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印典

[清]朱象贤 著,方小壮 编著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清]朱象贤 著,方小壮 编著  

页数:

292  

Tag标签:

无  

前言

朱象贤,生卒未详。字行先,号清溪,后世称“清溪先生”。清康熙、雍正年间长洲清溪(今江苏苏州)人。钮让《印典·序》称:“吾乡行先朱子,为宋儒乐圃先生之后。幼而好学,直溯渊源。为人也,端静而达,明哲而文。及长,从杨大瓢、沈归愚两先生游。凡两先生之所学,行先兼学之,故以才道见重于当世。于古无所不嗜,而更好金玉印章。” 乐圃先生指宋代朱长文。朱长文(1039—1098),字伯原,号乐圃,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入。嘉祜四年(1059)进士,以病足不仕。作室“乐圃”于雍熙寺西,著书阅古,有山林之趣。郡守监司,谋政所急,莫不造请。士大夫过者,必奔走乐圃,以不见为耻。后天子贤之.起为本郡教授,又召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家藏书数万卷,又藏古琴、筑琴台。元符元年(1098)殁后,乡人立祠于郡庠,著名书家米芾(1051—1108)为其撰写《墓表》。著述丰硕,今存有《易经解》五卷、《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墨池编》二十卷、《续书断》二卷、《琴史》六卷,明清两代辑有《吴郡乐圃朱先生余稿》十数卷。 杨大瓢指杨宾(1650—1720),字可师,号耕夫,晚号大瓢山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入。其父坐事流放宁古塔,请代父戍,不许,与弟先后出塞省之。习其地理沿革、山川道理、风土人情,著《柳边纪略》五卷,为世所称。 ……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点评》、《图注》两部分中,较多地引用了现当代科考的新发现和当代古玺印研究的新成果。前者来自历年的科考发掘报告,后者以得益于黄悖先生《中国古代印论史》和叶其峰先生《古玺通论》的成果尤多。编写中,如遇有转引文献的地方,编写者均对原文献进行过重新的核对、确认。 本书中所征用的图版来自或参考《中国玺印篆刻全集》、《故宫博物院藏玺印选》、《上海博物馆藏印选》、《南京市博物馆藏印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南越藏珍》、《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以及部分好友的私人珍藏。图版中的具体尺寸均按书中或友人所提供的具体数据标示。个别征用的封泥、印章因著录者无标识具体尺寸而编选者又无法确知者,只能付诸阙如。从书画作品中提取的个别印章,考虑可能失真,均在具体尺寸前冠以“约”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征用《中国玺印篆刻全集》中“朵云轩供稿”部分的图版时,一些无法查核玺印确切藏处者,直接标示为“藏朵云轩”。在此,编选者对上述文献的作者、校注者和编写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写这样一本普及读本,编写者和出版社的初衷是一致的:即希望读者能通过它进一步了解古今印章的制度、源流、功能、评鉴及其作用,并引起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如果未能达到这一目的,甚或引起读者的疑惑,则完全归咎于编写者的粗疏。

内容概要

  《印典》为清人朱象贤所著,全书摘录古今书中有关印章之记事、论说及诗文,按原始、制度、赉予、故事、综记、集说杂录、评论、镌制、器用、诗文等分类编次,凡八卷,对印章制度形成以来的有关事由作了详细的阐述,其中不乏鲜见的重要史料史实,既可究印章之渊源,亦可见作者之苦心所在及其在印学史上的地位。
  今约请印学专家以“印学从书本”为底本进行精心校勘、晓畅翻译、详尽准确的注释和见解独到的点评。全书配有插图四百余幅。

作者简介

  朱象贤,生卒未详。字行先,号清溪,后世称“清溪先生”。清康熙、雍正年间长洲清溪(今江苏苏州)人。这本《印典》是其创作的作品之一,是“中华生活经典”系列之一,由中华书局出品,全书分为原始制度;赉予流传;评论镌制等八卷内容。

书籍目录

卷一 原始 制度·上
原始
制度·上
卷二 制度·下
制度·下
卷三 赉予 流传
赉予
流传
卷四 故事
故事
卷五 综纪 集说 杂录
综纪
集说
杂录
卷六 评论 镌制
评论
镌制
卷七 器用
器用
卷八 诗文
诗文

章节摘录

文献记载“传国玺”在隋代以前的流传是极为清楚的。《唐六典》卷八“符宝郎”条注引称:徐令言《玉玺记》曰:“玉玺者,‘传国玺’也。秦始皇取蓝田玉刻而为之。其书李斯所制,面文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上隐起为盘龙文,文日‘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方四寸,钮五龙盘。秦灭传汉,历王莽,为元后投之于地,遂一角缺。莽灭,校尉公宾就收玺绶,诣更始于宛。更始败,以玺上刘盆子。盆子降,面缚上玺绶光武。光武祠于高庙,受‘传国玺’。至灵帝崩,少帝失位,掌玺者投于井中,为孙坚所得,袁术拘其妻而夺之。术死,荆外刺史徐谬得玺,还许上之。汉灭传魏。至晋怀帝,玺殁于刘聪。聪死,刘曜得之,又传于石勒、石季龙、冉闵。石季龙摩其隐起之文,又刻其旁为文,日‘天命石氏’。后冉闵败,其将蒋干求救于晋,遂以玺送建业,永和八年也。历东晋、宋、齐、梁,侯景窃位,为景所得。景败,为将侯子监盗玺走江东;惧追兵至,投诸佛寺,为栖霞寺僧永得之。陈永定三年,僧永死,弟子普智奉献。陈亡,玺传于隋。”(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 1.4印玺检奸① 《后汉·祭祀志》②:“自五帝③,始有书契④。至三王⑤,俗化雕文⑥,诈伪渐兴⑦,始有印玺,以检奸萌⑧。” 【注释】 ①印玺检奸:本节出于《后汉书·志第九》之《祭祀·下》,《东汉会要》卷三亦录。 ②《后汉》:《后汉书》的简称,“二十四史”之一。是南朝宋·范晔修撰的一部记载东汉史实的史书,全书一百三十卷。习惯上,与《史记》、《汉书》、《三国志》统称“前四史”。 ③五帝:传说中的五位帝王,说法不一。一说是黄帝(轩辕)、颛□(高阳)、帝喾、唐尧、虞舜;一说是太昊(hbo)(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挚)、颛□;一说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一说是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 ④始有书契:开始有文字。书契,指文字。古代以书刀刻字,故称。 ⑤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说法不一,一说夏禹、商汤、周武王;一说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商汤、周武王、周文王。亦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 ⑥俗化雕文:文字的普及化使用。俗化,普及化,大众化。雕文,指原先局限于少数人使用、字斟句酌的文书。 ⑦诈伪渐兴:对往来文书进行弄虚作假、伪装假冒的事逐渐多了起来。诈伪,弄虚作假,伪装假冒。唐以前的印章,主要用作封泥,因而诈伪渐兴的对象主要是往来文书。 ⑨以检奸萌:因为查究奸邪的需要而萌生。检,查究。奸,奸邪。萌,萌生。 【译文】 《后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开始,始有文字。到了三王,随着文字的普及化使用,对往来文书进行弄虚作假、伪装假冒的事逐渐多了起来,于是才有玺印,玺印因查究奸邪的需要而萌生。” 【点评】 《印典》卷首著录《原始》,主要是明示古印章对后世的重要功用——用于稽考古代职官制度与文字的本源与演变。因为从春秋到两汉,印章大抵有象征地位与权力、缄封文书、钤印物件、佩带祈福、殉葬、烙物等功用。而先秦私印中的姓名玺,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姓氏,是探索我国姓氏起源及其演变的重要资料。印章体制和印风的形成发展过程,从纵向看,与职官制度和官印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印文书体的发展变化大致同步;从横向看,与不同印材、不同制作方法(铸、凿、碾)及采用不同的字体(大篆、小篆、缪篆、鸟虫书)等因素密切相关,横向的展开丰富了纵向的发展。后人通过古印章可以稽考其时的职官制度、文字,乃至书体、印风、时尚和制作工艺的起源、发展和流变。因而,作者开篇明义,直接指出‘‘古印良可重矣”! 宋代王俅《啸堂集古录》是最早著录古印章的集古谱录,该书卷下收录三十六方古印章及一方印钮。此时,还出现了著录古印章的专谱——王厚之(1131—1204)的《汉晋印章图谱》。不过,所不同的是,前者在宋绍兴五年(1135)至淳熙三年(1176)间已锓版成集;后者却是一部摹集而成的手稿本,迟至明正德六年(1511)才由沈津辑刻而成,编入《欣赏编》中,其间还经历过元代吴□(rul,1298--1355)的扩充考定。明中期后,辑录古印章的谱录逐渐成为风尚,既为研经考史之资,也为欣赏古代印章艺术提供了方便。 《原始》共著录《天王符玺》、《赤帝符玺》、《天王玉玺》、《龟颌印》、《玺节》、《乌巢玉玺》、《传国玺》、《玺印检奸》八节。其中,除《玺节》、《传国玺》、《玺印检奸》三节可与史实互证外,其余皆出于传说。这些传说,仅编选《天王符玺》一节。关于文字、绘画、玺印的起源,先人多附会于“河图洛书”,对此,汉代以后的学者多有辨之者。清代黄宗羲《万公择墓志铭》称:“河图洛书,先儒多有辨其非者;余以为即今之图经、地理志也。”闻一多《给梁实秋先生书信》中说得最为贴切:“河图则取义于河马负图,伏羲得之演为八卦,作为文字,更进而为绘画等等,所以代表中华文化之所由始也。”P8-11


编辑推荐

朱象贤,生卒未详。字行先,号清溪,后世称“清溪先生”。清康熙、雍正年间长洲清溪(今江苏苏州)人。 这本《印典》是其创作的作品之一,是“中华生活经典”系列之一,由中华书局出品,全书分为原始制度;赉予流传;评论镌制等八卷内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印典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是收录各朝各代对印章的记事,因为从小写书法,我也有收藏各色印章的癖好,这本书很全面系统的普及了篆刻方面的知识,可知晓其渊源,非常有用。


赞 此书老师推荐 我已经买了很多关于印的书籍 这本 还是决定拿下!


讲了一些有关印章的知识,初玩印章的朋友可以收一本作为参考


中华生活经典都很不错啊,这本对学习篆刻很有用,很正很传统,古风盎然


学习篆刻的经典书籍。从编辑设计到印刷装订舞步精美。本套丛书有30本之多,即可收藏又可学习、赠友。建议全部购买。


自己已经买了一整套,又给朋友买的,据对的好书,推荐~~


值是收藏的一套好书,闲时可以看看


为了买全收的


都是古代人知识精华的总结,学会这些足够了


名著,不错。


中华书局出的这套书选题不错。当然,有些选题下的讲评还待商榷。


应该与刻印有关吧,这既是爱好,也是一种艺术


这套丛书还是很不错的,知识性、趣味性兼具、图文并茂、读起来轻松愉快!


还没看,有空再看。似乎还可以


本打算是用来一边研究古印用的,只是不是彩图,翻翻看,也对印学只是了解不少,此类好书不多,算是经典了


了解古代人的另一种方法


以为是印章集,原来不是,非开章使用


中华书局的书是一种文化传承


书绝对是正版,但是书的边角有破损情况,目测不是运输途中造成的,希望卓越卖书能够真正把读者当上帝,别拿质量不过关的书来蒙混


内容挺好的书,可是封面有损,真是美中不足。


很有型,很正。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