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柳如是

李圣华 编著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李圣华 编著  

页数:

165  

Tag标签:

无  

前言

唐人韩翊七律《送王少府归杭州》云:“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相传苏小小是南北齐时钱塘名妓,清代大才子袁枚为钱塘人,刻一私印,用“钱塘苏小是乡亲”之句,《随园诗话》卷一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某尚书过金陵,索余诗册,余一时率意用之。尚书大加呵责,余初犹逊谢,既而责之不休,余正色曰:‘公以为此印不伦耶?在今日观,自然公官一品,苏小贱矣。诚恐百年以后,人但知有苏小,不复知有公也。’一座冁然。”袁枚还曾写了一首《题柳如是画像》诗,末四句云:“百年此际盍归乎,万论从今都定矣。可惜尚书寿正长,丹青让于柳枝娘。”(《柳如是诗文集》附录三)“尚书”指东林党魁钱谦益,“柳枝娘”就是他的如夫人柳如是。柳如是为明末名妓,生前曾自拟苏小小,死后数百年,其事犹为人津津道及,真可谓假名儒不如真名妓。柳如是(1618-1664),本姓柳,初名云娟,改名杨朝,字朝云,又名杨爱,字影怜,小字蘼芜,复柳姓,名隐,又名隐雯,继名是,字如是,号我闻居士,又号河东君,浙江嘉兴人。早遇不幸,入“吴江故相”周道登家习歌舞(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或称其为周道登“宠妾”,恐不免有误解。根据明代的奴婢制度以推,她是被卖入周家,或被周家收养的,身份大抵是家养歌舞之婢。由于风姿逸丽,性聪慧,善歌舞,得到主人的喜爱,为人所妒,几至杀身,转卖入娼家。

内容概要

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有八名南曲名妓号称“秦淮八艳”,不仅个个绝色,而且诗词歌舞样样精通,八艳之首便是后来嫁给东林党领袖钱谦益的柳如是。柳如是工诗词书画,尤长于诗词。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其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也深得后人赞赏。本书收录柳如是词三十阕,诗五十五首,尺牍四通,进行注释、赏析,尺牍附有译文,并配有图片六十余张,其中有柳如是书画作品及小像。

书籍目录

词 梦江南二十首 其一(人去也,人去凤城西) 其二(人去也,人去鹭鹚洲) 其三(人去也,人去画楼中) 其四(人去也,人去小池台) 其五(人去也,人去绿窗纱) 其六(人去也,人去玉笙寒) 其七(入去也,人去碧梧阴) 其八(人去也,人去小棠梨) 其九(人去也,人去梦偏多) 其十(人去也,人去夜偏长) 其十一(人何在?人在蓼花汀) 其十二(人何在?人在小中亭) 其十三(人何在?人在月明中) 其十四(人何在?人在木兰舟) 其十五(人何在?人在绮筵时) 其十六(人何在?人在石秋棠) 其十七(人何在?人在雨烟湖) 其十八(人何在?入在玉阶行) 其十九(人何在?人在画眉帘) 其二十(人何在?人在枕函边) 声声令(杨花还梦) 更漏子二首 其一(风绣幕) 其二(花梦滑) 江城子(梦中本是伤心路) 诉衷情近(几番春信) 踏莎行(花痕月片) 浣溪沙(金猊春守帘儿暗) 河传(花前雨后) 少年游(丝丝碧树何曾卷) 南乡子(拂断垂垂雨) 金明池(有怅寒潮)诗 拟古诗十九首 选二 皎皎明月光 人生不满百 白燕庵作 听钟鸣 悲落叶 剑术行 为郎画眉 杨柳二首 其一(不见长条见短枝) 其二(玉阶鸾镜总春吹) 懊侬词 赠宋尚木 初秋八首选二 其二(银河泛泛动云凉) 其三(苍然万木白蘋烟) 七夕 晓发舟至武塘二首 其一(木影固从混) 其二(闲态眷新鲔) 雨中游断桥 西陵十首选五 其一(西泠月照紫兰丛) 其二(灯昏月底更伤神) 其三(九嶷弱水共沉埋) 其四(游丝一半蝶惊回) 其十(荒凉夙昔鹤曾游) 西湖八绝句 岳武穆祠 于忠肃祠 庚辰仲冬访牧翁于半野堂,奉赠长句 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 冬日泛舟 辛已元日 次牧翁新正二日过拂水山庄喜而有作韵 上元夜泊舟虎丘西溪小饮 题顾横波所写墨兰册叶十首 依韵奉和二首 赠若芷大家四首 题画竹尺牍 柳如是尺牍三十一通选四 其五 廿五 廿八 三十

章节摘录

插图:其实,无论泛舟,还是采莲,都是风韵佳事。既然句句衔悲,当有伤心事。柳如是的伤心事是什么呢?陈寅恪找不出别的答案,只好归结到“送远人”上来。如果说是送别陈子龙,此词不当在《怀入》词后十阕“人在”中,而应归入前十阕“人去”中,而且词句也应改作“人去也,人去木兰舟”才合适。前后“人在”诸词,都是写陈子龙在侧,即使陈子龙出现在送别之际,亦不当言“人在木兰舟”,词句也应改作“人何在?人在木兰岸”。如果说是与陈子龙一起送别友人,则所怀之人与陈子龙无涉,更与上下诸词题旨不合。诸如此类情况,俱是无稽。问题就出在对“人在木兰舟”以下三句的解读上。木兰舟上之人,不仅有柳如是,更有陈子龙。但“客”字绝非指陈子龙,遍观柳如是集,未见用“客”字指陈子龙的情况,而且用“客”字,生疏已极,何须再谈爱情。因此,舟中之人非仅有柳、陈二人。第十五阙“人在绮筵时”亦是如此,可相参证。细味“总见”之句,可知“独语”未必就是“失意”,即使“独语”或有“失意”的意思,难道下句的“梳头”就是因为“失意”吗?“无知”又当作何解释呢?陈寅恪谈及几社诸子高会时,曾发覆其议论时政之事,指出南园社集即是当时一个小社会,极具精见。不过,解说此词时,疏于联系高会之事。“人在木兰舟”所写当是舟中高会。这类诗酒之会,在当时是最流行不过的。陈子龙无疑是高会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本来就喜爱高谈阔论,关心国事、天下事。柳如是何尝不是如此?“见客常独语”,盖横舟中流,纵谈古今事,激昂慷慨,指点江山。这种书生意气、名士风流,在当时女子中也非仅见。那么,指点江山与“梳头”有什么关系呢?元人李孝光《赋得越山越水》:“游人濯足银河上,越女梳头青镜中。”明人杨基游洞庭湖诗也有梳头水镜之语。柳如是词中的“梳头”,盖借“青镜”以写江流。考虑到她“女校书”的身份,我们更可相信舟中高会之事。这样“无知”一词就易解了,“总见”、“更无”二句是写慷慨陈词的。“碧丽怨风流”承此而来。柳如是诗词涉及陈子龙的不少,大都写二人情事,此篇不独写情事,又述及名士风流,因此独具价值。这首词深合《怀人》的词题,不仅生动传述了柳、陈爱情旧事,而且也体现了柳、陈因缘与时代风气之关系。就词本身来说,如此怀人,不愧名篇。


编辑推荐

《柳如是》:怡情书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柳如是 PDF格式下载



万花丛中一枝柳。柳如是的诗词有女人的细腻,男人的豪放。


很多内容是用的《柳如是别传》不过柳如是的诗词笺注,这个算是很专业了,虽然没有畅销书写得美,但有些畅销书太主观了,不好。作为柳如是的初学者,看看也行


一代名妓柳如是命途多舛,字里行间表现的是她对自己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值得一看


阅读柳如是,一定要读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否则一般印象总是不那么好对付的,她总是会毁坏掉一个性情中人的他们所看重的形象问题!但事实却又往往是让我们可惜的。阅读了陈先生的书,然后来读她的诗集,你会更有一种文人的情怀和眼光来体验和浸润自己。眼光,不可偏了!偏了,欺骗的不仅仅是你自己!


柳如是的词没的说,书整体看起来也很好,值得收藏


喜欢柳如是,羡慕她的美,钦佩她的狭长骨气,她的词


真的,就如同这一系列书的名字吧---怡情。


书很轻,也不厚,受作者生活背景所限,基本情词缠绵~~~


有身世还有她的作品很不错的书值这个价钱


书里面有插图,封面的设计也很喜欢,纸的质量还行,比较满意


其实我还没怎么看,冲着中华书局的名声来着。不过还是发现里面的注释不太好,不是很详细。


文化的魅力!


中华书局的这套书的封面设计不错,清新淡雅,内容却是一般,且定价偏高。


学校一个老师的书,虽是通俗本,读来也可以寓目~


在书店看过这书,不错!


好啊哈哈哦啊哈哈好哈哈哦哦哦好


很享受,值得买


很喜欢这种清新的书面、清新的文字。


千古奇女子,英豪不让木兰。


现代人精神的需求。忙碌于纷纷扰扰的现代社会的现代人,当白天的匆忙沉入夜晚的宁静,他们执著地关注心灵的成长,渴望阅读、欣赏那些疏导情绪情感、培养审美趣味、提升生活品位的作品


这本书是在看了新影摄制的故事片《柳如是》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河东君买的。电影主要讲了明清之际河东君与陈子龙和钱谦益的交往与感情生活。里面引用了少数河东君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写于崇祯十二年(1639)春的七律《岳武穆祠》的尾联“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很有丈夫气。由于战乱和一些其他的变故,河东君的作品散失了不少,尤其是入清以后的作品,今天基本上看不到了。这本书里选录的河东君作品,分为诗、词、尺牍(信件)三类,以诗的数量最多。名作如《西陵十首》《岳武穆祠》《金明池·咏寒柳》等都收录了,大致上能比较全面的反映河东君的文学成就。


有关柳如是的文集大都缺货,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也不例外。退而求其次,看看此书,也还不错。


看不进去 因为都是词 但书不错


喜欢江南女子~


印刷、内容很不错,速度也可以;


比较喜欢~


但凡平常还读点书的,不值得看。就是把诗一篇篇堆,注解很少,且没有用。


书的内容还不错,但是这个系列我买了三本书,书皮很久,年代感觉比较远了,而且最糟糕的是这本书里面居然被人撕掉页了。。很囧,以前买到书很久,包装不好,也就不说什么了,但是居然内容被人撕掉页了····太那啥了····


柳如是作品集中的精华。


虽然不是全集,但不错!


还没看,貌似不是我要的小说


我感觉书跟我想的有点不一样,不过勉强可以


全是柳的诗,和一些注解,引用了一些“柳如是别转”的话,质量有一点差。没意思。


放在床头看的书,喜欢。


不仅印刷精美,内容更好!原来再好的书只有找对主人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我很喜欢的一本书!


这本书质量不错,值这个价格


很不好哦


这套书真好


传奇女子


历史给后人学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