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国家礼制与社会生活
2012-3
中华书局
赵克生
298
340000
无
赵克生编著的《明代国家礼制与社会生活》坚持一种“礼仪——政治史、社会史”
研究的基本思路,从宫廷、官僚阶层和地方社会三个不同层面揭示明代国家礼制与政治、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礼仪视角突破了政治史、社会史研究的固有范式,又超越礼制文本本身的限制,把礼学研究从经学阴影下解放出来,显示了作者观察明代历史的独特视野。《明代国家礼制与社会生活》所论问题多有创见,无论是关于礼仪与国家财政的宏观论题,还是对明代文官丁忧细致而微的剖析,都能见人所未见。因此,该书是一本颇具学术价值的专著。
明代礼制文化的实践画卷——代序
导论
上编:国家礼制与明代宫廷
明代的藩王继统与庙制变革
明代帝后情感生活与国家礼制兴革
饮食与政治:明代宫廷赐宴与宴礼
明代宫廷礼仪与财政
中编:国家礼制与明代官僚阶层
明代中后期的官礼变动与官礼之争:以朝参、品官相见礼为中心
明代文官的省亲与展墓
丧服制度与明代文官的丁忧、夺情和匿丧
下编:国家礼制与地方社会
修书、刻图与观礼:明代地方社会的家礼传播
乡饮酒礼与乡射礼:明代国家礼制的地方回应
明代地方的公共祠庙:以乡贤祠与名宦祠、生祠为中心
义民旌表:明代荒政中的奖劝之法
参考文献
后记
“家天下”的帝制时代,宫廷礼仪构成国家礼制的主体,大凡郊庙、社稷、陵寝的祭祀,册封、册立、冠婚、宴享、上尊号徽号、朝会、朝贡等国家礼仪,无不以宫廷为中心。宫廷又是权力的核心,皇位更替、后妃册封等无不牵涉到权力,国家礼制与宫廷的关系首先体现为礼制与权力的关系。《明代的藩王继统与庙制变革》一文以永乐、嘉靖两位藩王出身的皇帝对宗庙庙制的变革为主线,探讨国家礼制与宫廷权力更迭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知道,国家宗庙实际上是一朝帝系的象征,由于宗法与皇位继承制的交织,明代宗庙的帝系传承原本是大宗的承继,而藩王以小宗继承大统,势必要引起宗庙之制的变革,从而重构帝系。永乐帝以武力篡位,故要迁出兴宗(朱标),排斥建文,声称太祖嫡传,俨然大宗。嘉靖帝以堂弟身份援《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嫡传原则而继承大统,故要推尊其父兴献王,使孝宗与兴献王为“兄终弟及”,从而说明嘉靖皇位乃兴献嫡传。永乐帝采取的是“减法”,竭力抹除建文一系的影响,以便直接太祖之大统;嘉靖帝采取的是“加法”,曲尽心机使兴献王称皇、称帝,称宗入庙。方法虽异,目的相同,都是利用庙制变革为皇权继承的合法性作论证。这篇文章中,礼仪的建构性达到了充分展禾。《明代帝后情感生活与国家礼制兴革》虽然谈生活在宫廷中的后妃(包括皇太后)与皇帝之间的情感如何影响丧礼、册宝、内殿祭祀、高谋祭祀等国家礼制,但其中仍论述了后妃权力身份藉由礼仪而得以确立,礼仪反映后妃权力地位的变化,突出权力与礼仪之间的相互定义。 《饮食与政治:明代宫廷的赐宴与宴礼》表达的是,仪式化的饮食通过宫廷这个特殊平台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赐宴与宴礼极具象征性,皇帝始终处于宴会、宴礼的核心,皇帝的权威处处凸现,因此,通过宴会礼仪界定了皇权体系内的等级化和秩序化。 朱熹曾说:“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明朝皇帝通过赐予臣僚筵宴或食物,施以恩惠,既促进了君臣间的交流,更加强了皇帝对臣下的控制。 ……
赵克生编著的《明代国家礼制与社会生活》从“礼仪——政治史、社会史”的基本研究思路出发,把礼制放在具体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分别从宫廷、官僚阶层、地方社会三个不同层面,动态考察礼制的运作和变动,建立起礼制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无
本书是作者专题研究的结集,虽然不系统,但给读者提供了多个了解明代国家礼制与社会生活状况的面向,还是相当不错的。
学术型的生活史著作,需要静下来耐心读
这本书貌似不是正版,纸薄的不行。太差
很薄的书,书皮是白的,印刷跟教科书一个感觉,包装很差,导致书很脏很旧,宫廷、官僚阶级和社会的礼制各占一部分,宫廷中对宴礼典礼的描述比较多,因为刚好买了紫禁城出版社的明代宫廷典制史,对照来看可以作为概括性的导引读物。不过跟内容相比价格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