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市镇的历史研究与方法

任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任放  

页数:

372  

Tag标签:

无  

前言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如李汉俊、李剑农、雷海宗、罗家伦、钱穆、吴其昌、徐中舒、陈祖源、周谱冲、郭斌佳、杨人楩、梁园东、方壮猷、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吴廷寥、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推动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和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繁荣的同时,在武汉大学和中国史学史上也留下了嘉名。其中,唐长孺、吴于廑两位大师贡献最为卓殊。改革开放30年间,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中国古代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7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以市镇为话题的文集。 文集粗略地分为三编。第一编是学术史,对近百年来有关明清至民国的市镇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第二编是实证研究,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中心,对市镇的管理、类型、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三编是方法论,分析了市镇研究的概念、问题、路径,尤其是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美国学者施坚雅关于中国市场体系的理论。

作者简介

任放,男,1964年生,四川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及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出版有《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中国经济通史·清代卷》(合著)、《世纪末的兴衰一一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经济》(合著)等著作。

书籍目录

前言学术史 20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 近代市镇研究的回顾与评估实证研究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类型 明清市镇的功能分析——以长江中游为例 明清长江中游的市镇与仓储 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机制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模式分析——以汉口模式为中心 近代中国的市镇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为例(1860——1936) 中国历史上的城与镇方法论 明清市镇的发展状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中心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传统市镇研究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施坚雅模式的学术效应——以中国学术界为例 施坚雅模式与国际汉学界的中国研究 近代市镇研究的方法论作者主要著述列表后记

章节摘录

  1.明清市镇的概念及其缘起  何为“市镇”?这涉及如何对市镇的历史内涵进行判断,是明清市镇经济研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对明清市镇经济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  全汉异认为,“市”的出现与教堂或寺庙有关,是教会或官方特许的在有宗教性活动的特定时期,准许商人出售商品的场所。以故“市”称为公认定期大市(Fair)或公认定期常市(Market)。日本学者通常将中国历史上的市称作定期市,此与全汉异不谋而合。加藤繁指出,清代村镇的定期市之设立与废罢,必须得到知县之许可。②胡如雷强调,市镇的建立必须以一定数量工商业户的定居经营为前提,它和市集的“朝实暮虚”有明显的差别。刘石吉明确表示,他所研究的市镇,主要是见之于明清方志所载的“市”与“镇”,并非广义的指一切的都市、都会、都邑、城市等,有别于一般的通都大邑以及其他各级行政中心城市。明清时代,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一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在明清方志中,“市镇”与“镇市”已成为江南地区一般商业聚落的通称。邓亦兵对清代前期的市镇所下的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交通发达,商业繁盛,人口相对集中;二是有派驻市镇的机构和官员。两个条件齐备者属于大市镇,只具有第一个条件者属于中小市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市镇的历史研究与方法 PDF格式下载



任放老师写的东西一直都蛮喜欢的


很好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