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言学家谈治学经验
2008-9
商务印书馆
奚博先
291
无
编辑这个集子的意图由来已久。1982年4月,北京市语言学会请当时82岁高龄的王力先生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作了治学经验的报告。到吕叔湘先生80岁的时候,北京市语言学会又组织了一个座谈会,请他谈治学经验,并在会上请当时已经78岁的周有光先生也谈谈治学经验。事后这些讲话我都整理了录音。王力先生的,我在整理成文的时候,平实地加了个《我的治学经验》这样的题目。到整理吕先生、周先生的讲话录音的时候,我觉得不能一概都单调地名之以“我的治学经验”,于是略加变化,拟了个题目以便老先生们审阅。几位老先生审阅的时候,对我不揣冒昧地加的题目未作更改。
这个集子里面收的是北京市语言学会会员里治学有成的专家,诸如王力、吕叔湘、陆宗达、周有光、季羡林等20多位所谈的治学经验。经过20余年的收集,现在编辑结集出版。内容涉及许多语言学家亲身经历的治学成长的过程。读了这个集子,可以了解他们的家世、师承、所接受的打基础的早期教育、走上语言学专业研究的道路、他们的指导思想、读书方法,以及怎样联系实际、确定课题、积累材料、处理各种矛盾,有的还有在前进道路上经历曲折、克服困难以及获得有关知识、方法的途径和在专业上取得的成就等等。总之这些著名学者的成功之路的各个环节都有所涉及,内容很为充实。
前言我的治学经验我作为一个语言学工作者所经过的坎坷历程学习·工作·体会我的学、教与研究工作生涯根据实际需要找科研题目周有光先生治学经验访谈录治学方面的两点体会知从实处来漫谈我的治学经验困学反思良师指点勤奋实践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勤学苦练多实践一边儿干革命,一边儿搞研究学习文字学的点滴体会治学·创新“文改迷”的自述张志公先生传略回忆张志公先生谈治学我的学习生活和体会现代语音学的方向张寿康先生传略我的自学经验附录:征集治学经验的通知
我的治学经验 王力讲述 奚博先整理 近几年来,要我写自传、谈治学经验的不少,我一向不愿意写,不愿意讲。因为我的学术成就不大,我的治学经验未必值得借鉴。可是作为北京市语言学会的会员,会议要求我和同志们交流治学经验,我只好勉强来讲讲,向同志们请教。 我认为,所谓治学经验,主要是修养问题。所以今天我就主要来讲讲研究语言学应有的修养。 一、方法论 我常常对我的研究生说:科学研究并不神秘,第一是要有时间,第二是要有科学头脑。有时间才能充分占有材料,有科学头脑才能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我在学术上成就不大,就是因为我没有能够完全做到这两点。 解放后,我学习了《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懂得了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充分占有材料之后,要分析材料的种种发展形态,并探究这种种形态的内在关系。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要说明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并根据它的发展情形去观察这个现象现在变成了什么。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我五十岁以后的科学研究帮助很大。 二、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指导 我在我的《中国现代语法》自序上说:“中国语法学者应该有两种修养:第一是中国语史学;第二是普通语言学。”用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汉语研究,就能开辟许多新的园地。有人说我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汉语研究工作,其实并不是什么开创性,只是普通语言学原理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
无
这里所收都是大语言学家,王力、吕叔湘、岑麒祥等等,还等什么
都是大家的治学经验,很不错
对如何治学有帮助。
经历类为主,经验方法的少。
这本书很好,对我写论文帮助很大,说得再远一些,对我以后研究语言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言大师的经验值得借鉴
的确是很好的
好啊。好好好好啊好啊好啊。好好好好啊好啊好啊。好好好好啊好啊好啊。好好好好啊好啊
很好的一本书,启发很大。
著名语言学家的经验之谈
对语言学入门研究有启发!
半价买的,超值
没有学界新锐们的。
总体感悟:
本书收入王力、岑麒祥、陆宗达、吕叔湘等22位语言学家的治学经验,有亲自撰写成稿,也有访谈开讲座的。收入方式五花八门,但目的都是通过这部书,了解各家的成功之路,了解他们的家世、师承,所接受的教育、他们的指导思想、读书方法以及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克服困难等经验交流。
说来惭愧,在此二十多位大家中,唯有王力、吕叔湘、季羡林、周有光是我熟知的,其他顶多限于有所耳闻罢了。
无论是王力还是吕叔湘,他们都强调:要研究语言学,必得有数理化、生物、心理、天文等各方面的知识。王力前辈指出语言学和古代汉语、外语、文学、逻辑、音乐、自然科学都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外语,二老都强调了。因为研究汉语的老外越来越多,有的都已研究出很好的成果。正如王所言:“我们拼命研究的,很可能人家已研究出成果”——即别人的总来得比较珍贵,人总有猎奇心理,就像借书,别人的书借来总看得特别快,了解得也较透彻。
知识的拓展,除了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更因为能在“专门研究某一门的时候,眼界就比较开阔,思想就比较活跃。”(P42)门门精通,门门稀松,这好像是我一贯的作风,一向被人否决甚至嗤之以鼻,如今看到两位学者如此说来,我恍若寻觅到知己,内心着实雀跃不已。
吕老前辈思维很跳跃,喜欢生动的文学甚于枯燥的理论知识,想必中文系的学生大多也这样吧。可是作为过来人,他却语重心长地指出了理论知识不可少,尤其是对老师而言。面对学生的提问,万不可一问三不知或是随便搪塞敷衍。50年代,搞研究多喜欢将简单的经验复杂化,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够格。不过,这样创作者、提炼者是受到尊崇了,但试想,有谁乐意在课上听纯理论、泛泛又抽象的条例呢。如此的课怕是多要演变成催眠课了吧。
本书收录的学者,多为革命的左派学者。有人对他们的著作不屑一顾。而在我看来,过来人的经验也有可取之处,尤其是这几位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造诣是不可小觑的。为了不使这些宝贵财富失却传人,我们万不可忽略前辈们的教导。
各位经验谈:
一、吕叔湘——思维合逻辑;记忆力;眼明,善发掘;手勤;心细、耐烦。
二、陆宗达(P61-62)——研究文献语言学指导思想
1.“为实”,严格地从文献语言材料出发,不事空谈,不作空泛推论。
2.传统语言学分音韵、文字、训诂,从音韵学起步,以文字学为桥梁,在训诂学上落脚。
3.研究训诂学,以《说文解字》为中心。
4.有选择地继承古代文献语言学理论和方法。
5.为正确解释语言学现象和解决语言运用中的诸多问题,应面向社会,注重普及,强调应用。
在读陆前辈的治学经验时,有一位唤作黄季刚的前辈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是一位治学未得的大家,我不免为其扼腕叹息。
黄季刚培养了后代,自己也曾言:“50岁以前要认真积累资料,50岁之后再着手写书。而其49岁便与世长辞,空余大量札记、批注、短文。不免让我想起马克思逝世后还有恩格斯顶着,而季老前辈逝世,又有何人为其撑起他生时的梦想呢。
三、肖璋(训诂学)
1.熟读古书,以具备丰富的感性材料。
2.要既善于继承、发展乾嘉,又善于学习,继承汉唐。
肖老前辈一再强调客观性,在研究过程中,力求还历史本来面目,不随意掺杂己见,等了解作者意图后,再加品论。
四、吴宗济
其在阐述自己治学经验时,引用了王国维评诗的三种境界,不同的是,他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P95)
“独上高楼”:博览群书,为研究工作打基础。
“宽带不悔”:认定目标,深入钻研,努力攻关。
“千度寻他”:量变到质变,功到自然成。
五、周殿福
学习有信心,有恒心,有决心。
六、高景成
要广博:语言文字的研究要小题大做,从大处着眼,要能铺开。然后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要精深:打好基础。
取法平上;宁拙毋巧。
七、陈士林(讲究治学之道,是为了创新)
1.重视学术的继承性,在旧说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重视语言与社会、思维的密切联系,努力在邻近学科的交叉处创新。
3.写作时研究成果的语文表达以及研究成果锤炼创新的过程。
以上是我从中选取并概括的要点。
在P85,孙女儿说周有光:“爷爷,你亏了,搞经济你半途而废,搞文改你半途出家。两个半圆,合起来是个零。”我笑其童言无忌,却不免又心生感慨:从一而终,有所建树是理所当然的,而半路出家,有所作为,实是牛人也。
其实,归根到底,诸位大家的治学经验不外乎杂、精、专、勤四字乎。
太老师L先生见面就推荐这本书,让我们读读,学习前辈学者的治学经验。忙不迭的买来,读了王力、陆宗达先生的回忆文章觉得很不错,不光谈治学经验,还谈求学、工作经历等等,我读这种八卦,要比读虾米治学经验,要兴致盎然得多……比如,看完陆宗达的文章,印象最深的就是,此老竟然还是地下党
-_-|||
匆匆读完一过,除了王力、岑麒祥、陆宗达、吕叔湘等几位大腕儿,很多“著名语言学家”的大名我听都没听说过,尤其是“文改会”的衮衮诸公。他们的治学经验,貌似也没讲出什么子丑寅卯来,无非是推动文字改革,顺应世界潮流,拉丁化,拼音化,简化…………真是一些“又红又专”的专家啊!
细细检来,23篇文章,玉石同糅,只有王力、岑麒祥、吕叔湘、陆宗达、周有光、吴宗济、林焘、季羡林、胡明扬、葛信益等几位先生的十余篇可读。那些革命的左派学者之文,实不足论……
买亏了……囧rz
革命左派学者的履历也是治学经验,经常被年轻学子忽视的,也正是这方面的治学经验。本书编者特地编辑一部分革命左派学者的治学经验可谓用心良苦,希望大家能够参透前辈的教诲。
好吧……
可是,我是个感情用事的人……
我们要用辨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那些老前辈的文章读完 会有惶若隔十代的感觉 换言之就是穿越鸟‘
传记?
就是。如何在学术和政治上选择和权衡,至少需要保护自己的学术生命吧。这也是一种治学经验啊。
你的太老师是鲁国尧吗?按辈分我可以当你师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