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春秋史料集

童书业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8-06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童书业  

页数:

351  

译者:

童教英 注解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古史古籍的考辨、古代地理的研究、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历史理论的探讨、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研究诸侌域皆硕果累累。《春秋史》可谓其代表作,而《春秋考信録》则为学界一直企盼这与《春秋史》相辅相成的展示童先生深厚国学根底、审慎精到考据功夫之作。  《春秋史料集》辑校时,按童先生摘録手稿所列古籍顺序进行,只将《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放到《春秋左传》之后。这是因为童先生辑録这两部书之手稿页首有“加一”、“加二”之语,显凶以此作为《左传》参考,故放到《左传》之后,以便读者三传互参。

作者简介

童书业先生,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冯梅、冯友梅、章卷益、讷*、童疑,一九0八年五月二十六日生于安徽芜湖,一九六八年一月八日卒于山东济南。原籍浙江鄞县,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员,奉家迁居安徽,辛亥革命后定居上海。童书业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学家,在古史古籍学舆精神病学研究等领域皆硕果累累。  童先生出身仕宦世家,自幼体弱多病,故延师在家受旧式传统教育。他以超常的记忆力将若干经典古籍熟记于胸,直至晚年尚能背诵如流。这为其治学打下极其深厚的学术根底。  一九二九年童先生让到古史辨,他在自编简谱中说深受影响,在一九三三年开始作文时即《治经史渐取古史辨派门经,以顾颉刚为私淑之师》。一九三四年即在杭州舆顾埚刚先生相见并约定翌年至北平做顾颉刚先生研究助理。

书籍目录

拟编春秋史料集计划《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国语》《论语》《礼记.檀弓》《诗经》‘《尚书》《易经》《礼记》《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奴隶制时代》《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世本》《大戴礼记》《孟子》《楚辞》《韩非子》《吕氏春秋》《墨子》《荀子》《孙子》《周礼》《仪礼》《逸周书》《孝经》《战国策》《春秋战国异辞》《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章节摘录

  《春秋左传》  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聋子,生隐公。宋武公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日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梦。是以隐公立百奉之。〔婚制、仲子〕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仲子〕  公摄位百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鲁国交〕  祭仲日:“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城邑制〕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日:“国不堪贰……”〔都邑制〕  大叔又收贰以为已邑,到于廪延。〔都邑制〕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兵制〕  大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于城颍。〔城邑制〕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官制〕  小人有母,皆当小人之食矣;未当君之羮,请以遗之。〔道德观念〕  君子日:“颍考叔,纯孝也……”〔道德观念〕  天子七月而葬,同轨华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交通〕  且子氏未薨。〔仲子〕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为。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人。〔鲁国交、国势〕  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鲁国交〕  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郑国势〕  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国势〕  郑人以王师、号师,伐卫南鄙、请师于邾,邾子使私地公子豫。豫请往,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也。〔郑国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春秋史料集 PDF格式下载



童书业先生的大作,不用多说什么了。史料性质,不过比起《春秋左传研究》没怎么分类。完全值得拥有。


童先生是天才中的天才,自己知道自己有精神病,史学家竟然成了精神病学专家,可惜走的太早了


书中把关于春秋时期的史料全部统计出来,方便查阅,是作者多年研读春秋的结果


通过该书的学习,可以学习童先生治学之方,实在是好书。


妹妹开启阅读古籍之独特角度。无意中度人金针。


思想源流的源头处,这本图书能够帮助我们进入前史探索自身文明的源流。


这本书对于研究非常有用,繁体横排。建议购买!!!


很好的一本历史资料。


这套还有早期的两种希望能重印一下


好书,希望大家买买看吧,很不错的!


看了还不错~~长知识~


一目了然,简明扼要


童书业老先生乃近代治史名家,资料丰厚,论据精当,实做研究必备之书。
然此书之出版,竟令人有匆忙之感,不知为何?
其一,排版不仅毫无古朴之风,且竟类杂书,字号、字体、间距皆不科学。
其二,所录虽言手稿,然何不一一补齐而留诸省略号,令人无限遗憾。须知既购此类书籍,自然究求研究、学习之便捷,焉可拘泥先生遗字?
其三,引语、案语皆以()【】,标出,以显示乃老先生研究之用耶?须知内中文字,老先生之所需所想,亦可拘泥读者思路也。即便真求原貌,亦当其他字号、字体标出,以符合习惯,如何竟全书同一字号?
不知辑教者与老先生是何关系,窃以为当发扬老先生之遗辉,焉可以出版为出版耶?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