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古代文学

文史哲编辑部 编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文史哲编辑部 编  

页数:

53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是文史哲丛刊之一,本书主要收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表在《文史哲》杂志上的精品力作(个别专集兼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章),按专题的形式结集出版。

书籍目录

作家研究
关于王维的山水诗
杜甫评论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李白与杜甫》
宋代杜甫接受的文化阐释
——以杜甫与韩愈、李白、陶渊明宋代接受
之比较为中心
柳宗元文学的评价
柳宗元的生活体验及其山水记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曹雪芹世家
蒲松龄对志怪、传奇小说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作品研究
《逸周书》与先秦文学
离别之痛:《离骚》的意旨与篇题
《史记》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汉镜铭文学上潜在的遗产
汉乐府与清商乐
论汉赋
论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子虚》《上林》与《七发》的关系
《文赋》的主要贡献何在
游仙诗与步虚词
略论北朝辞赋及其与南朝辞赋的异同
《洛阳伽蓝记》的现实意义
唐代诗画艺术的交融
宋词的抒情和比兴
律赋与八股文
文学现象透视
什么是中国文学史的主流?
关于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商榷
两汉的文学观与两汉文学
建安时期思想解放与文学的发展
如何理解“建安风骨”
如何理解《文选》编选的标准
古典戏剧中浪漫主义初探
中国小说审美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后记

章节摘录

  作为封建社会成熟期文化的范型,宋代文化的首要特质是涂染着鲜明的政治化和道德化色彩,这也是宋人衡量和选择文化典范的首要标准。自“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地方叛乱等暴力冲突就持续不断,特别是五代时期,五十三年间,易八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这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士大夫阶层道德的沦丧和人格的堕落,更可怕的是由此引发了士大夫深刻的精神裂变与信仰危机。《新五代史·死事传序》谓当时的文臣士大夫:“以仁义忠信为学,享人之禄,任人之国者,不顾其存亡,皆恬然以苟生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为荣者,可胜数哉!”①因此,宋王朝建立后,即着手厉行集权和重整伦常,大力提倡儒家学说,力图以此挽救疲敝的士风。《宋史·陈亮传》谓:“本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②这就是北宋的儒学复兴。  在这一背景下,宋人最初选择的典范不是杜甫,而是韩愈。中唐时局动荡,政教衰微,以韩愈为首的部分有识之士大倡儒家道统之说,以重振儒学,由此奠定了北宋儒学复兴之基础,韩愈也成为儒学复兴的一面旗帜。钱钟书先生曾经指出:“韩昌黎之在北宋,真可谓千秋万岁,名不寂寞者矣。”③北宋前期,韩愈被视为是直承孔、孟.旬、扬的一代大儒,甚至有人“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④。仁宗朝后期,韩愈的地位达到顶峰,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宋祁《新唐书·韩愈传》完全矫正刘晌《旧唐书》对韩愈的贬抑,认为韩愈所言之道,“无柢牾圣人者”,其排佛老之功,可齐孟轲①;其文章也“卓然树立,成一家言”,正因此,“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韩愈的地位发生了逆转,杜甫悄然代替他成为宋人的新典范。《蔡宽夫诗话》云:“景祜、庆历后,天下知尚古文,于是李太白、韦苏州诸人,始杂见于世。杜子美最为晚出,三十年来学诗者,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异之。”②而王安石编选《四家诗选》,其顺序先后为杜甫、欧阳修、韩愈、李白。一代名臣李纲对此有独特理解,其《书四家诗选后》云:“子美之诗,非无文也,而质胜文;永叔之诗,非无质也,而文胜质;退之之诗,质而无文;太白之诗,文而无质。介甫选四家之诗而次第之,其序如此。”③李纲所谓“质”与“文”,大体上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而两者之间,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艺术形式所传达的“道”,即儒家教化。然而,若单就文以载道而论,老杜或许并不及韩愈,那宋人黜韩尊杜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古代文学 PDF格式下载



编排结构比较新颖,从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来看,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以往的教科书都是以一条时间线来写的


观点很独特,解析很深入


集合文坛上专家的看法,能扩大视野,增长见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