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方言语音史研究
2008-11
中华书局
乔全生
377
无
2000年全生出版《晋方言语法研究》,我曾写有一小序,如今,全生新著《晋方言语音史研究》书稿已置于我的案头,我开始写这篇小序。此刻的心情颇好。原因是书稿带给我的感觉:作者的勤奋、开拓、进步及由此折射出的晋语研究乃至当代汉语方言研究的进步。 鲁国尧先生曾说过:“方言史是方言学和音韵学两个姐妹学科的交叉部分,结合部分,遗憾的是,它正是一个薄弱环节.”他在为他的学生林亦博士最近出版的《百年来的东南方音史研究》一书写的序言里头,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一一“林间的响箭”,称赞林书是射向这个薄弱环节的“第一只响箭”,并且期待第二支响箭的射出。全生的这本《晋方言语音史研究》的出版可以说就是射向这个薄弱环节的“第二支响箭”。 作“史”的研究,当代资料及历史文献的把握可以说是成败的关键,《晋方言语音史研究》是全生的博士论文,数年寒窗,磨得一剑,立论的基础一一无论是在资料的准备还是撰写依循的原则均很到位。资料丰富,古今中外都有。历史资料,像志书、山西文人诗词用韵杂记、地方戏曲、西夏/汉两种文字注音资料几乎穷尽,前人、今人,国人、洋人之说,也均有所评述。例如,对《西儒耳目资》的代表方言的评述,对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记录晋方音的评述均颇有见地。
作“史”的研究,当代资料及历史文献的把握可以说是成败的关键,《晋方言语音史研究》是全生的博士论文,数年寒窗,磨得一剑,立论的基础一一无论是在资料的准备还是撰写依循的原则均很到位。资料丰富,古今中外都有。历史资料,像志书、山西文人诗词用韵杂记、地方戏曲、西夏/汉两种文字注音资料几乎穷尽,前人、今人,国人、洋人之说,也均有所评述。例如,对《西儒耳目资》的代表方言的评述,对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记录晋方音的评述均颇有见地。 《晋方言语音史研究》作者征引了大量的文献,从晋方言的声、韵、调各方面探讨其与唐宋是西北方音的传承关系,并将晋方言与其他方言音系作横向比较,提出晋方言是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直系后裔,晋方言与官话方言非同步发展的观点,填补了晋方言语音史研究的空白。
乔全生,山西省临汾市人,1956年生,山西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现任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评审组成员,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会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山西省语言学会会长。
序异军突起之著、囊括性之著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晋方言概况第二节 晋方言语音史研究的意义及现状第三节 国内外晋方言语音史研究述评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途径及方法第五节 资料准备及应遵循的原则第六节 主要观点第二章 晋方言含义、分片、形成及归属第一节 晋方言的含义第二节 晋方言的分片第三节 晋方言区的形成第四节 晋方言的归属第三章 晋方言声母演变史第一节 鼻音声母的演变第二节 轻唇音声母的演变第三节 舌音声母的演变第四节 齿音声母的演变第五节 古匣母字读[k]、[k‘]的历史第六节 古全浊声母的演变第七节 齿头音、牙音细音前腭化的历史第八节 舌音与齿音、牙音合流的历史第四章 晋方言韵母演变史第一节 阴声韵的演变第二节 阳声韵的演变第三节 人声韵的演变第四节 [iu]的演变及[y]的产生第五章 晋方言声调演变史第一节 平声调的演变第二节 上声调的演变第三节 去声调的演变第四节 人声调的演变第六章 唐五代、宋西北方音与现代晋方音的比较第一节 声母的比较第二节 韵母的比较第三节 声调的比较第七章 晋方言与官话系统的关系第一节 晋方言与官话非同步发展第二节 晋方言向外的几次扩散第三节 晋方言所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八章 晋方言的阴阳对转与紧喉音第一节 晋方言中的阴阳对转第二节 山西汾城方言的紧喉音节第九章 结论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晋方言概况 本书所称“晋方言”即当今学界之“晋语”,不同于“山西方言”。晋方言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分布于山西省除南部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及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4个省区临近山西的地区(侯精一,2002)。晋方言区共174个县市,面积仅小于官话;使用晋方言的人口约4500万,仅次于官话、吴方言,与闽方言、粤方言相当;晋方言区的人以山西省居民为最多。 晋方言目前分作8个片: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大包(大同—包头)片、张呼(张家口—呼和浩特)片、邯新(邯郸—新乡)片、志延(志丹—延川)片(见晋方言分片示意图)。并州片是晋方言的核心地区,其次是吕梁片、五台片、志延片,其余是晋方言的边缘地区。山西省南部20多个县市今属中原官话区,称汾河片。汾河片在历史上与宋西北方音接近,以后逐渐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汾河片实为晋方言到中原官话的过渡区,尤其与晋方言核心地区并州片有较多共同点,为讨论方便,本书所提“晋方言”,大体包括汾河片。 就现代晋方言而言,它“的确具有相当多的特点”(王福堂,1999),至今保留入声并有喉塞韵尾,某些方言点保持着中古等、呼、韵的分别,等等。……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