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药窗杂谈

吴藕汀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8年8月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吴藕汀  

页数:

192  

字数:

14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侗赓(1919-1989),原名沈茹菘,嘉兴人。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王蘧常弟子。曾任安徽阜阳师院美术系副教授。吴藕汀契友。抗日战争时期,吴藕汀与沈侗赓、程阆秋、郭蔗庭皆住嘉兴殿基湾,时有书画合作,号“殿基四家”。吴藕汀(1913-2005),号药窗。嘉兴人。1951年,嘉兴图书馆派吴藕汀去湖州嘉业堂藏书楼整理藏书。逐渐与嘉兴失去联系,并有吴藕汀已成“海外东坡”之讹传。1973年,沈侗赓请评弹演员胡天如,在南浔打听吴藕汀的下落。

内容概要

《药窗杂谈》为吴藕汀先生致沈侗廔先生书信的结集。由吴藕汀长子吴小汀整理而成。吴藕汀先生(1913-2005),号药窗,嘉兴人,是中国文人画的著名画家。沈侗廔先生(1919-1989),原名沈茹菘,吴藕汀同乡兼契友,曾任安徽阜阳师院美术系副教授。在1973年至1989年间,两人过从甚密,书信往来频繁。 2001年,吴藕汀的长子吴小汀开始辑录吴藕汀信中的谈艺部分。看戏是吴藕汀先生一生的主要生活。这些“怪话”,正是自由思想的结果。这本《药窗杂谈》,是吴小汀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辑录,至十四万字。一九七四年致佛学家单培根的一封和晚年致柯文辉的一封谈京戏的信,作为附录。  《药窗杂谈》中所收录的是吴藕汀先生致沈侗廔先生的往来书信内容,由吴藕汀长子吴小汀整理而成。 书名“杂谈”,内容确实庞杂。谈艺谈戏,评书论画,论经论史,几包罗万象。作者对近现代,尤其是当代作家作品、画家画作、影视名星、戏剧名角,等等,都有些大胆的、与众不同的、别处心裁的甚至是惊世骇俗的评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奇谈怪论。难得的是他坚持说出自己的想法,口无遮拦,诚恳认真,绝无戏言。是耶非耶,读者幸鉴之。

作者简介

吴藕汀(1913-2005),浙江嘉兴人,号药窗、小钝、信天翁等。词坛名宿、画家、版本目录学家。弱冠时即负才名。 1951年,被派往南浔嘉业堂藏书楼整理藏书,此后与嘉兴失去联系,遂有“海外东坡”之讹传。1958年10月,经浙江省文化局同意退职休养。文革期间,靠变卖家什度日,

书籍目录

吴藕汀的“怪话”(代序)卷一 1973—1976卷二 1977—1980卷三 1981—1984卷四 1985—1988卷五 时间无考者附录 与单培根谈佛教 与柯文辉谈戏

章节摘录

绘画倘然一意做作,我总觉得与我的是走两条路,没有相同之处。我上次看的傅某人就是这一类的人,画室中什么剪去笔头的斗笔、刷帚、电熨斗、排笔、喷水壶等各宝俱全,真是画家之羞,莫过于此。当年陈玉石见人刻图章日“尔辈持刀将用以削人足趾甲邪”。我看这些刻印人,还不止用各种工具,毕竟还是用“刀”的。我劝老兄山水还是少画,因为我辈没有条件去画,处身在市井之中,除了拾人窠臼而外,创不出新意来的。倘使能够云烟供养了多年,那么才有画山水的资格,否则总是老一套。你看我寄你山水合作画,不是这样吧,所以我现在画山水,已经视为畏途的了。重阳日连登高也没有地方,哪里还有什么丘壑可言。看破壁,成腹稿则可,倘使团皱了纸纹当画稿,那胸中还有什么“竹”,变成依样画葫芦了也。这都是野狐禅之谈,付之一笑料而已哉。前天一个无月的黄昏,伟伟出去会朋友了,我一人独自在看那《论衡》,忽然门上有剥啄声,心想是陌生人。倘然是熟人,会拉一拉绳儿就进来了。开门一看,却是一位不速之客,大致七十岁左右的年龄,自称姓胡,家住升山附近,来南浔作客。他说“闻君高雅,遂乃不介而见”。当然免不了泡茶敬烟,相与寒喧。看了我墙上的《昔年曾见》,但微笑而已。见我书架上的书,却频频摇首无一语相问。谈了些家常闲事,从而转向了书画方面。他谈到了吴作人、李可善(染)、潘天寿、李苦然(禅)(第一第三我知道,第二第四人我却不知道,你知道否),我对画院之人,仍然是表示不满。他说你不要妄自菲薄,他们是工艺品而已。这句话我觉得很新鲜,一时倒也无话可以说下去,听听他罢。他不知怎样谈起了王逸少当年的风韵起来,而且还有得色。天黑无月,在雪亮灯光的底下,谈了近一小时告辞而去。我用电筒照明送他出门,望北走去。行前还说,过两天再来,但是到今天却未见降临。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弃我求,为斯世难得之人。——黄宾虹他讲起与我们共同的好友沈兄侗楼的一世坎坷,才华未及展露而去,顿时泪光莹然,红润多皱纹的脸上,交叠着七十年前才有、而我未及见到的顽童表情。他和逝者一道拍昆曲,赏古画,评论好莱坞影片时,任侠使气的剪影,提醒我关山岁月,人生浮沉……——柯文辉


编辑推荐

《药窗杂谈》共收信函208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药窗杂谈 PDF格式下载



吴藕汀的信札,最见此老性情。他谈诗、谈画、谈人、谈戏、谈电影……无所不谈,但绝不人云亦云。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你肯定会受到启迪。


药窗确实是个有趣的文化老人。这本杂谈虽然是通信,却篇篇都是有趣的好文字。虽是老年之语,却也时时有“愤青”之态。因为真性情,故药窗所言艺文之道颇为直接,亦自信至极。时风贬褒之性情跃然字间。虽然大多文字都论画论史论文,比如对《红楼梦》的一些猜想,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落第汉人反满之作等等,但我以为将它作为理解江南文人文化的背景来阅读,可能会更有意味。


文章是书信形式的摘录,涉及很多近代的人与事,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很有价值,对于作者的许多观点虽然不能苟同,但觉得很有新意,值得我们去回味与深度思考


他的几本书都买了,看不进去,有一本关于京剧的里面的观点尤其反感,怎么那么好的东西都被他说的一无是处了?


冲着老先生是俺同乡,特意买了一本给养病的祖父看(俺家老太爷比他长三岁),他看了一周,评语就是四个字:倚老卖老。管理员我可以退这本书吗?


中华书局为吴藕老出专集,实在是令人悲喜交加的事.吴是鲁迅先生所谓的"畸躬",生不逢时,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布衣终老,有文才而名不行于世,他的悲剧,就是传统的文化人在20世纪的典型遭遇.读他的文章,就象嚼江南小镇的豆腐干,看似不起眼,却越嚼越有味道。


一位老人与友人书信往来的节选,从70年代至80年代大多关于戏剧与书画,也涉猎到一些文学作品,到了后期,戏剧渐渐变成了电影,这也符合我国的国情其中他对于红楼的看法,让我惊愕不已,他的想法是,红楼不是曹雪芹写的,这个观点和大家完全是背道而驰的,而且还提出了很多论据。关于这个,也只能是有待后人去研究考证了书信集的话,总比文章老实点,因是两人之间的往来,因也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性。吴藕仃老人是嘉兴人,我也是嘉兴人,这也正是我买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其中有提到嘉兴的过去,虽然只是略微提到,也感觉甚是亲切。讲那时嘉兴的茶馆,五芳斋的发展,还有其他的一些变迁,很喜欢这书,接下来就看他的《药窗诗话》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