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余事若觉

周振鹤 中華書局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中華書局  

作者:

周振鹤  

页数:

25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回想起过往这几十年里我所做的事,大致可分为“正事”和“余事”两类,且得分两橛来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正好相隔二十年。头一次高考是1
958年,非常“古早”——我老家之一的厦门话,太古遥远年代的意思。那一年生人现在都已年过半百,在报纸社会新闻栏里已不时被称为老汉或老妪。考上的专业是采矿,既非我的志愿,亦非按考分排座次得来,而是根据出身成份而定。这以后二十年我的正事就是学习五年采矿工程的功课,实践十五年采矿助理工程师的工作。我的余事则是读各种各样的杂书,最主要是历史类,其次是语言类。第二次高考是1g78年,也已去今多时(那一年生人,据说在与80后、90
后比较的过程中有的已经觉得自己“臻入老境”),乃是以余事的水准报考研究生,并且按照自己的志愿录取到历史地理学专业,映射出二十年间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以后三十来年的正事,就是头五年的硕士生与博士生课程学习,以及后面近三十年的历史地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余事则是将前二十年没有范围没有章法的读书继续下去,并且开始将自已关于历史学、文化语言学、中外文化关.系史、近代新闻史等方面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或写成专书与文章,或写成篇幅不长的所谓学术随笔。后者已经结集的有三种,《余事若觉(周振鹤随笔集)》是第四种。以数年光阴得此,实不多也。

作者简介

周振鹤,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规划整理出版领导小组成员。治历史地理学。创立政区地理概念,将行政区划史研究深化至断代的变迁,并进行政治地理学理论研究。创新文化地理研究,开创历史语言地理与宗教地理研究,并倡立文化语言学概念,提倡语言接触研究方向。主要论著有《西汉政区地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方言与中国文化》(合著)等十余种,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正在主编十三卷本《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论著曾多次获全国及省部级各种学术奖项。曾先后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爱尔兰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关西大学、东洋文库,香港城市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学任教任职。

书籍目录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怀念我的老师季龙先生
年阅读记录片断
阿美利加、纽约库、阿塔库
“脱亚入欧”的虚与实——对日本前近代社会的断想
求真存实还是经世致用——《中华文史论丛》与我
司马迁排行榜乃
“百世可知”与“未必尽同”——孔子的历史观
历史细部与现场——韩国汉籍史料价值略说
历史学是科学Ⅱ马?——读《剑桥科学史》第七卷
历史资料的出口转内销
读伯希和敦煌藏经洞笔记
家谱与文化地理研究侈
有光荣也要有梦想——对郑和航海六百年纪念的反思
《晚清驻华外交官传记丛书》序
推进中外关系史系列档案的公刊——读《中美往来照会集》有感
民间信仰与国家宗教关系的探索——《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
一度作为先行学科的地理学——序《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
二十世纪考据文章的代表性总结——评《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
《中国来信》:一本特别的译著
存史是地方志最重要的功能——读《晋江市志》
中国印刷出版史上的近代文献述略
Englishes之一例
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
皇帝属鸡不准倒提
标识与系鞋带
“几何”不是Geo-的音译
《澳门番语杂字全本》简介——兼及其与《澳译》之关系
美利坚合众+国还是合+众国?
学堂新学校旧
江南江北江东江西
说“潘”
“冥诞”“冥寿”何以不用?
肉是菜菜不是肉
“者”字的古代读音
将错就错的西洋地名翻译
皇家与王朝
汉语用字的地域差异
方言进入通语
因读音变异而制造的新字

章节摘录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怀念我的老师季龙先生  一个人一辈子会遇到许多老师,但要到研究生阶段,指导老师才是专一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授业师。我的授业师是谭季龙(其骧)先生。古人有名有字,名是让父母呼唤的,字是让他人称呼的。礼崩乐坏之后,字不见了,大家直呼其名。不过师母在世时称老师都是“季龙,季龙”,古意犹存。而老师与夏鼐先生在七八十年代通信时虽已互称同志,但“同志”前面仍以作铭、季龙相呼,绝不称名。如今既然风俗丕变,我们也应该从俗入流,至于这算是进步还是退步,也不必深究了。1978年以前我与绝大多数青年一样,并不知道谭其骧先生是谁,纯粹因为恢复研究生招考制度误打误撞而入谭门。头一次见老师是在龙华医院,那是老师中风以后,正在康复之中,只能在医院对我们进行入学面试。最后与老师告别亦在医院里,1992年8月28日子夜在华东医院。首尾一十五年,耳提面命,一切犹历历在目。今年适逢老师百年冥诞,许多往事涌上心头,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文革后头几届研究生的教学因承大乱之后,并无一定之规,不像今天严格规定要上几门专业课,几门专业基础课,而基本上全凭导师个人的指导。我记得季龙师给我们几个人正式上过一些课,但并不算多,其余时间主要是与我们讨论闲谈,在不经意中教给我们学问之道。即使正式上课也非常专门,决不从ABC讲起。记得有一次借辞书出版社一个地方给我们讲《水经注》,一开始就讲“江水注”中的江、沱部分。这个课我印象极深,因为从此领悟了读书之道。不久后我自己在读《水经注》时,就发现其中“浊漳水注”里有部分文字错简,前人都没有注意到,以至杨守敬的《水经注图》也错画了。而更重要的是这样读书让我明白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从硕士生到博士生的几年当中,其骧师对我们始终都以讨论对象相待,或者说,将我们当成会者来教,使我们的专业水平提高得很明显。他也不为我们预设硕士与博士论文题目,全凭我们的兴趣自行选择。影响到我们以后自己带研究生,也决不事先将他们的论文纳入自己的科研项目中,而是让他们有自由的选择的空间。除非他们没有特别的思路,才给他们提出适当的建议。老师将我们当成研究的同伴是有历史渊源的。因为他自己读书时就曾与他的老师顾颉刚先生平等地讨论两汉州制的问题,得到顾先生的鼓励。那次讨论显示了其骧师在这个论题上有超越他老师之处,说明了“弟子不必不如师”的道理。同样他也认为我们应该超越他的水平,这才是学术发展的正道。其骧师于我而言是一世之师,而不是一时之师。是我的授业师,也是我的得法师。有的老师只领你入门,有的老师则伴随你的_生。  学问之道十分专门,有些题目研究难度之高只能是冷暖自知,能够师生相得已是不易,至于要为行外所完全理解,恐怕不是较难的事。大家都知道谭先生一生的最主要贡献是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但并不一定了解地图上一条线、一个点的确定是经过怎样的艰辛。严格说来,其骧师并没有专著,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外,他的专门著述就是《长水集》及其续编,这是谭先生一生论文的结集。如果没有编纂历史地图集这个工作,谭先生个人的学术成果自然会更加丰富,但依我想来也未必会有许多专著行世。因为谭师的写作方式与别人不同,能用简单的文章说明的问题,决不将其拉为长篇,能用文章说明的问题也不一定要用专著的形式来发表。他在担任《历史地理》辑刊主编时,在所审阅的稿件上经常会写下这样的评语:“这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么一大段话?”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余事若觉 PDF格式下载



周振鹤的书本人都感兴趣,买了不少。


henxihuanzhoulaishide4shu


内容挺好。就是封面寄过来时看着有点折损,


现在出书太好出了,取个很玄的名字,挑几篇小文居然就出版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