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三堰
2011-9
中华书局
鲁西奇,林昌丈
307
无
《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利用碑刻资料,结合地方文献与实地调查,考察了五门堰、杨填堰、金洋堰及山河堰等汉中地区重要堰渠的创筑、灌溉系统的形成与演变历程、管理体制及其变化以及灌区民众以水利事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围绕“水利周期”与“王朝周期”之间的关系、王朝国家对水利事业的介入、水利规章的来源及其实质、“水利共同体”理论的适用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得出了重要结论。
鲁西奇,1965年生,江苏东海人。1982年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199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9-2007年在武汉大学历史系工作,相继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7年5月起,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出版专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又有译著《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林昌丈,1985年生,浙江苍南人。2004年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学习,现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已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发表论文2篇。
宋元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及其发展一 汉中堰渠水利之初起二 宋元时期汉中堰渠水利的发展三 明清时期汉中堰渠水利之发展及其管理体制(一)山河堰(二)湑水五堰(三)濂水七堰(四)冷水五堰(五)旧州河山河堰与黄沙水天分堰(六)漾家河八堰(七)溢水三堰(八)黨水三堰(九)汉中盆地边缘的较小堰渠四 结语与讨论五门堰:“宁管五门堰,不坐城固县”五门堰灌溉系统之形成与发展五门堰灌区的管理体制(一)明代的堰长制(二)清代前中期的堰首一堰长一渠头制(三)清末的田赋局一堰局制《水册》的意义:五门堰灌区的用水分配和水利纠纷(一)上、下坝的矛盾与纠纷(二)西高渠与四里灌区的矛盾纠纷四 结语杨填堰:“一渠浇灌两县田亩”一 杨填堰灌溉系统之形成与发展二 杨填堰灌区的管理体制及其变化(一)“城三洋七”的来历及其意义(二)杨填堰灌区的管理机构:七分堰公局与三分堰公局(三)七分堰灌区的“编夫”与“按户出丁”的渊源和实质三 杨填堰的水利纠纷与官府之介入(一)康熙中期城、洋二邑修渠负担之争(二)同治间三、七分堰分摊堰渠工费之争(三)光绪二十四年西营村村民置飞槽引水而引发的纠纷四 杨公庙、杨公祠与智果寺(一)城固水北村杨公庙(杨侯庙)与洋县池南村杨公祠(二)智果寺五 结语与讨论金洋堰:“祠临高渚报先贤”金洋堰灌溉系统及其管理体制之形成与变动堰庙的演变及其意义三结语传统中国农田水利领域的“国家”与“社会”一 “水利周期”与“王朝周期二 国家对水利事务的干预及水利事业的“民间化”三 “官法”还是“民约”?四 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灌区是否可视作“水利共同体”?主要征引文献附录 汉中水利碑刻辑存整理说明一 五门堰水利碑刻二 杨填堰水利碑刻三 金洋堰水利碑刻四 城固县水利碑刻(五门、杨填堰除外)五 南郑县水利碑刻六 勉县水利碑刻后记
版权页:插图:(三)濂水七堰濂水河为汉水南面支流,主要流经明清时期的褒城县南境、南郑县西南境(今全属南郑县西南境)。据嘉靖《陕西通志·水利》记载,明中期濂水上的堰坝即有马湖、野罗、马岭、流珠、杨村、鹿头、石梯等堰①。嘉庆《汉南续修郡志·水利》载褒、南二县濂水之上共有七堰,其中马湖、野罗、马岭、流珠、鹿头五堰兼灌南、褒之田,石梯、杨村二堰“堰筑褒城界内,灌田则专在南郑。”乾隆《南郑县志》卷二《舆地志·水利》云:“马湖堰,《通志》:在县西南八十里。引廉水河,堰首在褒城梁家营,流一里,入县界刘家营灌田。其下游仍入褒城界。”又记马岭堰在县境王家营筑堰;流珠堰在褒城县殷家营筑堰。凡此三堰,堰首所在之村落均以“营”为名,灌区内亦多有以“营”为名之村落,联系上引嘉靖《陕西通志》卷三八《政事二·水利》关于元初郝天举主持重修流珠堰的记载,我们认为濂水诸堰可能均源于南宋时期的汉中屯田。嘉庆《汉南续修郡志·水利》引旧《志》称:流珠堰“亦汉相萧何所筑,宋嘉祐、乾道、元至正十六年重修”;道光《褒城县志》卷二《山川图考》谓“宋嘉祐中史熠、乾道中王素、元至正中郝天章相继重修,明嘉靖J中褒城监生欧本礼浚源导流,编竹为笼,实以石,置中流,限以木桩,数月工竣。为湃口七:日铁峪湃、韩家湃、西桥湃、高平湃、大市湃、玉泉湃、石牛湃”②。则流珠堰可能是濂水诸堰中较早兴筑的堰坝。嘉靖《陕西通志》、乾隆《南郑县志》、嘉庆《汉南续修郡志》所列濂水诸堰,皆称七堰,然道光《褒城县志》卷二《山川图考》则另记有龙滩堰,谓为濂水最上游的堰坝,“在县南,有百十里,溉后所坝田八百五十九亩”。
《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是环境与社会丛书之一。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