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主流

[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  

页数:

420  

译者:

刘成富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类创造的不同文明及其相互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冲突与融合、传播与影响乃至演变与整合,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统一。古往今来,各国家各民族皆秉承各自的历史和传统、凭借各自的智慧和力量参与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版图的建构,同时又在总体上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辉煌而璀璨的历史。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已经在人类文明史上谱写了无数雄伟而壮丽的永恒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世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同样充满着更为高远的期待、抱持着更为美好的愿景,如何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之一。 为此,《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以“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和文化自觉”为基本理念,力图全面而系统地译介以20世纪为主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各文化大国的兴衰以及诸多相关重大文化论题的著述,旨在以更为宏阔的视野,详尽而深入地考察世界主要国家在国际文化版图中的地位以及这些国家制定与实施的相关文化战略与战术。 烛照着我们前行的依然是鲁迅先生所倡导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思想——“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问。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我们秉持科学而辩证的历史观,既通过国际版图来探讨文化,又通过文化来研究国际版图。如此循环往复,沉潜凌空,在跨文化的语境下观照与洞悉、比较与辩析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版图中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化特性,归纳与总结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建设与发展文化的有益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更为确切地把握与体察中国文化的特性,进而激发并强化对中国文化的自醒、自觉与自信。 我们希冀文库能够为当今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镜鉴,能够启迪国人自觉地成为中华文化的坚守者和创造者。唯其如此,中国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复兴之路,才能使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融共生、各领风骚,从而更进一步地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伟大实践乃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神圣而崇高的使命。 是为序。 颜子悦 2011年5月8日于北京

内容概要

  作者历时5年遍及30多个国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中东,采访了电影、电视、音乐、传媒、出版、商业戏剧、动漫、电子游戏等创意产业的1250位行业领袖,获得大量真实而精确的第一手资料。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电影如何在好莱坞、华尔街、美国国会和中情局的共同作用下成为世界主流文化?迪斯尼、索尼、新闻集团、贝塔司曼等国际文化资本如何通过并购、联合制作等方式逐步占领世界各国市场?全球文化精英和影视明星包括中国的张艺谋、章子怡如何被好莱坞招致麾下?日本如何通过漫画、流行音乐等实现它的“重返亚洲”战略?韩国如何通过韩剧从而促进三星等韩国产品在亚洲、中东等海外市场的销售?印度如何通过与好莱坞结盟来与中国抗衡?伊朗如何成为各国媒体追逐的目标?非洲如何成为欧洲、美国、中国、印度、巴西等共同争夺的市场?世界文化战争将形成怎样的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谁将赢得全球文化战争的胜利?

作者简介

  作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Frédéric
Martel),是法国社会学家,曾任法国驻美国外交官,现任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研究员,并在法国政治研究学院和法国高等商学院任教,他的观点对现行法国文化政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他另著有《戏剧在美国的衰落》《论美国的文化》《我为什么反对萨科奇?》等。

书籍目录

作者按
序言
第一部分 美国娱乐
 第一章 杰克·瓦伦蒂或好莱坞的院外活动集团
  美国电影协会冲击拉美
 第二章 多厅影院
  从汽车露天影院到多厅影院
  当爆米花成为一种经济模式
  从近郊到远郊
  当可口可乐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制片公司
 第三章 电影制片公司:迪斯尼
  皮克斯动画电影制片公司、《玩具总动员》和《狮子王》
  米拉麦克斯和梦工厂:陨落的标志
 第四章 新时代的好莱坞
  “电影制片公司就是银行”
  “我们并没有给《蜘蛛侠》开绿灯”
  市场营销,或牲口的迁移
  工会的垄断
 第五章 皆属于独立影片包括《夺宝奇兵》
  “我们才是电影内容的创作者”
  秘密经纪人
 第六章 流行音乐的发明
  “MP3大获全胜,但它不属于我”
  “最酷的,就是流行音乐本身超过了商业上的成功”
  纳什维尔,美国的另一座音乐都市
  音乐电视台
 第七章 宝琳、蒂娜以及奥普拉
  蒂娜·布朗或崭新的文化新闻业
  奥普拉品牌
  新评论
 第八章 南加州大学——电影制片大学
  研究与开发
  文化多样性
第二部分 世界文化之战
 第九章 功夫熊猫——好莱坞的中国面孔
  天安门广场附近——中国审查制度的中心
  香港——亚洲的好莱坞
 第十章 宝莱坞如何出征好莱坞
  新宝莱坞
 第十一章 迷失东京
  酷日本
  漫画——整体传媒效应
  日本流行音乐和韩国流行音乐之间的战争
 第十二章 剧集、斋月连续剧以及其他电视长剧的地缘政治
  诸种形式的战役
  斋月连续剧
  征服美洲的电视长剧(北美和南美)
 第十三章 迈阿密——拉丁美洲的流行之都
  “雷鬼团结了拉美大众”
  拉丁美洲
 第十四章 半岛电视台如何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主流频道
  半岛电视台卡塔尔总部
  新闻加娱乐模式
  影像之战
  阿拉伯卫视或沙特人何时进入角色
  真理之河
  南方电视台
  “在以色列拜访你之前,先参观以色列”
 第十五章 沙漠中的媒体王子
  黎巴嫩音乐,迪拜电视台和开罗电影
  沙漠中的好莱坞
 第十六章 欧洲的反主流文化
  虚假的成功——欧洲电子游戏概览
  中欧的泛斯拉夫文化?
  欧洲文化的黎巴嫩现象
  伦敦与巴黎——非洲音乐的世界之都
  欧洲、亚洲与阿拉伯世界的交界:美国化的土耳其
结论
词汇表
资料来源
鸣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主流文化=美国文化?美国政府没有专门的文化部发动潮流,俘获“年青的心”评论家对精英文化的“叛变”创意人才是如何炼成的印度、美国联手与中国抗衡“酷日本”,重返亚洲韩流:向世界输出“亚洲的美貌”欧洲:唯一的共同文化便是美国文化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主流文化=美国文化?美国模式在我的调查中占据何种地位?美国在全世界的娱乐和传媒领域里扮演何种角色?目前在世界思想潮流中,美国的雄厚实力和文化机制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这就是所谓“大写的美国”,完全颠覆了切•格瓦拉的模式,因此,我真切地感到有必要开展这项调查。在好莱坞和纽约,在华盛顿的幕后游说集团,在纳什维尔和迈阿密的唱片行业,在流行音乐风行一时的底特律,在多厅影院崛起的远郊,在见证了好莱坞发展历程的大学校园,我迫不及待地试图了解娱乐文化盛行的过程。在介绍文化全球化和新的世界思想大战之前,也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首先我要厘清美国影像制作的复杂机制,这是一种已然成为“主流”的娱乐和文化的机制。—— 摘自《主流》序言美国政府没有专门的文化部瓦伦蒂作为好莱坞在华盛顿的真正代表——美国电影协会的当家人,瓦伦蒂堪称美利坚的第一文化大使和首席文化外交官……当美国电影协会在华盛顿的工作做得不够得力时,瓦伦蒂就会祭出他的杀手锏:洛杉矶大本营及其雄厚的财力。他会邀请国会的权威人士或总统顾问亲临奥斯卡颁奖晚会;请他们到贝佛利山庄的半岛酒店,在私人豪华房间里一同享用工作餐(瓦伦蒂是华盛顿俸禄最高的院外活动集团领导之一,年薪超过130万美元)。“作为美国电影协会,我们首先代表电影制片公司,但我们也应该与一些独立机构、工会、作家协会共同合作。”瓦伦蒂补充道,“每天我们都搞得像市长竞选。”竞选?瓦伦蒂没有明说,其实他是美国最重要的政治筹款人之一。为那些对电影事业有着“热心肠”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候选人,他以个人名义或好莱坞老总的名义组织了无数次筹款活动,资助他们去竞选。这正是美国电影协会院外活动集团在美国本土实力的秘密所在……国际方面,电影制片公司的政治力量也依靠美国国会来促进好莱坞电影的出口,同时在外经贸部、国务院及美国大使馆持续不断的帮助下,向各国政府进行游说,要求开放市场、取消限额和关税、减轻审查的力度。此外,美国电影协会还通过其遍布世界各地的数十个代表处与数百名律师,促成了一些违反竞争法的海外并购……实际上,墨西哥电影及音乐保护协会是美国电影协会的一个警务分支,直接隶属于洛杉矶,在比尔•巴克的管辖范围内。巴克以前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负责人,后来当上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主管。他现在负责打击盗版,直接受命于华盛顿的美国电影协会的老板。——摘自《主流》第一章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攻略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攻略可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战略方针,这是所有主流电影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过去的30年里,这些商业活动变得日益专业,而它们的成本也随之攀升(1975年电影商业活动成本平均为200万美元;2003年增至3900万美元,而像《黑客帝国》或者《加勒比海盗》这种大片的商业活动成本则需要一亿多美元)……在给一部电影发放准拍证之前,首先要权衡一下潜在观众的多寡。在美国,准拍证的发放通常要依据以下三点:年龄(25岁以上还是以下);性别(男性还是女性);最后是肤色(白种人或“非白种人”)。基于这些标准,电影的主要观众群最终被确定下来……接下来就到了“焦点小组”访谈阶段,这是自80年代以来好莱坞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这种质量调查向具有代表性的一组调查对象提问,而不仅是向大量受访者提出一些浅显的问题。为了使这些目标观众更具代表性,他们经过一系列的筛选试验和质量研究,以便帮助市场营销的负责人做出正确的抉择。通常,调查人员会向被调查对象讲述某一个情节、某些明星,或者播放预告片来观察他们的第一反应,从而了解他们对电影的想法。根据这些调查结果,电影院会预先发起一场商业攻略,为电影的即将上映铺垫,而电视节目和脱口秀观众的反响则为电影制造舆论宣传的效果……对于那些最主流的电影,这些商业攻略和“焦点小组”早在电影放映之前就隆重登场(《蜘蛛侠》的第一期预热宣传片,提前一年就在电影院播放)。对于《星球大战》、《怪物史莱克》或《特种部队》这样的大片来说,随之诞生的衍生产品在商店和快餐店也同样深受欢迎,因为电影公司在投资电影的同时,也要保证电影炒作能吸引合作伙伴来兜售电影的衍生产品。1999年,当《星球大战》重返银幕时,百事可乐的三大特约经销商分别为影片中不同的星球和人物做了广告。现在来看商业攻略的最后一步,名称来自“驱赶牲口”(cattle drive,美国西部发生的牲口迁移现象)里的“驱赶”。在电影放映前的两个星期,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到影院观看,电影公司会在各大洲利用各种媒介,寻求各种尽可能的方法来反复斟酌影片和演员的名字。从电影公司拥有自己的影院开始,预告片就在影院内免费播放。但此阶段的商业攻略却耗资巨大,尤其因为电影公司要在电视台购买播放权。我采访的所有好莱坞负责人都告诉我,这是吸引观众到电影院去的唯一行之有效的广告方案……—— 摘自《主流》第四章发动潮流,俘获“年青的心”如今,音乐电视台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纽约音乐台的总裁朱迪•麦格拉斯以及洛杉矶音乐台的总裁布莱恩•格拉登,他们力挽狂澜,试图拯救现存的经营模式。为此,他们必须时刻紧随潮流。但是,这两位总裁的年龄可以说是观众年龄的两倍多,他们是如何一直这么“时髦”的呢?布莱恩•格拉登回答道:“作为一个时尚创意人,我要经常参加电视会议。在音乐台工作的人会告诉你,这里就跟《我不能死》一样,完全找不到30岁以上的人。剩下的就是彼得•潘这样的人,他们都不想长大,而我在音乐台每时每刻所做的事,都跟网络工作类似,其中某些节目可能由一个16岁的嘻哈少年或是一个穿着帆布鞋的年青黑人来表演。”说着,他又换了一副口吻,“这并不是说我很了解年青人,其实我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追赶他们。”可以说,音乐电视台定义了时尚元素和大众品味。那些黑人、同性恋者和拉美年青人又是如何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引领并创造了音乐电台的新潮的呢?他们才是评判“时髦”和“酷”的标准吗?在美国乐评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原先风靡一时的人物,会被这些穿着帆布鞋、踏着滑板、同时喜爱反传统文化和商业流行文化并引以为豪的16岁青年所取代呢?这次谈话之后,我不由自主地反复追问这些问题。很快我便猜测到,在美国的艺术和娱乐、精英和大众、黑人少数派和主流文化之间,必然发生过什么重要的事情,而这番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创意行业的发展,促使它在世界各地盛行起来。由此我终于明白,在音乐电视台这样流行的公司里,布莱恩•格拉登办公室墙上的那个滑板为何会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是反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既帅又酷且特立独行的标志,俨然已经成为主流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摘自《主流》第六章评论家对精英文化的“叛变”起初,文化在美国被相当简单地划分为精英文化(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低俗文化)。大多数评论家更多地受到欧洲艺术研究方法的影响,其任务就是维护两种文化间的界线,抵抗娱乐以捍卫文化。50年代,通常由欧洲移民构成的文化精英,尤其惧怕见到大众文化的全面发展,他们站在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一派的立场上,叫嚣着 “文化危机”的到来……在很短的几年里,精英分子放下了武器,举旗投降,一场艺术战役由此并未拉开帷幕。50年代,美国原本针对“左派”的大众文化评论家将目标转向了右派,并在80年代成为了罗纳德•里根支持者的文化后盾……这一变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影响了宝琳•凯尔这一代文化评论家。所有人都开始郑重其事地看待商业文化,不仅从经济的角度将其视为一个强大的产业,也同样将它看成是一门艺术。与阿多诺相反,新的爵士乐评论家表示,爵士乐是一种名副其实的音乐,并且正在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属于“美国世纪”的古典音乐。摇滚乐评论比文化评论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影响。在《纽约时报》上,人们开始给予百老汇音乐剧与先锋剧一样的重视。与他们的前辈恰恰相反,新一代的美国文化评论家不再捍卫艺术与娱乐之间的分水岭,而是试图打破艺术与娱乐之间的界线,抹去那条被看作是精英的、欧洲的、贵族的反民主路线。与作家诺曼•梅勒、知识分子苏珊•桑塔格、文学批评家德怀特•麦克唐纳以及其他许多人一样,宝琳•凯尔是这场文化大断裂的代表人物之一。从那以后,在消除上层文化的神圣性和混用各类文体写作方面,有人超越了她,比她走得更远。宝琳•凯尔以及紧随其后的蒂娜•布朗,当然还有奥普拉•温弗瑞,她们三人预示着一种文化生活的来临,这种文化生活既无需知识分子的教导,也不用评论家的指点。—— 摘自《主流》第七章创意人才是如何炼成的全美有四千多个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大学有1400所。国家高等教育的费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而欧洲国家平均用在高等教育上的费用仅有美国的一半,大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5%……尽管这些数据很难真正加以权衡比较,但有一处不容争辩的地方,那就是美国校园文化的活力。美国大学校园拥有2300间戏剧和音乐专业教室,700个艺术博物馆或专业艺术品陈列室,上百场电影展映,3527座图书馆(其中68座图书馆的馆藏达到250多万册,哈佛图书馆的馆藏图书量位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110家出版社,约2000家书店,345间摇滚音乐厅,300多所大学电台以及300多家独立音乐唱片公司。就像南加州大学一样,这一切为创造力的发展以及与创新产业进行长期的互动营造了一个有利的氛围……在电影、音乐和出版界,大学与现实文化世界之间的联系源源不断……这些纽带就是大学里小艺术品陈列室、校园内几百家的自由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全美上千场短片的展演、外外百老汇的实验戏剧表演、无数家带有“开放麦克风演出”的多少有些暧昧的俱乐部和夜总会,还有学校附近“艺术孵化器”——非赢利性质的艺术组织举办的“创作”研讨会。在大学校园附近,我都能看到艺术咖啡馆……然而重点还在于,美国的大学不仅是各类文化交替出现的地方,还是内容产业研究与开发的组成部分。在学校里,学生们敢于冒险、推陈出新,并试拍许多影片,而这些试拍的影片随后会被电影公司和电视台采用并加以开发。在研究与开发的有效工作中,学生们承担了研究工作和大部分的开发工作。因此,从大学向产业的过渡不是突然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南加州大学有一个学生产业关系办公室,通过实习、暑期工作以及大师班、嘉宾演讲和招聘启事的方式,一年到头组织学校与电影、电视产业的连接互动。我在南加州大学碰到的大部分学生,无论男女都曾做过“开发人”(导演和制片人身边的一类助理)……所有这些电影院校都与好莱坞最大的制片公司一样,拥有专业化的数字摄影棚,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设施是由制片公司出资提供的。像南加州大学、加州艺术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相关设施,就分别是由乔治•卢卡斯电影公司、迪斯尼和梦工厂提供的。但这些大学也同样与新兴的数码、娱乐企业之间有着许多联系。加利福尼亚的大学毗邻硅谷;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长期与128号公路高科技走廊的公司进行对话往来;杜克大学靠近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的科技中心。—— 摘自《主流》第八章印度、美国联手与中国抗衡阿密特•卡纳是信实娱乐公司的总经理,这家公司是传媒领域和创意产业领域里最具实力的印度跨国公司之一。集团公司属于50岁的阿尼尔•安巴尼,这位世界财富排名第六的亿万富翁,专门经营天然气、电力、通讯产业的销售……信实集团在内容产业和传媒界已经是绝对的巨头了,集团的旗下拥有一家宝莱坞电影为主体的制片公司、20个电视频道和45个广播电台组成的传播网(Big TV和Big FM)、印度两大多厅影院院线的其中一个院线网(Big Cinemas)、一家专门制作宝莱坞歌曲的专业激光唱片公司以及一些垄断性的网站。在印度,该集团以其“大”的标志而著称。事实上,在这个国家,一切都是巨大的,首当其冲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印度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年经济增长率在6%到8%之间。在创意产业和电影行业内,增长的速度更是惊人,年增长率超过了18%。“我们的未来无限宽广,我们是世界上人口第二的国家。”阿密特•卡纳强调说。他希望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印度电影形象决裂。那个时候,作为第三世界的电影,印度电影为评论界所喜爱,在影展上受到好评,但从未被当做一个产业、一个市场来认真看待。因此,信实集团考虑的是“大”。它在美国已拥有了240家影院。为了能从正门打入好莱坞,2008年集团向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电影制片公司投资六亿美元。与此同时,集团追加了六亿美元,以便与八家电影制片公司制作十几部大成本的影片。这八家制片公司中有布拉德•皮特、金•凯瑞、尼古拉斯•凯奇、汤姆•汉克斯和乔治•克鲁尼这些大牌明星(这些交易通过美国创新艺人经纪公司北京分公司的操作而达成)。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带着如此多的资金进军好莱坞,此举堪称前所未有……他害怕其他新兴国家的竞争吗?海湾国家?“他们只是有钱,他们没有才能。而我们,我们两样都有。我们即将获得成功。”他说道。中国?阿密特•卡纳停了片刻,迟疑地说:“我们万分关注在中国发生的事情。”此刻,我们坐在阳光沙滩宾馆的咖啡厅里。在双方谈论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印度的真正对手并不是美国,刚开始的交谈给了我这样的错觉,而是中国。信实集团正在和美国建立伙伴关系,进行长期的合作。实际上,印度人需要美国人来帮助他们与中国进行抗衡,考虑到在中国已经受挫,美国人也同样需要印度来帮助他们在亚洲获取成功。—— 摘自《主流》第十章酷日本,“重返亚洲”“至关重要的是,这十几年来日本在亚洲再度风靡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日本的流行音乐。”东京的梦音乐娱乐公司的总经理余田辰己向我解释说(后来,韩国人在讲到他们的“剧集”时,也对我说过几乎相同的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余田辰己接着说,“日本只对自己的国内市场感兴趣,既没有地区范围内的抱负,也没有全球范围内的野心。我们有些进退两难,似乎不想表现得有帝国主义的倾向。如今,这种忧虑业已荡然无存。我们希望通过所有可能的方式,在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同步传播我们的文化。”……日本原先崇尚闭关自守的倾向原本可能愈演愈烈。然而就在日本开始注重投资与改革以谋求发展之际,发现国内市场已经饱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年青人口逐渐减少,这就构成了严重的人口问题(在日本,21%的人口超过了65岁,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唯其如此,日本在90年代初采取了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旨在重新确定其亚洲身份,这个战略即“重返亚洲”的战略。这项战略首先表现在政治方面。日本著名的产经省首次同意,承认创意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政策举措源于任天堂的神奇宝贝游戏以及天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电影《幽灵公主》和《千与千寻》获得的成功。基于此,国家补助也随之而来。“我们的首要目标是亚洲,”产经省的一位主任村上圭介在东京向我解释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中国,这是我们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这位日本政府高官传达的信息毫不含糊……日本人开始意识到,今后要展示自己的实力,不仅可以通过电子产品,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传媒。日本需要在借鉴美国娱乐模式的同时,与美国一刀两断。1990年前后,索尼和松下对美国哥伦比亚和环球电影公司的收购并非偶然,显示了日本那个时期所采取的战略。这是视听领域内硬件和软件之间(也就是设备和文化产业内容之间)的“协同”战略。日本人于是认识到,真正的掌权者既要拥有传播文化产品的工具,还要能够生产出影像和梦想。硬实力和软实力必须两者兼备。美国在文化产业的垄断地位受到了挑战,日本人希望今后能在自己的领地迎战美国人。—— 摘自《主流》第十一章 “看这里。在约翰逊和肯尼迪夫人的右边,是我那张忧郁而焦虑的脸庞。我就在左下角。”杰克•瓦伦蒂指着书桌上的一张黑白大照片,上面有位皮肤棕黑、神情害羞的年轻人,这就是他本人。 弹指一挥间,40年过去了。瓦伦蒂激动地用手掠过他那奇异而蓬松的白发。他看上去红光满面、活力四射。我面前的这位好莱坞大亨身高一米七,脚蹬牛仔靴。他的办公室位于华盛顿美国电影协会的总部。著名的美国电影协会是好莱坞制片公司的幕后院外活动集团和政治后台,总部位于16大道的888号,离白宫不到200米。从1966年到2004年,38年来,杰克•瓦伦蒂一直负责管理美国电影协会。 杰克•瓦伦蒂向我展示的那张照片极具历史意义。在总统专机“空军1号”旁,林登•约翰逊举着手,而杰奎琳•肯尼迪面色苍白。1963年11月22日,约翰逊就职宣誓,成为美国总统。照片上无法看到机舱内部,在那里,约翰•肯尼迪的尸体躺在美国星条旗下面,两个小时前他在达拉斯被暗杀。当时,瓦伦蒂是位官方随行人员,他听到了枪声,之后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疏散。正如好莱坞电影通常演绎的那样,对于瓦伦蒂来讲,小故事和大事件都赶在同一天,一切都来得太快,几小时后,他在飞机上成为美国新总统的特别顾问。 那天早上,在华盛顿,瓦伦蒂跟我不疾不徐地聊着。40年里,他已跻身于好莱坞巨头之列,成为美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旗手。如今已功成名就的他,十分热衷于谈论自己。1921年,瓦伦蒂出生在得克萨斯州,他的先辈来自西西里的一个普通家庭,家庭观念教导他从小热爱祖国,就像科波拉导演的电影《教父》里的开场白——“我信任美国!”。适逢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他疯狂地迷上了电影。在休斯敦的一家电影院里,他做了好几个假期的电影放映员。二战期间,他是B—25轰炸机的年轻飞行员,在军中表现得果敢而勇猛。受惠于美国退役士兵人学的优惠政策,他获得哈佛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之后,瓦伦蒂回到得克萨斯,投身于石油买卖,随后又转行做出版生意。正是在此期间,他遇见了约翰逊。 杰克•瓦伦蒂作为总统的笔杆子、通信和外交政策的顾问,为白宫效劳了三年。其问,他得心应手地处理高层院外活动集团的有关工作:如何让国会接受总统反对的法案?如何与其他国家的元首协商?通过建立联盟和给予恰当的好处,瓦伦蒂为约翰逊总统将白宫的大小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但凡美国历史上有关社会、教育、文化以及多元化的移民法案,尤其是那些最为著名的有关维护黑人权利的大胆法案,都是约翰逊(而不是肯尼迪)执政期间通过的。瓦伦蒂成了“参议院的主人”,与此同时,也有人批评他不过是约翰逊的“仆人”,《华尔街日报》甚至嘲笑他的奴颜婢膝。 忠诚毕竟是有限度的。越南战争使约翰逊政府的声誉变得岌岌可危,瓦伦蒂也与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渐行渐远。1966年,这位爱国绅士终于应允参选美国电影协会主席的职位。这位深谙政治内幕的政界名流,生平首次被推举到了电影行业的核心地位。 瓦伦蒂向我表示歉意,随即接了一个貌似紧急的电话,电话是从好莱坞打来的。负责接待的人对我说,瓦伦蒂一直这样管理着美国电影协会:一通接着一通的电话,许多面对面的约谈,而不是召开各种正式会议。对于极右的共和党派和极左的电影艺术家之间的矛盾,他不会去刻。

媒体关注与评论

马特尔想用这本书证明:“主流”文化产品无关乎艺术,而是一种创意和传播的战略手段,是一个国家增强“软实力”的必然选择……流行文化的传播已经与艺术创作无关,而是关乎国家形象,关乎国家战略。——中国《参考消息》法国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的新书《主流》是一本令人着迷的书,他明确地指出:一笔巨大的文化交易背后都隐藏着政治。——美国《新闻周刊》法国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的新书《主流》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他在书中所表达的观点是极其鲜明的,这就是:一笔巨大的文化交易背后往往隐藏着政治。 ——美国《纽约客》弗里德里克•马特尔展示了他作为记者亲临现场采访报道的大手笔,旨在从更高的层次上深入地分析与讲述“主流”文化的创造。严谨详实的调查与报道使这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法国《Inrockuptibles杂志》


编辑推荐

《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编辑推荐:一位使法务总统萨科奇改变外交策略的学者,一部让法国文化部长面对媒体问责如坐针毡的著作,全球畅销,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买下版权,国际文化资本如何制造流行,世界各国如何为文化流行而战,一场全球文化战争正在上演,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货币战争”之后看“文化战争”,一部全面勾勒国际文化竞争格局的图书,一部深度提示美国全球文化战略的图书,一部讲述文化产业发展方略的图书,一部唤醒国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图书,2010年,一部名为《主流》的著作在巴黎出版。甫一上架,《主流》就在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两年内6次再版、12次加印。20个主要国家购下版权。美国《新闻周刊》、《纽约客》、《外交》纷纷不吝篇幅给予好评。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多国报纸在头版头条予以报道。法国文化部长密特朗接受国家电视台专访,就《主流》及法国文化发展战略发表谈话。整个欧洲纷纷评说《主流》。同时,《主流》热潮正在向全球蔓延。作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曾担任法国驻美大使馆文化专员,目前身兼法国外交部分析与预测中心研究员、国家视听研究所研究员,以强大行动力与洞察力写就本书,书中对当今世界文化影响力之观察思考,值得每一位文化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研读。5年时间,走访全球30多个国家,采访1000余位行业领袖与文化精英,写成的文化产业观察报告——这是最全景式的文化产业案例教科书。每一位从事或有志于文化产业的读者,都可以从此书中寻找到他山之石。 从好莱坞电影到苹果手机,你购买的是娱乐还是文化?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流行,你所处的时代谁在制造影响力?本书的深度报道引领你解读每一个流行符号之后,所隐含的文化思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主流 PDF格式下载



约瑟夫·奈的《硬权力与软权力》一书问世后,使学人从另外一种视角认识国家的力量。主流一书更是详细地剖析了美国软权力的组成,建议结合《硬权力与软权力》、《中情局和文化战争》等书一起来看,相信会对一些霸权国家所宣扬的“自由”“民主”“人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会对一些跟着大喊民主自由的无知无畏者有一个更加精准的结论。


日本有动漫文化,韩国有游戏文化,美国有影视文化,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值得深思


谁掌握了主流文化,谁就掌握了世界。


世界上的战争有有形的、有无形的,文化战争是无形的战争,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战。


欧洲传播批判学派的风格,对全球文化传播做了深入的探讨。


内容很具有启发性,建议大家阅读。本书给大家一个启示:站稳自身立场,抓住文化本质,摸清产业脉象,规划发展节奏,才能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


正版,读了这本书,对全球的文化,特别是影视文化有了很大恩德认知


好书!发货及时!这套书里的《论美国的文化》也很值得一读。


很棒的书,国际化的视野看文化产业,整体的角度


易读的全球文化读本


首先,物流太赞了!昨晚8点下的单,今晨10点就到了,快到爆啊!书的内容比较喜欢,作者以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世界文化之争。书看了一点儿,争取尽快看完!


有许多案例,比较浅显白话讲述了文化的重要性


质量各方面都不错,读了个开头,对了解海外文化有助


这是最近看的最好的一本,从全景的视野看文化传媒。


文化领域的书还不错


不错的一本书,文化,我们什么时候能在文化上有话语权,泱泱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不匹配啊!


文化是软实力。


了解文化的潜力


放眼全球 胸怀世界


叙述很全面,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的讲到了。以自己的经历引出,在做详细阐述,值得一看。


好莱坞依然是龙头老大,而中国还是很落后,尽管那些光鲜亮丽的聚会上有中国人的身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底子太薄了...


我们正在组织职工阅读,书寄的很快,谢谢!


法国人写书注重调查研究,值得我们学习,搞学术是得理论联系实际


书很好,很有观点。


问朋友希望什么礼物。
他犹豫许久,然后点名要这本书。
我自己还没看过,等他看完借来看看。
不过看介绍,挺有兴趣的。


书中例子很多,各个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看过去很有意思


送人的,很好的书


好书,得抽空认真研读


书很好快递很迅速~


也是老师推荐的书,好好读一读!


内容好,书的保存也很好


书还没拆 用薄膜纸包封着 但感觉很不错


爱书是福!


送给别人的,是推荐的书,送的速度很快。


送来的时候包装得很好,书的质量也相当不错。还是贵了点


在别处看到这书,感觉不错,特买来一看。


书很好,包装业很好


听说当当购书很方便,也有折扣,送书还快!比书店还便宜,还包邮!果真如此~相当给力!


不错,朋友推荐,值得一读


我正需要的资料 内容很丰富


有时间可以阅读


呵呵,比较高端,导师买的,我也顺带买了一本,打算找个寂静的时间好好看看


老师强制看的,看完还要写6000字的文章,各种想死


看过介绍的,非常不错,做活动一次下单,划下来快对折了!实惠


很期待,包装很好,介绍也很吸引


在微薄上有人介绍的。开没看。


虽然没有看完,但是内容确实很吸引人,换个思路


引人反思


虽然还没看,但感觉会是对我启发很大的一本书,纸张包装都好得没话说呢~


直不错的一本书,翻译得也好,选取的角度也很好。


一下子买了几本书,这本书还没怎么看,初步感觉还可以!


很好,挺喜欢的,就是包装不咋的


耐心的全部看完了,书写的不错,


经典作品要看看


盆友很喜欢


领导让我帮她买的,所以收到时我先看看,觉得不错


老板点名要买这本,等她看完,我再瞅瞅


是好书,留下慢慢读


aoaohao


朋友点名要这本,想来是不错


帮领导买的,他非常满意!


刚读了几页,感觉挺受启发的。


很好。同事推荐的,不错。


好书~!直击热点~!


不错,一天就送到了


微博上看到。确实是一本好书。


印刷装订质量都不错。但是感觉价格还不合理。


看微博同学推荐买的,希望读后可以对我有所帮助


简单翻了翻感觉不错~~~


看着还可以,内容还没来得及看


还没有看,当当网这次的价格很给力。


很喜欢,见识了很多东西,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错


物美价廉,性价比高!


美国政府没有文化部(宣传部),美国的国会,中情局就是美国的文化部。美国电影协会主席是美国最重要的政治筹款人之一,这种模式肯定模仿不来,但好莱坞电影的营销模式我们可以借鉴。从准拍证、焦点小组到观众驱赶,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市场营销成为主流电影制作的中心环节,很有意思。


一个法国人写的关于世界文化战争的书。刚看了前两章,书里的观点还算是较为客观,翻译的也不错。这种有关文化的书其实很需要普及给当下的中国人,看了书中的观点也许会引发更多对于现今中国文化的思考。看到书后介绍这是一个系列,希望其它几本能尽快出版,以后也会继续支持~


里面所呈现的不只适用于娱乐方面。


书的内容没有想象的好,有点小失望。


为什么有些东西能够成为显现广泛流传,为什么有些东西曾经辉煌,现在却只能够沉沦于世。通过主流,你还是能够稍稍了解下整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作者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采访得到相应的材料,远超其他拍脑瓜子想出来的书,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标题吸引了我,暂时没有时间看。书送的很快。支持卖家。祝兴隆。


作者的考察遍及全球,而且是以案例形式,这阻碍了他回答“谁将打赢”的问题——实际上,案例所说的许多是局部战争。或者,作者要说的是,这本身就不应有输赢?


很不错!书是老师推荐的,传媒人必读。


内容并不够深层次,没有讲到各国文化的重点,然后又是如何掘起?像是散文记实一样。


没我们想象的那么接近文化其实就是影视文化的一点掌故 中国在其中的角色 在介绍中夸大了 中国参与的很少。没简介里说的那么深入 都是浮光掠影 属于影视普及类的读物


对于研究中外文化和老美好莱坞文化传播有帮助。


超棒的一本书,在书店看到的,就上网来买了,很不错,又便宜。


第一次在亚马逊买书,挺好的!发货快,质量也不错!下次还会来!


一看目录,话题都比较热,但是真读起来就觉得很无聊,窃以为对于普通大众没什么意义。


其实,就是采访本


有点深奥,要慢慢研究


不错帮朋友买的。


“主流”文化产品无关乎艺术


看看法国人写的


   彼时,我满怀期待的坐在老师家的电视机前,直到屏幕上开始播放五光十色的经典迪斯尼无声动画片——《幻想曲》,我意识到:这就是美国文化的可怕之处。只需调动你的感官细胞,就能瞬间将你俘获。荧屏上流动的画面与相配的音乐不断刺激着你的眼球,激荡着你的心灵。
   彼时,我又一次满怀期待的坐在自家的电脑桌前,直到屏幕上开始展现一幅五颜六色的场景——几辆鲜艳夺目的赛车在赛道上风驰电掣。我又一次意识到: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它再一次用它创造的奇观震撼着你的大脑——这是美国动画业巨头皮克斯公司创造的经典动画影片——《赛车总动员》。望着那一长串金光闪闪的履历表,我在欣羡之余又多了一份落寞。
   现在,我们几乎每周都有那么一两次享受着来自美国好莱坞(当然也包括其他国家的)的视听盛宴,咀嚼着国外进口的食品,阅读着来自发达国家的最新书籍。我们应该感叹:我们生在一个多么伟大的时代!就像我现在手捧法国学者费雷德里克•马特尔著《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一样,我的感叹自然是比其他人还要强烈:技术全球化,语言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用全球化来解释,然而全球化的背后是不是一个空泛的时尚概念?我们不得而知。当然,我们应该感到欣喜,因为我们在享受文化输入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在向一些国家输出我们本国的先进文化。比如,前一段时间,有一部中国的电视连续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国内热播的同时,非洲的一些国家也引进了这部剧集,而且引起了很大反响。这说明,我们的先进文化这一次是真的走出去了,而且着实光彩了一把。非洲人民虽然跟我们政治制度不同,社会风俗不同,但只要是先进的,是优质的东西,他们也同样会吸纳,会相互传播,会借鉴,会提升自己,文化的多元化在这里得到了一次鲜明的注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当外国的先进思潮一拥而入的时候,我们国家在吸纳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着自己:各种文化在这一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承和发扬,各种讯息在人的头脑里产生并爆炸:俄罗斯的芭蕾舞,爱尔兰的风笛,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动漫……一次次的冲击着我们这个时代固有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的千手观音,我们的奥运会,我们的电视剧,又有哪一次不是彰显了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世界?有人说:“中国的国民素质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50年。”那么中国的文化呢?曾经在世界舞台上独领风骚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的世纪里是否会再次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呢?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合了全人类不同种族之间的智慧,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至今。如果说文化是通向世界的一扇大门,那么“创新”可谓这扇大门的钥匙。迪斯尼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乃一个团队,一个民族的灵魂。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的文化还应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挖掘新的内涵。
  


  这本书的名字叫《主流》,副标题是“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致力于描绘出一种全世界已然陷入文化战争的惨烈状态。我一度设想作者该会如何扮成一个救世主的模样来评判这一切,可当翻开这本书,才发现这更像是一个采访本,作者不辞劳苦,历时五年走过30多个国家,采访了1200多个行业领袖。当我揣着这本厚达400页的书在国贸一家五星级酒店见到作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Frédéric Martel)的时候,他单薄温和的样子还是令我略显吃惊。
  
   尽管作者一开始就把自己和以《文明的冲突》享誉全球的塞缪尔.亨廷顿划清了界限,说自己谈的只是“娱乐”,法语里的“消遣”,绝非亨廷顿严肃刻板又精英大气的文明议题,还在序言里调侃亨廷顿道:“他看过那部全美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绝望主妇》并熟悉剧中的两位女主角开啦和诺拉.亨廷顿吗?”。但是你还是会发现马特尔依然还是会把书划分成两个部分——“美国”和“其他国家”。美国文化就是世界范围内主流文化的最佳样板吗?“这不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选择。但现在世界各国有一半以上的想法都是从美国过来的,不管我们喜不喜欢美国,对于所有人来说的确是一个样板。”马特尔的回答中带着理直气壮,又带着些许无可奈何。他来自法国,也并非一个占据主流文化地位的国度。
  
   在书中,作者对主流文化的定义是“大众文化”,是逆文化、次文化、小群体的反义词,往消极了说,就是一种经过设计的标准的“商业文化”。马特尔在采访中强调了自己的定义:“在任何国家,与主流文化共处的还有本土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形态,常使主流文化处于一种屈从的状态。”显然,作者更侧重与从数量方面来定义主流文化,至于质量,作者则讨巧省力地不去做一个具体的价值评判。
  
   在各个领域,各个国家,不同文化都在进行着互相渗透,比如日渐式微的法国文艺片通过戛纳电影节来抵抗好莱坞电影的侵略。面对强势文化,如何捍卫本土的文化,输出自己的文化,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范围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文化创意全球化的过程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各地的传媒集团总会自觉地去捍卫自身的价值观。有些国家作为内容生产国崭露头角,而另外一些国家则在全球文化贸易中被湮没,这些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与被主导的国家之间的诸多不平等现象比比皆是。
  
   宝莱坞通过对好莱坞的模仿,其电影在某种程度已经有世界影响力。中国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几乎惊不起波澜。像万达收购美国AMC电影院线这样的行为,只能算作硬实力的一种,你可以拥有一些院线和电影工厂,但你归根结底还是要去制造好的内容。“必须要分清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区别。如果中国想加强软实力的话,一定要明白软实力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不光是金钱、大众、市场推广”,马特尔如是说道。作者还认为这种与价值观息息相关的软实力,在SNS网站、微博客等新媒体上的体现与传播更为快速有效,而作者的下一本书也将着手与新媒体对各国文化的影响。
  
   “欧债危机凸显之前,欧洲并未形成他们的公共的文化模式,欧债危机之后,这个问题更加复杂,这个问题对印度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样的。”马特尔用经济危机的例子来说明一个国家的人口和经济状况对文化活力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对于中国而言,年轻人占人口数量的很大比例,他们肯定希望有趣的内容,比如漫画、电影,如果没有正式的途径得到,他们甚至会通过互联网和盗版光碟,因为他们需要消费这些。”
  
   当弱势国家选择投奔世界性的主流文化,大多数都会选择一种模仿的方式。这种方式并不那么体面,但足够实用,而更多的时候,应该对症下药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式。书中举例说半岛电视台之所以在阿拉伯国家是主流不光因为节目前有一个在伦敦制作的脱口秀,更重要的是他满足了最真实的需求。马特尔解释道:“半岛电视台,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辩论的公共平台给阿拉伯国家,反应各国之间的声音。尤其是在面对美国这样的国际背景下的强势媒体,它依然有着新闻和娱乐结合的方式。”
  
   中国显然也需要一些这样的平台,可是这种方式在中国却很缺乏。显然这让马特尔也十分不解:“中国有CCTV这样的强大的媒体,可是却没有提供一个这样的平台,这在世界上都很罕见。”那政府在主流文化的传播中所占据的位置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马特尔认为:“政府层面要来推动、促进,但不能由他来实施。具体的操作应该在政府的积极倡导推动下,有单独的独立的文化实体来进行,不能全由政府包干。”
  
   然而,此书最大的缺憾在于作者提出了太多的问题,又同时横跨了太多的领域。走马观花式的采访除了证明作者是一个交游广泛、脚力无限的好记者,然后再提供出一大堆有别谷歌的一手资料外,似乎并不足以解决这些预设的问题。所幸,作者随后将在中国出版的三本书《论美国的文化》、《戏剧在美国的衰落》、《我为何不喜欢文化萨科齐主义》,听起来主题一个比一个小,或许会是更为专业的文化专著。
  


  说是报道,偏偏少了WHY。
  说是文化评论,细节又过分抹杀了整体。
  兄弟我在场固然重要,但兄弟在场能说明啥问题,又给不出答案。
  普及好莱坞的运作机制,对中国读者而言,有信息上的丰盈,但作者本人又没有厘清这种有效机制的可操作性在何处?
  这不同于创意,创意,太依赖于天才与灵光乍现的头脑,无论中国,欧美。
  既然大家都是奔着钱去的,也就无关文化大意,索尼资本在美国的成功,也许会对中国蠢蠢欲动的资本提供某种启示,不说香港了,大陆克隆美国的还少么?
  作者这本书一出版就过时,因为新媒体已经成为主流,传统电影业所抱怨的所担心的已经成为现实,是的,网络在主宰。
  我宁可看到一本创意之书,而不是所谓文化战争。


   目前还没看完这本书,但看了下笔记和评论,有很多朋友把焦点对准中国审查制度和版权。 其实个人觉得在此书的题目和前半部分就已经透露出了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讨论各个国家的文化制度,而是各自针对文化战争所采取的措施。
  
   美国的娱乐产业输出量仅次于航天航空业位居第二,他们有他们的长处,但我们亦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如何让自己的文化成为主流,不是单单模仿他们的制度,更应该看出他们当下的不足,取长补短,去其糟粕。无论民主口号,还是个人英雄主义,不过是文化战争的工具,无所谓美国为了他国人民的幸福而输出美式价值观及其衍生产品(军事战争亦可视作价值观的输出手段)。
  
   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也才取消几十年,美国文化体系的表现也还不能证明现在的分级制度是最优秀最适合中国的制度,当下读书之人不能仅仅读书发现问题批评问题,也应当思考并提出建议,如何让自己的国家打赢这场全球文化战争。
  
   套用新周刊上期的话,当下中国,教师满中华、学者遍天下,而先生阙如。这是自身问题还是文化战争的失败又或是两者兼有? 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才疏学浅,止增笑耳,多多包涵。


  主要问题是缺乏明确的中心,采访多则多矣,但并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们串起来,书里竭力标榜的广泛视角更多的时候看起来只是作者在炫耀自己的面子很广
  
  作者采访的一些内容他自己明显不甚了解,放进书里只能认为是为了凑数,表示他囊括了全球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同时他讲故事的能力也不怎么样,只是简单地把介绍和采访交替插在一起
  
  这本书的价值恐怕只在于众多一手和二手资料的汇编,但只要有足够的采访录音,任何人都能编出这样一本书,作者的存在意义只是提供了面子而已
  
  如果用全书的篇幅去讲其中任何一章的内容,都会成为很好的专著,但作者是有雄心的人,不把世界各地塞进书里他决不罢休……


这个啥时出的有给我们发过么。。。我完全记忆空白了。。


给你们寄过了啊。。。。。。。


因为这本书的副标题翻译直接扭曲了作者的原文
导致许多中译本读者对本书期望太高,读完就发现什么结论也没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