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

王小甫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王小甫  

页数:

340  

字数:

336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王小甫所著的《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选取典型个案,研究了中国中古时期突厥、吐蕃、回鹘、契丹和蒙古等周边族群凝聚和分布格局形成的历程。《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探索这些族群的兴起与主观认同的关系。在中国中古整体历史发展的背景下观察周边族群的勃兴,从中国社会结构的视角考察族群关系,对于传统多族群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民意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王小甫,1952年生,四川成都人。1978年秋季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1989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隋唐史、中国少数民族史,著有《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等,多次获奖。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突厥与拜火教
第一节 拜火教与突厥之兴
第二节 拜火教传人突厥的条件
第三节 关于阙特勤
小结
第二章 吐蕃与本教
第一节 本教传人的时间
第二节 松赞干布时代的政治文化
第三节 本教传人吐蕃的路线问题
小结
第三章 回鹘与摩尼教
第一节 改宗前的回纥政治史
第二节 牟羽可汗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第三节 回纥之改宗摩尼及相关时空问题
小结
第四章 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
第一节 阿保机的即位问题和降生神话
第二节 木叶山地望与“青牛白马”说
第三节 燔柴、祭东及其他
第四节 关于述律氏
小结
第五章 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
第一节 成吉思汗始祖传说的性质
第二节 蒙古民间宗教里的波斯因素
第三节 成吉思汗的“善法”
小结
后论唐五代北边的内外之际与国家认同
第一节 “逐水草而居”再认识
第二节 外蕃:社会演进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 安西都护——外蕃与内蕃之间
第四节 熟番的地位与演变
第五节 族际流动与国家认同
结语
附录
(壹)由草原突厥石人看东西文化交流
第一节 突厥石人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拜火教斗战神形象的演化流变
第三节 石人造型与古突厥政治文化
第四节 石人手持物的时空文化关联
(贰)封常清伐大勃律之路
第一节 锡亚琴(Siachen Glacier)之路
第二节 封常清讨击的前进营地
第三节 封常清进军的路线问题
结语
(叁)2004年暑期大同考察所得
第一节 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佛前菩萨之
垂翼白马牲灵座
第二节 浑源圆觉寺塔座下层砖雕波斯风格动物咬啮纹
第三节 燕云十六州的地区差别
第四节 山西北部的内外分野
(肆)隋唐五代河套的交通与交流
第一节 古代交通
第二节 文化交流
第三节 文化特征与时代精神
(伍)汉唐中日关系与唐代东亚新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汉唐之际的东亚国际关系
第二节 迄至“白江口之战”(663)以前的东亚政局
第三节 新罗统一对东亚政局的影响
第四节 渤海国建立与东亚地区新格局形成
(陆)如何看待日本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的成就
(柒)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
第一节 高句丽南部地区的历史归属
第二节 新罗的统一目标
第三节 新罗与唐朝辽东地区的关系
余论
(捌)中韩关系视野下的《三国史记》撰作
第一节 韩中史料相辅相成
第二节 以汉文音写保存古语资料
第三节 厘清易于混淆的历史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我甚至想,摩尼教里瓦孟(Vahman)这个角色很可能就是从拜火教里的斗战神轧荤山Warahran/Bahram转借过来的。除了二者同属波斯宗教而前者是后者的异端,以及两个名称不难勘同之外,如本书第一章的研究所显示的,斗战神在拜火教里也是拯救之神,而且经常被现世化为祭司和首领一身二任,这不正是上述“瓦孟图像”或者说《国王图像》所要表达的意思吗?可以认为,这实际上是现实社会里教会与首领关系在宗教教义里的反映,教会需要首领保护,首领需要教会支持;现世生活里的政教分离如同宗教世界里的一神二相,实际上相得益彰。由此我就想到,《旧唐书·回纥传》记载:763年牟羽回国之际,代宗遣使就行营“加册可汗为登里颉咄登密施含俱录英义建功毗伽可汗”,其中“英义建功”(=拯救之神)名号,未必完全由于其帮助平定安史之乱而出自唐朝“中华主义改窜”(如日人森安孝夫语)的一厢情愿,反而有可能出自摩尼教会的愿望,意在宣布可汗已经改宗圣教,从而成为摩尼教里的瓦孟(Vahman)即新光明王国的国王。三、改造历史记忆,促进认同凝聚 我在上节提到,《旧唐书·回纥传》记载:“上元元年(760)九月己丑,回纥九姓可汗使大臣俱陆莫达干等入朝奉表起居。”这是史料中最早提到的“回纥九姓可汗”,所指即牟羽可汗,反映了新可汗即位后的政治努力。或说《唐会要》卷九八“回纥”条谓:“天宝初,回纥叶护逸标蕊袭灭突厥小杀之孙乌苏米施可汗。未几,自立为九姓可汗。由是至今,兼九姓之号。”应当如何理解呢?其实,《会要》此条记载颇有疏漏。例如,据《新唐书·回鹘传》,袭灭乌苏米施后所立可汗为拔悉蜜大酋而非回纥首领。《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天宝三载(744)“秋八月,拔悉蜜攻斩突厥乌苏可汗,传首京师。国人立其弟鹘陇匐白眉特勒,是为白眉可汗。于是突厥大乱,敕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出兵乘之。至萨河内山,破其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右厢未下。会回纥、葛逻禄共攻拔悉蜜颉跌伊施可汗,杀之。回纥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遣使言状;上册拜裴罗为怀仁可汗。于是怀仁南据突厥故地,立牙帐于乌德犍山,旧统药逻(罗)葛等九姓,其后又并拔悉蜜、葛逻禄,凡十一部,各置都督,每战则以二客部为先。”可见天宝初年回纥首领称可汗时的九姓仍指其部落内“药逻(罗)葛等九姓”,与后来认同汗国的九姓即铁勒九姓是有区别的,如前所述,回纥汗国建立时铁勒九姓还没有形成稳固的联盟或族群。《唐会要》卷九八“回纥”条以下记载:“其九姓:一日回纥,二日仆固(即仆骨),三日浑,四日拔曳固(即拔野古),五日同罗,六日思结,七日契蕊。以上七姓部,自国初以来,著在史传。八曰阿布思,九日骨仑屋骨恐。此二姓天宝后始与七姓齐列。”或有将阿布思比定为拔悉密,骨仑屋骨恐比定为葛逻禄①。如前所述,我以为“九”是概数,言其多而已。无论如何,这里提到的阿布思、同罗甚至仆骨都被诱使裹挟参与了安史之乱,他们与回纥结盟乃至实现族群认同,只能是“天宝后”即回纥帮助唐朝平乱甚至是叛乱讨平大局已定之后的事。例如,前述“阿史那从礼说诱九姓府、六胡州诸胡数万众,聚于经略军北,将寇朔方,上命郭子仪诣天德军发兵讨之”,此事据《通鉴》卷二记载在至德元载(756)九月;而牟羽首次以“回纥九姓可汗”名义使大臣俱陆莫达干等入朝奉表起居,据《旧唐书·回纥传》记载为上元元年(760)九月己丑,前因后果,不难想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 PDF格式下载



文化社会类丛书的经典!


了解我们的血脉的书


比较喜欢第五章


此书还没有来得及看,印刷不错。


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质量高,价格便宜。


这书写的实在,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功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