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陈玉圃中国画艺术研究

朱留心,陈玉圃 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

朱留心,陈玉圃 编  

页数:

121  

内容概要

  陈玉圃先生是当今画坛与众不同的一位画家。他提出的“中道画论”,总结了以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为基础的中国绘画艺术中“技与道”的关系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解决了在具体的绘画艺术实践中方法论问题,受到思想界、美术界关注。他把“禅”文化融入美术,营构了清灵空寂的艺术意境。他在艺术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是对传统绘画艺术形式的进一步完善。  在多元化思想相互碰撞的语境下,如何坚守民族文化、有借鉴地吸收外来文化,从而达到进一步地发展民族文化,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画以及在正确的道路上从事创作,是美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解决这个课题,需要遴选一些具有影响的成功个案作为总结的素材。陈玉圃绘画艺术理论及其艺术成果,正是这样一个恰当的总结成功经验的素材。因此,我们从传统的绘画构成要素入手,对其绘画艺术之意境、气韵、炼形。构图及其艺术成功之成因进行了分析,我们所得出的结论,仅供读者参考,不妥之处,恳望赐教。

作者简介

  陈玉圃,1946年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少年时为著名山水画家黑伯龙和陈维信先生门下入室弟子。1976年任教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1980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为黄独峰教授研究生,毕业后留院任教。1993年起任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画山水兼作花鸟及简笔人物,格致简淡,主张画道无为。出版多种个人画集,并著有《山水画画理》《国画写意四君子》《陈玉圃解析唐寅》《中国当代名家画集·陈玉圃》《荣宝斋画谱》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走进陈玉圃第二章 陈玉圃绘画艺术意境陈玉圃绘画艺术意境之内涵陈玉圃绘画艺术意境之启示第三章 陈玉圃绘画作品之气韵第四章 陈玉圃绘画作品之造型第五章 陈玉圃绘画作品之构图法无定法是陈玉圃绘画构图的第一个特点开合自然是陈玉圃绘画构图的第二个特点虚实相生是陈玉圃绘画构图的第三个特点聚散依理是陈玉圃绘画构图的第四个特点疏密成趣是陈玉圃绘画构图的第五个特点奇正相生是陈玉圃绘画构图的第六个特点知白守黑是陈玉圃绘画构图的第七个特点刚柔相济是陈玉圃绘画构图的第八个特点第六章 陈玉圃绘画成就之成因苦难阅历积累的深厚社会生活感悟高尚的人品决定的清灵审美取向卓越的见识和深刻的艺术思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面的艺术修养超常的艺术想象力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章节摘录

  只有当我们专心地研究他们的笔墨,才发现他们的笔墨是如此地美妙。同样,当我们看陈玉圃作品时,我们沉醉在他的清寂的意境之中,因此忽视了他的写,因为,他的笔墨语言和他的意境已经融合成一个鲜活的意术生命了。如果没有他的这种笔墨语言,那么,他也就不会营构出这样的作品。但一般人还是忽视了他书写的方式,忘记了组成他绘画意境的骨法用笔。在写的过程中,陈玉圃始终把握“不过无不及”的原则关于“不过无不及”的原则,他有一段极为深刻的论述。他说:“在绘画创作中,对于客观外景过分繁琐和细密的刻画,往往相对减弱笔墨在绘画中的相对独立程度,因而影响了画家情绪特质的直接传递。当笔墨完全失去其独立特性时,这种情绪特质在笔墨间的传递即告中止。相反,如果这种抽象的笔墨形式完全独立于客观景物时,其作为情绪、气质的传递之载体,其功用效应达到高潮,但同时却又使绘画艺术异变到书法艺术的范畴去了。所以在处理笔墨与真山川景物之间的矛盾过程中要把握分寸,在牢牢把准‘不过无不及’的原则前提下,适当加强笔墨这个感情载体的功用和效应。”(见陈玉圃《山水画画理》)这个说法,既是道,又是技。知其道,技亦娴熟矣;娴其技,道亦在其中矣。把握“不过无不及”的原则,必须首先熟悉取舍之关系。对此,陈玉圃有自己的辩证思考,他说:“山水画的意境既然不是画家对自然山水状貌的自然模写,那就必然要根据画家情绪和品位的需要,对真山水状貌加以理性的筛选、规范和裁剪,所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就要当取者取,当舍者舍。欲其简则轻描淡写,欲其显则浓重夸张,欲其喜则小桃含笑,欲其悲则天涯孤鸿,欲其高则太岳极天,欲其柔则弱柳摆风取之、舍之、夸张之、宣淡之,是一切文学艺术诱人的魔力所在。(见陈玉圃《山水画画理》)取之有理,舍之有度,这个度如何把握呢?其实,适度虽然没有明确的数字界限,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寻的。陈玉圃认为:“适度则近乎情理之间,会大大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陈玉圃中国画艺术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