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蒋寅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蒋寅  

页数:

261  

字数:

19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着以上的思路,我从历年研究古典诗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选择了十二个基础性的同时也是富有活力、涵盖广泛内容的概念和命题来讲行讨论,希望通过这些研分、究,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国古典诗学史,涉及大量 的文献资料,以我的限的知识和能力,当然不能指望阐释得很透彻,更不能将它们的源流一一梳理清楚,我只是尽自己的努务而已。我希望将理论问题历史,并相信历史研究是理论阐释的基础,只是历史的方式才能提供全面把握概念和使题的所有语境含义的可能。尽管本书并没有完全贯彻这一理念,但我想在此略陈见,并以自勉。

作者简介

蒋寅,1959年生,江苏南京人,198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京都大学、韩国庆北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出版有《大历诗风》、《戴叔伦诗集校注》、《大历诗人研究》、《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王渔洋事迹征略》、《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清诗话考》等论著。

书籍目录

引论:古典诗学的遗产及其价值 (一)转换:困境与出路 (二)立场转换:尊重理论遗产的历史价值 (三)理论遗产发掘和诠释的历史取向语象·物象·意象·意境的重新定义 (一)意象·意境概念使用的纷乱 (二)意象与物象·语象的区别 (三)意境的本文属性 (四)语象·物象·意境的重新定义二、清:诗美学的核心范畴 (一)“清”在古典诗学中的位置 (二)作为传统审美趣味的清 (三)清在诗学中的确立 (四)清的美学内涵 (五)清作为诗美的核心概念三 以禅喻诗 ——以禅喻诗的逻辑依据 (一)不可言说的言说:禅与诗的表达欲求 (二)不说破和悟人:诗学中的以禅喻诗四 不说破 (一)“含蓄”概念溯源 (二)“不说破”与绕路说禅 (三)代语·不犯题字·不著题五 起承转合 ——诗学中机械结构合之说的由来 (一)诗学中起承转合之说的由来 (二)起承转合与八股文之关系 (三)起在转合之说在诗学中的展开 (四)诗学对起承转合之说的清算六 至法无法 ——古典诗学对技巧的终极念 (一)法与对法的超越 (二)“至法无法”的两个例征 (三)法的重新定位 (四)至法无法的哲学内涵及思想渊源……七 诗中有画八 角色诗九 语言如其人?十 言志·感物·缘情十一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十二 以诗为性命

章节摘录

  应该说,在早期的文学理论中,古人对作者与作品的一致性是持肯定态度的。这种看法可以追溯到《论语》的“有德者必有言”,也就是说,至迟到春秋时代,人们就将言语与品德联系起来。言语被视为道德修养的自然流露,它作为一种表达。总是与内在秉赋相一致,《周易·系辞下》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词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具体描述了人在不同心态、不同境遇、不同语境下的言语表现特征,使言与德的对应关系包含了更丰富而具体的内容。  到汉代,扬雄在《法言·问神篇》发表了一段常为后世引证的论断:“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他认定语言与文字(书法)是内心的显现,能反映作者的品质。从此以后,艺术表现开始与人的品德联系起来。稍后王充《论衡.书解篇》又说:“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文弥明。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斑。”继续探讨言德关系,并深入到文章风格的层面。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才性之学的流行风气中,人品与文品、诗品的关系日益成为文学理论的热烈话题,从而孕育了唐宋诗学从文体学和修辞学来探讨作家品性与创作之关系的风气.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云“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便是这种诗学语境中的话头。当宋代理学家将“有德者必有言”的命题发展为“有高志必有诗”的时候,诗文批评家也逐步陶冶出“文如其人”的简明论断。


编辑推荐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增订本)》新增了作者近年撰写的《境·境界·意境》、《以高行卑》两篇,并对原先各篇作了不同程度的充实和修订,但未改动最初的分析和结论,以保留原有的学术面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