成为历史。回望那个已尘封在黄土深处的年代,我们为诸子们高兴,为钱穆高兴,正是钱穆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和文化时空中闪烁的真正属于诸子的思想光辉。
  
    站在民国二三十年代的学术舞台上逡巡,钱穆这一时期的作品,因没有政治任务,没有阶级宣言,使得文字质朴真实,新鲜隽永,因富有诗情画意而韵味无穷,如同暮鼓晨钟绵长悠远。空前开放、活泼的学术环境为钱穆成为一代宗师奠定了基础平台。


  正在读《国史大纲》,发现此书和《先秦诸子系年》有莫大关系。钱穆能理清中国思想史的源流,赖有《系年》所做的功课。


刚买此书 慢慢搞起 钱穆一些演讲稿整理后出版的书 看起来虽然有字不认识 但是大意还是清晰的 这本书唯恐根基不够 看得云里雾里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