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元江县因远镇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

白碧波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白碧波  

页数:

246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56个民族)、多语言(上百种语言)的国家。云南省又是我国少数民族交错居住的典型区域,世居的民族有汉、彝、白、哈尼、傣、蒙古、苗、拉祜族等26个民族,操26种语言,有的语言还有若干个方言或次方言。云南省少数民族呈“大片杂居、小块聚居”的分布特点,即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一起“大片杂居”,少数民族又各自“小块聚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族杂居、相互嵌套必然促进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伴随而来的是不同民族或同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地区的人的接触和交往。其结果,不但产生语言结构方面的变化,即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演变,而且还会产生语言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变化。  语言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族群特征,是一个民族特有的身份认同,也是窥看民族文化的视窗。在多民族相依共存中,语言接触已成为一种行为和事实,影响到了交际中的不同语言,是语言相互影响、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起因。本书采用人户调查、问卷、访谈、语言能力测试、语言本体记录等方法,对因远镇的三个主要民族——哈尼族、白族、汉族的语言使用现状、语言活力、语言态度、语言接触、语言变化、语言演变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呈现该镇的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  全书共有六章:绪论、因远镇哈尼族语言使用现状、因远镇白族语言使用现状、因远镇汉族语言使用现状、因远镇各民族的语言关系、小结。附录包括:访谈录、语音系统、哈尼语、白语、汉语2000词、调查日志及照片。  在调查、分析之后,编者获得以下四点认识:  一、哈尼族聚居区各年龄段的哈尼人,哈尼语的使用情况一致(除仓房外)。即哈尼人都能熟练使用哈尼语。整体而言,聚居区语言生态环境好,哈尼语保留完好,语言活力强,没有出现明显的代际性特征,年龄大小不影响哈尼语水平,属区域性强势语。但是,仓房村的哈尼族由于受语言态度的影响出现了代际语言断层或语言转用,特别是青少年母语断层现象尤为突出,母语使用者的平均年龄出现了偏高趋势。  二、杂居在白族、汉族村子里的哈尼族,大部分人是哈尼、汉双语人,少部分人是哈尼、汉、白三语人。母语的使用人数比例通常与年龄段形成剪刀差,即年龄段越低,语言转用的人数比例越高。而且,剪刀差的增大导致量变逐渐向质变转化。随着低年龄段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生语言转用,最终可能出现母语代际传承链条的中断。

内容概要

  哈尼族、白族、汉族是元江县因远镇的主要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哈尼族支系多,有白宏、豪尼、梭比、碧约和西摩洛,讲豪白和碧卡方言。白族有自己的语言白语,但不能与大理白族通话,呈独立的因远方言。汉族讲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思普话)。  哈尼族、白族、汉族的母语、第二、第三语言的使用现状如何?他们的母语受哪些语言的影响?语言兼用、转用程度如何?青少年的母语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哈尼语、白语受强势语言汉语的影响,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哈尼语、白语的本体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构词呈现了哪些特点?  因远白族的全民双语是如何实现的?哈尼族的单语、双语共存的制约因素有哪些?怎样正确认识各民族的语言生活,并对未来的语言使用作出科学的判断和预测?  上述问题是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简介

白碧波,男,哈尼族,云南绿春县人,硕士,研究员。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曾在绿春一中、红河州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波兰波茨南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泰国西北大学等地工作、访问和合作研究,现就职于玉溪师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调查设计 第二节 因远镇概况 第三节 因远镇各民族语言使用概述第二章 因远镇哈尼族语言使用现状 第一节 因远镇哈尼族概况 第二节 聚居村的语言使用情况 第三节 杂居村的语言使用情况 第四节 语言使用特点第三章 因远镇白族语言使用现状 第一节 因远镇白族概况 第二节 聚居村的语言使用情况 第三节 杂居村的语言使用情况 第四节 白族母语维持和衰退的成因 第五节 白族兼语的成因第四章 因远镇汉族语言使用现状 第一节 因远镇汉族概况 第二节 聚居村语言使用情况 第三节 杂居村语言使用情况 第四节 语言使用特点第五章 因远镇各民族的语言关系 第一节 语言接触 第二节 汉语对白语的影响 第三节 汉语对哈尼语的影响第六章 小结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因远白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白族村寨,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已蔚然成风。许多村寨集资组织老年协会,开办托儿所,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逢年过节慰问老人,主动为孤寡老人办理丧事。  因远白族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过去,因远白族男子常“下坝子”出远门经商,到山区少数民族村寨甚至东南亚各国去做小本生意,而妇女在家起早睡晚操持家务、料理农活。如今,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他们率先勤劳致富,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因远白族还以简朴著称,对铺张浪费、大讲排场十分厌恶。1921年,村民们刻石立碑,制定乡规民约,对婚丧的贺礼、吊礼金额均作出严格规定。如今仍然保持这一美德。到了白族人家,主人热情好客但不讲排场,饭菜丰盛而不奢侈。  因远白族尊师重教、好学上进为历代志书所称赞。如“开元文之先声”的李介、李卓兄弟是元江少数民族中最早的举人,“穷年力学,远近负笈相从成就者多”的乡村塾师杨斌等;还有清贫寡妇帮工贷款,供子女读书的事例。因此,白族大中专毕业生按人口比例居因远各民族之首。村民们对严格管教学生的教师也非常爱戴和崇敬。青年人参加工作,也以担任教师为荣。在外出工作的人当中,教师比例高于其他职业。  因远白族热心公益事业,爱护山林水源、保护环境。他们对修桥铺路、挖沟引水、集资办学、救灾济穷等公益之事非常热心。对山林水源,他们精心保护,如被称为“因远第一泉”的红安“延庆井”,数百年修建亭子加以保护。对南岳庙的千年古柏也集资保护。因此,白族村前村后绿树成荫,清水长流。家家户户庭院中栽花种草,别具一格。


编辑推荐

  《元江县因远镇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是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文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创新基地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元江县因远镇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 PDF格式下载



关于元江的调查资料不多,问卷调查就更少,个人觉得对后续元江因远镇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