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学术(第三辑)
2012-6
商务印书馆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321
2009年5月,由中华美学学会、香港浸会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儒家美学思想的现代阐释——‘两岸三地’首届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隆重召开,《长安学术(第3辑)》在该次会议论文的基础上编辑而成。尽管这些论文在视角、方法及所关注的问题上各有不同,但在总体上又显现出某种相近的理论旨趣。我们力图通过这期内容,反映出此次会议的总体面貌及当前儒家美学的研究现状,同时,也为儒家美学,乃至整个中国美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和借鉴。本书由李西建主编。
李西建,男,1955年10月生,陕西大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文艺硕士学位。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审美文化和消费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代表作包括:《审美文化学》、《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美育学概论》(参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副主编)、《文学文化学》(副主编)、《主体论文艺学》(合著)等,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儒家美学基本理论研究】
陈炎:建构、解构、重构
——儒、释、道的艺术功能
李衍柱:“思孟学派”与中国美学
王向峰:孔子以仁为本的文艺思想
薛富兴:先秦“比德”观的审美意义
陈荣波:《论语》的美学思想
朱志荣:论荀子的美学思想
代迅:从艺术的功利化到审美的伦理化
——中西美学分道扬镳的起点
李天道:美学视阈下的儒家人生审美自由域
王建疆:儒家美学的内审美性质、特点及其当代意义
李启军:儒家人格美理想与梁漱溟的“君子”形象
段宗社:荀子的名辩思想及其与文学思想的关联
张俊:古典美学本体论蠡测
——刘勰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互证
【礼乐思想研究】
高建平:物、心、音的互动图式
——《乐记》观念体系初探
王旭晓、周军伟:儒家“六艺”再研究及其对当代美育的启示
文洁华:“人而不仁,如乐何?”——从现代艺术的处境再思孔子乐教的智慧
刘顺利:儒家乐学在美学上的地位
夏静:乐教之为“六艺”先
朱承:《礼记·乐记》与儒家政治美学
【儒家美学的文化视野】
徐碧辉:从《红楼梦》看中国艺术之“情本体”
刘悦笛:儒家生活美学当中的“情”
——郭店楚简的启示
张颖:以美救赎?
——“美育代宗教”的悖论
刘绍瑾:周代礼制的“文”化与儒家美学的文质观
夏训智:中国文化中缺少的向度
——从儒道释的内在超越性对“国画”的影响谈起
刘凯:诗学、文化、思想
——境界概念的多维探察
邹华:四象三圈
——中国古代美的基本形态和内部结构
后记
版权页: 过去,文学史家或是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认为“宫体诗”是一种趣味庸俗、有伤风化的“黄诗”;或是受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一文的影响,认为“宫体诗”的最大缺陷,并不在于其描写男女之事,而在于这些作品“没筋骨”、“没心肝”,缺少创作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然而,如果这些作品的真正用意并不是表现男女爱情,而恰恰是要通过感官的描写而“因色悟空”,那么它们又怎么可能有活力、有激情呢?与传统的艳情民歌相比,宫体诗是“艳诗”,但却不是“情诗”,因为其对女性体态、容貌的描写虽然细致入微,但却往往不带情感,有一种以我观物的“体物”特征。对此,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受到佛经中注重“观”的结果。在佛教的“观无”态度的启发和影响下,宫体诗人以“无染眼”的体物方式去观察女性的体态、容貌,并进而通过美女之“色”而体悟世界之“空”。于是,在宫体诗人看来,不管是嫔妃、妻妾,还是舞女、歌妓,她们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都不过是物象的呈现而已。 当然了,“宫体诗”的作者们是否都有这种自觉的佛学意识,这本来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即使他们都有这种自觉的佛学意识,是否都能够将其贯穿于创作之中,也还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在“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的情况下,保不齐有一些并无坚定信念的“滥竽”会将“劝戒”的调门吹成了“诱惑”旋律,这一切都是不难理解的。从文本分析的角度上看,“宫体诗”中确乎存在着“因色悟空”的佛学痕迹,如梁武帝有《欢闻歌》之一云:“艳艳金楼女,心如玉池莲。持底极郎思,俱期游梵天。”又如汤僧济《咏藻井得金钩》日:“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边。摘花还自插,照井还有怜。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宝钩于此落,从来不忆年。翠羽先泥去,金色尚如先,此人今不在,此物今空传。”再如王僧孺的《为人述梦》云:“已知想成梦,未信梦如此。皎皎无片非,的一皆是。以亲芙蓉褥,方开合欢被。雅步极嫣妍,含辞恣萎靡。如言非倏忽,不意成俄尔。乃寤尽空无,方知悉虚诡。”细读《玉台新咏》,此类借“色”悟“空”的作品亦不在少数。如此说来,正如美丽的山川景物不过是玄学家言说玄理的由头一样,香艳的金肢玉体不过是佛学家因色悟空的道具。正因如此,我们能够理解这些诗作没有激情、没有活力、没有情感,甚至没有欲望的原因所在。正如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云:“法师未通返照,安悟卖花?未得他心,哪知彼意?”总之,在我们看来,“宫体诗”的取材不仅囿于宫闱闺阁,而且模仿佛经故事,因而有写世俗为了勘破肉欲、写女色为了超越情思的佛学目的。无论这些目的是否达到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都为重构艺术形象的深层模式提供了某些有意义的探索,因而是不可一概抹煞的。 五 无论是逻辑的结构还是历史的意义,最终都是由具体的艺术家来体现并完成的。隋、唐以后,原来此起彼伏、阶段性发展的儒、释、道三家,却又进入了三教并举、齐头并进的社会环境,这一切体现在诗歌艺术上,便出现了被称为“诗圣”的杜甫、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被称为“诗佛”的王维。
封面破损,包装没有,换货依旧脏乱,投诉后毫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