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裂变中的传承

罗志田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9年6月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罗志田  

页数:

355  

Tag标签:

无  

前言

近代中国一个突出的时代特性是古今中外各种时空因素的多歧互渗,鲁迅曾形象地描述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自不许‘妄谈法理’以至护法,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义,自迎尸拜蛇以至美育代宗教,都摩肩挨背的存在。”其中不少事物颇具二重性,如“既许信仰自由,却又特别尊孔;既自命‘胜朝遗老’,却又在民国拿钱;既说是应该革新,却又主张复古:四面八方几乎都是二三重以至多重的事物,每重又各各自相矛盾。一切人便都在这矛盾中间,互相抱怨着过活”。鲁迅说的是民国初年的情形,但也大致适用于清末;他对此现象特别不满而亟思改变(详后),其实恰道出多歧互渗这一相当接近社会原状的时代“真相”。当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西潮冲击引发剧烈而频繁的变动,与此相伴随的另一明显特点即传统的中断。其实那时也还有许多——或者是更多——不变的层面,与此相类,传统的中断也并非全断,其间多有或隐或显的传承。

内容概要

清季民初,传统的中断与传承并存,断裂与延续交织。这不仅是史家观察到的现象,也反映在士人的愿望和表述之中。注重继往开来的历史眼光并非只存在于不特别激进的士人心中,就是那时被认为非常趋新的知识分子,也分享着类似的观念。当年不少士人的共同期望是让中国像欧洲一样通过复古的手段而“复兴”,同时相当一部分趋新士人又怀有将中国的传统送进博物馆的持续愿望。这些曲折微妙的现象提示出一个与既存认知不甚相同的早期20世纪中国,且早年的关怀和思考已延续下来,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全程,非常值得进一步反思。

作者简介

罗志田,1952年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人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2006)、《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2001)、《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2001)、《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2003),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2001)。

书籍目录

自序一 异端的正统化:庚子义和团事件表现出的历史转折 1.思想的竞争者与社会分野的盟友 2.义和团事件后“子不语”从异端走入正统二 包容儒学、诸子与黄帝的国学:清季士人寻求民族认同象征的努力 1.诸子学的兴起及其与儒学的竞争 2.孔子与黄帝:民族认同的象征之争 3.集各学之大成的国学三 中国文艺复兴之梦:从清季的“古学复兴”到民国的 “新潮” 1.清季的古学复兴 2.文艺复兴与诠释清代学术 3.余论四 送进博物院:清季民初趋新士人从“现代”里驱除“古代”的倾向 1.清季的滥觞 2.民初的发展 3.古董化的“故”与现实的“国”五 读书与传统:清季民初士人一项持续关怀的演变 1.损之又损:以简化的方式保存传统 2.以新存旧观念在清季的延伸 3.民初关于留学生读什么书的讨论 4.留学与传统六 温故可以知新:清季民初的“历史眼光” 1.以日新全其旧 2.推陈出新与温故知新七 探索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历史: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 1.思想史与学术史 2.清季民初关于国粹、国故与国学的思想论争八 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 1.“科学”与近代中国的学与术 2.科学怎样走向整理国故 3.国学向史学转移后唯物史观的兴起九 文学的失语:整理国故与文学研究的考据化 1.白话是否中国文学史的主流 2.欧化、文言化和大众化:白话文的走向 3.文学革命语境下新红学的突破与继承 4.礼失求诸野:传统的现代表述 5.结束语十 物质的兴起: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倾向 1.晚清思想言说中的“物质”与“文质” 2.形上与形下:从“精神”走向“技术”的“科学” 3.文化也是国力:社会的功利化及反对的努力

章节摘录

二 包容儒学、诸子与黄帝的国学:清季士人寻求民族认同象征的努力1.诸子学的兴起及其与儒学的竞争国粹学派中虽有像刘师培和邓实这样偶尔将其认知中的“君学”上溯到“三代”的表述,但他们(包括刘、邓二人在内)多将秦汉作为国学与君学的时代分际,基本同意秦之焚书与“汉武之罢黜百家”为中国古学由盛转衰的主要象征。而秦汉又有一大不同:前者与“坑儒”直接相关,后者则主要针对儒家的竞争者“百家”①。邓实便指出,自汉武以后,“诸子之学遂绝于中国。义疏于隋唐、性理于宋元、帖括于明代,学术之途,愈趋愈狭;学说之传,日远日微……古学之亡久矣”。这一关于诸子学断绝的观念提示了一个可能的诠释,即先秦中国“古学”——特别是诸子学——尚具开发的潜能。叶德辉早就从学术争论的角度预测说:“有汉学之攘宋,必有西汉之攘东汉。吾恐异日必更有以战国诸子之学攘西汉者矣。”晚清学术的发展大致如叶所言,虽未必侧重于“攘”,学者关注的典籍确呈越来越古的趋势。这样,诸子学之上的起源自亦会溯及。刘师培即注意到“后世子与史分,古代子与史合”的现象,他以为,“三代之时,称天而治。天事人事,相为表里。天人之事,史实司之”。司天之史掌祭祀、历数,司人之史掌技艺、道术,“则史也者,掌一代之学者也。一代之学,即一国政教之本,而一代王者所开也”。而“史为一代盛衰之所系,即为一代学术之总归”。他依据龚自珍所说的“诸子学术,皆周史支孽小宗”,认定“九流学术,皆原于史”。


编辑推荐

《裂变中的传承》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裂变中的传承 PDF格式下载



作者罗志田是研究近代学术思想史的名家,值得一读!


罗志田老师的大作,很赞,建议购买。


罗志田先生作品,近代史经典


当代学者关注学术、文化 、思想,不外乎是一种责任。读书的的本分。


中华书局的该书,印刷装帧没说的。买了绝不会后悔。研究20世纪学术史的人更应该一读。


书中秉承了罗大师一贯的语言风格以及思想,论说精到,文辞也比较好。作为罗的粉丝,当然十分喜欢。书的纸张也十分好,印刷、排版也没什么可挑剔的。文章内容,更是百读不厌。


知识分子必看书目


学术史思想史的又一力作,对近代以来各个时期的解读都非常精妙,而不是以往理解的近代天翻地覆一下子就翻了过来,大开眼界。


羅志田老師是史學大師,這本書闡述近代變化,從事史學者不可少!!!


罗大师的书,没得说。


罗大师的书,自然没说的。


很喜欢罗老师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解读史料的能力,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觉得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学者可能看起来更有用,写的挺好的,但是看起来很累。


对这方面最近比较感兴趣。


不错哦~~~~~~~~


思想性比较强,内容很吸引人。


其实对于中西学术的交流与变迁到了五四以后变成了一边倒的趋势,现在中国很多人赶时髦的一句英语就可以表示自己世界化,其实这就是当时的文化断裂后的嫁接,而没有自己在裂变传承。这本书从思想文化的变迁来看待这段历史,其实我们不应该忘记五四以前的传承,才会有西南联大式的成就。为什么我们的当今的大学培养不出人才,在这里也可看看,试图找找答案


值得读的书,对历史很有见解


其研究方向主要在近代思想史,一直不喜欢这种排版,内容也类似于论文
应该还是不错


装帧、纸张都很不错。送货也及时。罗老师的书不大好读,信息量较大,挖的也很深刻。但智慧只眷顾聪明人或勤奋者。愿你也有所获。


深入浅出 大家写小书 给人启发教益


近代学术史重要之作


对于专业学者,有参考价值,但学术史的路数实际上通向死胡同


罗志田,新一代的有为学者


有点看不懂哇~不过老师都推荐这本书!应该还是不错的!


感觉还不错,比较好看


罗志田算是现在中国是学界一位较为知名的人物了。其著严谨,值得一读。


罗教授的一系列作品,几乎写遍了近代史,对研近代史或想了解近代史很有帮助!


裂变中的传承


很好的书,有时间要认真读


看了书名就想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