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过渡礼仪

[法]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法]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页数:

154  

译者:

张举文  

Tag标签:

无  

前言

学术并非都是绷着脸讲大道理,研究也不限于泡图书馆。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生活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很遗憾,人类学的这种研究路径在中国还是很冷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民族国家都要培育一个号称“社会科学”(广义的社会科学包括人文学科)的专业群体。这个群体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被期望扮演多少不同的角色,都有一个本分,就是把呈现“社会事实”作为职业的基础。社会科学的分工比较细密或者说比较发达的许多国家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展出一种扎进社区里搜寻社会事实、然后用叙述体加以呈现的精致方法和文体,这就是“民族志”(ethnogra-phy)。“民族志”的基本含义是指对异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记述,希罗多德对埃及人家庭生活的描述,旅行者、探险家的游记,那些最早与“土著”打交道的商人和布道的传教士以及殖民时代“帝国官员”们关于土著人的报告,都被归入“民族志”这个广义的文体。这些大杂烩的内容可以被归入一个文体,主要基于两大因素:一是它们在风格上的异域情调(exotic)或新异感,二是它们表征着一个有着内在一致的精神(或民族精神)的群体(族群)。

内容概要

  出生、结婚、怀孕、死亡、季节转换等地位变化的事件,往往会以过渡礼仪来加以标识。范热内普在《过渡礼仪》中所提出的过渡礼仪之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模式,及其对各阶段象征意义的分析,使此模式已成为民俗学的一个根本理论,也成为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研究仪式行为的一个经典概念。  这部首版于1909年的著作,对仪式机制和人类行为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和意义深远的。正如当代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邓迪斯所评价的,“也许可以公平地说,民俗学分析性著作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没有一部可超过这一经典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译者:张举文 丛书主编:高丙中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1第一章 礼仪分类2世俗世界与神圣世界;个体人生阶段;礼仪研究;泛灵论学派与感染论学派;动力论学派;礼仪之分类:泛灵性与动力性,感应性与感染性,主动性与被动性,直接性与间接性;过渡礼仪模式;神圣之概念;宗教与巫术第二章 地域过渡13前线与边界线;过渡之禁忌;神圣区域;门、门坎、门梁;过渡之神灵;进入礼仪;奠基祭祀;启程礼仪第三章 个体与群体22陌生人境况与特性;陌生人之聚合礼仪;共餐;作为聚合礼仪之交换;兄弟结盟;问候礼仪;性交聚合礼仪;陌生人之安宿;旅行:分别礼仪与回归礼仪;收养;主人之改变;争吵、血仇、和平第四章 怀孕与分娩34回避、禁忌、预示与感应礼仪;处于边缘期之怀孕;再结合礼仪与社会地位恢复;分娩礼仪之社会特征第五章 诞生与童年41脐带切割;诞生前胎儿位置;分隔礼仪与聚合礼仪;印度、中国;命名;浸洗;向日月敬献第六章 成人礼仪51生理成熟与社会成熟;割礼;身体肢解;图腾氏族;巫术一宗教性组织;秘密社会;政治社会与战争;年龄段;古代神秘礼仪;共同宗教:浸洗礼;宗教派会;圣女与神娼;阶层、等级、职业;神父与巫师之神职授予;酋长与国王之加冕;革除与排除;边缘期第七章 订婚与结婚87处于边缘期之订婚;构成订婚与结婚仪式之礼仪种类;婚姻之社会与经济特征;处于多妻婚与多夫婚之边缘;分隔礼仪:视为掠夺婚或强奸婚之礼仪;特定性交团结礼仪;基于父母之团结礼仪;本地团结礼仪;分隔礼仪;聚合礼仪;边缘期之长度及其意义;集体婚礼;结婚仪式、收养仪式、加冕仪式及成人仪式之相似;离婚礼仪第八章 丧葬·107分隔礼仪、边缘礼仪与聚合礼仪在丧葬仪式中之相对重要性;作为分隔礼仪与边缘礼仪之祭丧;丧葬的两阶段;此世至彼世之旅程;死亡过渡之地域障碍;向亡者社会之聚合;冥世构成;古埃及亡者之每日复生;冥世之众多;不符合冥世常规之死亡;再生礼仪与轮回礼仪;为亡者下葬、建坟或墓地之礼仪;分隔礼仪与聚合礼仪之列举第九章 其他类型过渡礼仪121可单独考虑之若干过渡礼仪:1)头发;2)面罩;3)特别语言;4)性行为礼仪;5)鞭打;6)首次;年令仪式、季令仪式、月令仪式、日令仪式;死亡与再生;祭献、朝觐、发誓;各类边缘;古埃及对应之仪礼体系第十章 结论137索引142附录:部分术语译名对照表150译后记·153

章节摘录

一个社会类似于一幢分成若干房间和走廊的房子。某社会文明形式与我们所处社会越接近,其内部结构划分就越精细,而互通之门则越宽敞。反之,在半文明社会,每个区段都被精心隔离开,相互过渡必须经过一定形式和仪式,其方式与上一章所论述之地域过渡礼仪极其相似。每一个体或群体,在没有通过出生或特别获得的手段而具有进入某房屋的权力,并立即成为该区段之常规成员前,是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这种隔离有两层意义,或分开或合并在一起:该个体很脆弱,因为他处于特定群体或社会之外部;但他也很强大,因为相关群体之成员构成世俗世界,而他处于神圣范畴。因此,处于此状态之群体成员便可杀戮、抢掠和虐待一个陌生人而不经仪式,①同时其他成员惧怕他、恭敬他,视他为具有超强力的生灵,或施用巫术一宗教之法以防御他。陌生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神圣的,具备巫术-宗教性力量,并拥有超自然之仁慈或邪恶力。这一事实已被反复提及过,特别是在弗雷泽②和克劳利③的著述中。他们都认为这种礼仪的起因是陌生人因其出现而受制于巫术-宗教性之恐惧。

后记

能将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译成中文,可谓是圆了一场梦。从二十多年前开始接触民俗学时所了解的“过渡礼仪”概念到今天所理解的这个理论模式,走过一条曲曲弯弯的路,但真实体现了我对民俗学的探求。也许是“缘分”,我的博士论文很大程度上依据了《过渡礼仪》。几年前,我开了一门课,“华人社会中的过渡礼仪”,英文译本的《过渡礼仪》自然是首选课本。后计划依此题写本有点民俗学味道的书。然而,在罗列不少资料,又加人海外华人散居民的礼仪生活后,再试图以“过渡礼仪”模式作些分析时,才忽然发现英文译本中的transition(过渡)竟然失去了法文中marge(边缘)的意思。惊叹自己多年的误解之余,追溯起人类学与民俗学以及社会学和心理学对此理论模式的反应。令人遗憾的是在整个学界,无论中外,对“过渡礼仪模式”的理解几乎都是基于英文译本,且对其中失去的“边缘”意义几乎无人重视。2005年夏,我有幸与国内一些民俗学界同仁交流,谈到此问题。2006年春,承蒙中国民俗学会主席刘魁立与秘书长高丙中之邀,我在中国民俗学第六界代表大会上与同仁就“过渡礼仪”与“边缘礼仪”作了些探讨。期间,与高丙中不谋而合,决定将《过渡礼仪》译成中文,列入他正主编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随后我在本校又组织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礼仪活动”会议,来自国内外的有关学者对“边缘”问题表现出了极大兴趣。愿这个中译本能为国内的有关学者提供一个有利当前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途径。


编辑推荐

《过渡礼仪》: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过渡礼仪 PDF格式下载



不失为一本好书,一种成功理论。


商务印书馆的这一套都不错,建议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