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小说课堂

王安忆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王安忆  

页数:

30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我在复旦大学开了一门课,整个课程都用来说明我对小说的看法。如我这样的写实主义者看小说的方法和阅读的角度,一定有着自己非常主观的立场,但我仍然要把我的阅读经验告诉给大家,或许能让大家多少受些启发。

作者简介

王安忆,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移居上海,"文革"期间赴安徽插队,于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中篇小说《荒山之恋》、《小鲍庄》、《我爱比尔》,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长恨歌》、《启蒙时代》、《遍地枭雄》、《天香》等,以及短篇小说、非虚构作品多种,全部作品共计五百余万字。王安忆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1998年曾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2011年获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1994年,王安忆受邀在复旦大学讲授小说研究课程。2009年,复旦大学设立"创意写作文学硕士点",王安忆为主要授课教师。

书籍目录

第一辑 解读《悲惨世界》 圣女娜塔莎——讲述《战争与和平》第二辑 《生逢1966》讲稿 《五妹妹的女儿房》讲稿 么城市生活》讲稿 《租个男友回家过年》讲稿第三辑 小说与电影 小说的情节 小说的异质性 虚构——谈苏童小说 喧哗与静默——谈莫言小说 经验性写作第四辑 中华文化与中国出版 小说的当下处境 改编《金锁记》 虚构与非虚构 小说的创作 张爱玲之于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为什么要谈《悲惨世界》呢?在我阅读的世界里有两座大山,一座是《悲惨世界》,一座是《战争与和平》,我一直很想去攀登。这两部作品太重大了,规模非常的宏大!现在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对当代作品进行过度解释,很小很小的细节被赋予很多很多的意义。而对于古典的东西,或许因为它们结构复杂,于是我们便不谈,这样其实我们损失了很多重要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必须来面对这两部巨作。当然在这两大工程之外,我还有个余兴节目,将来有时间我也要去分析的,就是阿嘉莎•克里斯蒂的全部侦探小说,她的小说我已经读了70%,统统读完可能也是一件蛮艰巨的事情!这就是我的阅读世界里的三件任务! 那么今年十月份,当我把我手里的东西最后写完的时候,我决定给我自己放假,一个"读书假"。近年来,特别是在这两三年里,我一直不停地写,几乎每天都在写,哪怕是在旅行的途中、飞机上、旅馆里,我都在写,好像有一种惯性,写到今年九月份,我就觉得应该暂时收尾了。这样不停地用着已有的东西,好像快用光了,应该去读些书!真要去读书的时候我就非常兴奋,仿佛自己将面对一个很盛大的节日,非常的愉悦!我觉得自己要开始过一段"好"日子了。从台湾海运回来的两箱书也到上海了。我觉得好有福气,可以生活在文字这么充盈的世界,可以有这么多书让我去读!当我一本一本地去读,基本是两天一本、一天一本,我觉得这近乎是一种"奢靡"!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沉迷在这样的快感里面?我忽然感到应该让这种快感抑制一下了,于是我搬出了《悲惨世界》。 其实,对于《悲惨世界》我做过很多的笔记,但当我决定真正要攻克这座堡垒的时候,我还是感到害怕。因为它是那样的复杂,它的复杂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复杂!因为它的情节又是异常的简单,它就可以简单到这样的程度,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故事。所以我特别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它的情节不能铺得很开很开,拎起来就只有一句话。这样的作品虽然复杂,但它决不是庞杂、杂芜的,它是有秩序的,这种秩序是可以提纲挈领的。那么《悲惨世界》对我来说,它可以概括为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也就是冉阿让的苦行、苦修"。这个人的修行不是在宗教场所,而是在世俗的人间,这个"俗世"就是用"悲惨世界"来命名的。 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但当我真正面对它,我却看到有那么多的材料、那么多的事件,我应该如何去铺排它?我如何去想象这样一位几百年前的作家,他是如何来安排他的故事、他的人物和这些不同的场景? 这里顺便说一下我对"现实"的理解,雨果最后完成这部作品的时间应该是1862年,而他所写的故事主要发生在1831、1832这两年,与他写作的时间已经相差了三十年,但我们从来没有怀疑雨果是个不关心现实的作家。因此,我们应该将反映"现实"的尺度放宽,不要以为反映"现实"就必须是反映当下的、今天的现实,我觉得这应该有一个宽度,对"现实"最起码宽容到100年间。像雨果这样积极的、非常接近世俗的作家,所创作的《悲惨世界》是写三十年前的,发生在1831年、1832年的故事,背景则是法国大革命(1793年)。这就是作家考量现实的耐心和定力。 还有一点,我想作一个解释。1994年我在复旦大学开了一门课,整个课程都用来说明我对小说的看法,我坦白我的观点至今未变,所以今天我解释的《悲惨世界》,仍旧是以我当时的观念,这个观念就是:小说不是直接反映现实的,它不是为我们的现实画像,它是要创造一个主观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不真实的,于是造成它的两难处境,因它所使用的材料却是现实的。这是因为小说世俗的性质,和诗歌、绘画都不一样,它在外部上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相仿的。如我这样的写实主义者看小说的方法和阅读的角度,一定有着自己非常主观的立场,因而我今天对于雨果这样一位浪漫派作家的解释可能完全是不对的,完全背离了他的初衷的,但今天我仍然要把我的阅读经验告诉给大家,或许能让大家多少受些启发。

后记

所以能有这本书,要感谢段晓楣,不是她再三再四地撺掇,我是不会下决心将这些讲课整理成文的。 这些讲稿中,除去《解读》一篇而外,都是2004年春季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之后,渐渐积累起来的。刚进校的一年,我在张新颖老师的现当代课程里加入三堂课,就是《小说的异质性》《经验性写作》《虚构》这三篇讲稿,但这三篇如今根据内容和整理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列。然后2005年,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学写作课,为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为了突出小说写作的现实性,专挑选当代上海作家写上海的四部小说作分析对象,《生逢1966》《五妹妹的女儿房》《城市生活》《租个男友回家过年》,是为四堂大课的内容。2008年,中文系的方法论课程中,分配我承担其中的三堂课,我上的是《小说的情节》《喧哗与静默》《讲述(战争与和平>》——这一讲于2009年在上海图书馆“经典3.0”活动中又讲了一次,讲稿是在当时录音基础上整理,题目就也用的是当时的名字,其余两篇也是根据整理的时间来排序。这一辑中基本由2004年和2008年两次讲课组成,将《战争与和平》的那篇移到第一辑,和讲述《悲惨世界》为一辑。而这一辑中的《小说与电影》是在台湾一个中学生文学夏令营里所讲,因是针对中学生,内容相对浅显一些。书里面的第四辑,是一些零散的讲课,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面向之下进行,相对杂芜,但可能趣味性要强一点。总之,第一,书中的分辑和排序基本由内容和整理时间为准;第二,其中只有极少数有录音,好在我的备课笔记很详细,过了若干年,我都还能记得起所讲内容,当然,整理过程中也会添加内容,但主旨不会有改变。 现在,一鼓作气整顿出来,取名《小说课堂》,相距上一本讲稿集《心灵世界》,也叫《小说家的十三堂课》,已有十五年时间,也算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小结,希望能对文学教育有一点贡献。 王安忆 2011年5月17日于上海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如何去想象这样一位百年前的作家,他是如何来安排他的故事、他的人物和这些不同的场景。 ——解读《悲修世界》 小说写的是物欲和幸福感如何赛跑,好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最终是将尊严、感情、自信都倾囊而出,以至精神陷于赤贫。 ——《城市生活》讲稿 尽管小说是来自于现实,但当现实进人小说,无论量还是质,就都起了变化。 ——小说的异质性 当我们诠释张爱玲的时候,张爱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好就好在她的作品有那么宽裕的空间,够我们走得很远。 ——改编《金锁记》


编辑推荐

《小说课堂》作者在复旦大学开了一门课。整个课程都用来说明作者对小说的看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小说课堂 PDF格式下载



王老师对小说的解读,最让我认同的就是她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嘛!小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深,在王安忆眼中,小说不过是表达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感受和认识的方式,所有的情节、线索、冲突演进都是可控的,都属于技术层次。这样说,也就是做为小说家的王老师敢。小说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有趣得多,听王安忆讲小说确实非常享受,因为通过她的讲述我看到了文本下涌动的意义和感情,甚至一个词的用法,也会在讲述中突然呈现它的意义,并且打开一个新视角。王老师把小说称为安身立命之本,这是一种职业的视角;同时并不把创作看得很高,而是从中寻找意义和乐趣,这正是我推崇的态度。阅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和所得可能就在于,你会从一个小说家的眼中来重新定位这个文体,发掘和重塑小说的核心与构成,理解小说中现实与虚构相互依存的谜一样的关系,增进阅读乐趣,产生创作欲望……我甚至想,王老师在复旦大学这门课的考试,最好就是让学生来写一篇小说。


如期收到了这本书,唯一一个没有塑封包装的,且封面有点脏,不过经过简单整理,依然难以掩盖品相的上乘,我对书还是比较挑剔的,不过这种印刷和纸张,还是我喜欢的类型。


看看分析也可了解自己以前看的书,高人的想法,眼光与分析。赞一个!


经典的分析,浅显的表达,厚重的收获


  本书共十八篇讲稿,是王安忆二千年后在复旦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的讲课稿还有公开场合讲的一些发言稿,都是围绕怎么写小说的。文章有专门讲一个两本书的,或者讲一两位作家的,就是名字里面有书名号或者人名的那些。也有围绕一个题目讲,但里面也是用了很多篇小说。与其说作者在讲小说写作理论,倒不如说她是在给大家讲故事,文章里大部分篇幅都是复述别人小说的故事,然后再点出一些理论。
  本来讲故事没有多大问题,她讲故事也讲得很好,说不定比原小说还要好看,而且边说边点评,基本上可以当成是书评来看,如果你去看原小说,估计没能看出那么多门道来。就是书里的各种小说各种故事,我好像都没看过,连侦探小说和电影都没看过,那就肯定没有看过的人得到的收获大了。
  王安忆之前还出过一个类似的讲稿集《心灵世界》,九十年代的了,二千年后的重版改了个名字《小说家的十三堂课》,内容是一样的。我没看过,但看目录好像很多题目像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本书里面也有提及,只是没有专文详写。本次的讲稿避开了上次已经重点讲过的那几本小说,例如复活、红楼梦等,这次就不讲了,换了一些没讲过的。似乎王安忆研究的题目重点还是那些名著和那几个名家,在本书里的十几篇文章里就重复出现了几个例子和故事,不过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受众的发言,提及同一个故事也是正常的,只是把讲稿集结成书的时候,相同的故事甚至几乎一模一样的表述就让读者觉得有点太重复了。
  讲稿比起文稿,可读性是增加了,加之王安忆本身的功力,一般人读完没有什么问题。但一般人可能没读过书里面出现的那些例子,那就收获有限了,只能当是听了一些故事而已。如果你不想买书或者不想读完,就把前面那两篇讲《悲惨世界》和《战争与和平》的看完就够了。
  欢迎没看过的读者留言提问。


  书是下午到的,当当物流还是比较给力。新书到了自然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在手中翻看起来。
  
  我一直认为看电子书和纸质书籍的感觉根本就不相搭。电子书可以带来更快捷、更多的信息,但无法带来阅读的愉悦感。倚在床头一盏孤灯,整个人沉浸在书本中的感觉,是不停拨动鼠标滚轮,双眼直盯LED显示屏而使双眼发胀是完全不同的。
  
  当读者面对那一行行的文字,也就仿佛面对着作者。听他们讲一段故事或者谈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的是作者的内心和体会,而我则完全被他或者她的谈话而吸引,不知不觉的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而《小说课题》恰恰最适合这种聊天式阅读的。书下午到,晚上夜静时候翻看,没有按照顺序按部就班的去,而是随意的找出几篇比较轻松适合睡前阅读的篇章。
  
  虽说是讲座整理的,但王安忆在讲课的时候就没有把自己放到一个高高在上的传道者的位置上。而是用一种交流的方式,通过讲述自己对所阅读作品的感受而传达自己对小说和写作的理解和看法。不是教条的分析和严谨的论述,仅仅是体会和自己的感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于一个作品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写实的作者,他只是给了你一个现实的场景,具体场景里面的人物对错与否,只能自己去判断了。
  
  所以王安忆在讲解这些小说的时候同意不去妄加定论作者的想法。她只是给你一种方法让你去自己感悟文章所包含的意义。


作者确实水平有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