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犹太文学
2008-1
商务印书馆
乔国强
561
无
美国犹太文学是美国文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美国犹太作家,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表小说的美国犹太作家,他们的成就令人瞩目,成为读者和文学批评者关注的一个焦点。他们相继获得重要的全国乃至国际大奖。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仅是为某个民族的人民写作,而是为所有现代人写作。他们描述了现代状况下普通人的受难、边缘状态、受害、异化和救赎。 本书重点所要考察、论述的就是存在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这种个性差异。但是由于本书主要是从文化的视域进入美国犹太文学的,所以,其研究重点就落到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发生、发展以及美国犹太文学与犹太文化、犹太宗教与美国社会现实之问的互动关系上。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的章节中,论述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美国犹太文学中所洋溢着的宗教、文化底蕴,深入发掘和论述这些文化底蕴在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内容及方式,找出其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并进而揭示美国犹太作家、作品中多样化的犹太性。而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成和表达手法只进行简单的概述或提及,一般不过于作展开性的分析。当然,这种研究上的偏重并不表示美国犹太作家不讲究、不注重叙事技巧;相反,绝大多数的犹太作家在创作中都是颇为注重艺术性的。尤其是那些更为年青一代的犹太作家,如E.L.多克托洛、约瑟夫?海勒等人,更是喜欢把一些现代派、后现代派中的表达手法融入传统犹太文学的叙事中去。从某种意义上说,绝大多数美国犹太作家经常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相类似的叙事类型,以借此突出与彰显其民族所特有的犹太性。有关这部分的内容,将在下一本有关美国犹太文学叙事类型的专著中具体论证、说明。这是需要特意说明的地方。
乔国强,教授、博士、博导。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外文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美国文学研究所,获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赴英国访学,并就读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与加拿大研究院,于2002年获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青岛大学外文系副系主任(主持工作)、上海大学英语系副系主任(主持工作);2004年到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工作,同时进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任华中师范大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外国文学研究》欧洲文学室主任。主要从事美国和英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现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
绪论一、关于本书二、主流文学与非主流文学第一章 犹太历史与文化第一节 国家、法典及思想的构成第二节 犹太思想的解放与犹太启蒙运动第三节 历史语境和文学作品中的犹太人第二章 意第绪语与犹太性第一节 意第绪语、民族身份与东欧犹太文学第二节 美国犹太移民与犹太性第三章 应许之地第一节 犹太教遭遇基督教的挑战第二节 犹太宗教的调整、改革第三节 最早的犹太抒情诗人和早期的犹太小说家第四节 爱玛·拉匝鲁斯:一位杰出的犹太女诗人第四章 犹太文学的兴起第一节 从东欧到美国第二节 亚伯拉罕·卡恩:纽约贫民区生活的描写者第三节 《应许之地》:“再生”的玛丽·安亭第四节 安吉亚·叶吉尔斯卡与安娜·玛高林第五章 犹太文学发展趋于多样化第一节 “排犹”、“反犹”下的犹太人与犹太作家第二节 文学怪人:格特鲁特·斯坦因第三节 为“民族事业”写作的作家:鲁德威格·卢因森第四节 倡导“内省主义”的诗人:A.莱耶理斯第五节 表现犹太人集体悲伤的著名诗人:雅各·格莱特斯坦第六章 融入主流第一节 无产阶级作家:迈克尔·戈尔德一、无产者的创作立场二、贫穷犹太移民与美国政治司法三、两种“同化”与犹太移民的宗教四、父亲、母亲:犹太文学的两个典型第二节 揭穿“梦想”的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一、现代手法与荒诞的爱情、友情二、梦与“美国梦”的破灭第三节 反映“再生”主题的作家:亨利·罗思一、据事实所写成的故事二、批评家眼中的“经典”三、“肮脏”、“死亡”与犹太人四、承前启后的意义第四节 “寻根”作家:迈耶·莱文一、记者式的追问:美国人还是犹太人二、悖论的“同化”与“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主题三、引进、介绍《安妮·弗兰克的日记》第七章 走向前台第一节 “左翼”戏剧创作家:克利福德·奥德茨第二节 群星璀璨:一、昂内尔·特立林与乔治·欧品、钱姆·格雷德二、保罗·戈德曼、戴尔默尔·施瓦兹与卡尔·夏皮罗三、阿尔弗莱德·卡津与艾萨克·罗森费尔德第三节 犹太文学中的别林斯基:欧文·豪第八章 面对现实第一节 现实主义小说家:欧文·肖一、家庭伦理故事:《露西·克朗》二、徒劳的“虚空”:《水上面包》第二节 最重要的犹太戏剧家:阿瑟·密勒一、生平与杰出戏剧家地位的奠定二、麦卡锡主义与《严峻的考验》三、萨勒姆镇:历史、现实与文学的重叠第三节 文坛上的“怪人”:J.D.塞林格一、生平、创作概况及《麦田里的守望者》二、霍尔顿:隐讳的犹太性第四节 E.L.多克托洛:技巧下面的政治意识一、奇特技巧中的“内容”二、《但以理书》:对真实事件的“修订”三、艾萨克松夫妇:“左派”激进主义的一笔政治遗产第九章 回眸战争第一节 约瑟夫·海勒:黑色幽默一、生平与创作二、《第二十二条军规》:对庞杂官僚体系的讽刺三、“奇异的恐惧”:重复的意义四、其他代表性作品第二节 辛西亚·奥兹克:愿意坦陈犹太身份的女作家一、创作概述与犹太立场二、考恩费尔德拉比:犹太文化重负的象征三、“围巾”:一位犹太母亲的无奈第十章 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第二节 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部代表作第三节 “同化”主题在作品中的表现一、“同化”与三种“同化”模式二、基督教徒皈依犹太教与犹太人皈依天主教三、彻底“同化”的不可能性第四节 辛格的现代性一、向“契约论”发起挑战二、阐释斯宾诺莎的现代思想第五节 辛格作品中的女性一、传统宗教文化的牺牲品二、修补、拯救男性世界的理想女性第六节 批评家笔下的辛格一、有关意第绪文学传统、现代性的论争二、有关“美国化”、“二元化”和色情的论争第十一章 索尔·贝娄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第二节 “无根基”主题与“二元”对立第三节 文本与阐释一、约瑟夫:迷失在“自由”中的人二、利文萨尔:一位社会“受害者”三、奥吉、汤姆:进取与混乱第四节 有关“成长”主题的小说一、“成长”的过程:“探索”和“走出去”二、“成长”的结局:摆脱历史的重负第五节 对历史“含混的”阐释一、创作思维:重复与循环二、思辨式写作:爱情与意志第十二章 伯纳德·马拉默德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第二节 表现“苦难”:隐喻犹太性一、苦难与救赎二、自我的救赎与救赎他人第三节 与政治主题相关的小说一、新的生活:政治、民族与生存二、种族问题与政治问题第四节 复杂、多义的象征喻体一、创作转向:卑琐与无奈二、莱瑟与斯皮尔敏特:犹太作家与黑人作家的对话第五节 创作上的清算与总结一、杜宾:一个逾越犹太道德的人物二、科恩:一个诘问上帝的犹太人第六节 艺术手法与宗教传达一、黑猩猩布兹:基督教义的承载者二、犹太人的幽默与喜剧效果第十三章 菲利普·罗斯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早期小说的代表作”一、“再见,哥伦布”与“艾利,狂热者”二、一部“脏书”:《波特诺的抱怨》第三节 20世纪70年代的文学创作一、TRICKY总统:对现实政治人物的讽刺二、荒诞的“乳房”:现代犹太人的生存寓言第四节 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0年的创作一、《鬼作家》与《反生活》二、90年代以后:创作高峰期的再次来临第十四章 艾伦·金斯堡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第二节 《祈祷》:献给母亲的挽歌第三节 《嚎叫》:献给“同代人”的歌一、肉体的疯狂与反神圣二、莫洛克与卡尔·所罗门三、戏剧化的表演与夸张第十五章 诺曼·梅勒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第二节 描写人类战争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一、《裸者与死者》:一场法西斯性质的战争二、两种不同命运的犹太士兵第三节 力图“对时代产生一点影响”的作家一、《巴巴里海岸》:批评家及作家本人的解析二、《鹿苑》与《为我自己做广告》结语中文参考书目英文参考书目中文索引英文索引
第一章 犹太历史与文化 第三节 历史语境和文学作品中的犹太人 一部犹太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部犹太人民与“反犹主义者”抗争的历史。因篇幅所限,在这里只能简述一些十分重要的问题和这些问题在欧洲文学作品中的典型表现。 徐新先生在其《反犹主义解析》一书中说明,“反犹主义”(anti-Sem—itism)一词是由一位名叫威廉?马尔的德国学者于1879年率先创造出来并加以使用的。它的基本定义为:一切厌恶、憎恨、仇视犹太人的思想和行为。就时间而言,“反犹主义”约起始于公元前6世纪,即从犹太人开始散居以来就有了“反犹主义”的存在。它的起因主要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犹太人,团结紧密、笃信自己的宗教,固守自己的文化,而且,这些在《圣经?旧约》里以“选民”自居而在《圣经?新约》里则被描绘为基督的背叛者的犹太人,随着外界对其仇视的加强而更加笃信、固守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因而招致更大的怀疑和妒恨。如公元前4世纪以降的“希腊化”时期,犹太入采取一系列措施,拒绝接受希腊文化。当时的统治者异常恼怒并下决心采取措施——同化“犹太人”。公元前168年,安条克四世下令,宣布犹太教为非法宗教,并以死刑相威胁等便是其中一例。无论是在基督教国家,还是在穆斯林社会,那些固守自己宗教和文化的犹太人都被视为“另类”,即便是那些已皈依了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犹太人也同样得不到信任,甚至也遭到如同其他犹太人所遭到的同样迫害。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