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上、下册)

《中国古戏剧台研究与保护》话题组 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

《中国古戏剧台研究与保护》话题组 著  

页数:

775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国戏曲和用于戏曲表演的古戏台,其悠久的历史、深远的影响、神奇的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尤其是我国现存宋(金)、元、明、清各朝代修建的古戏台,是见证我国戏曲产生、见证并促进我国戏曲发展和走向辉煌的宝贵实物,也是我国宋代以来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遗存。这些古戏台所凝聚和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正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柢。从东方到西方,从梵剧发源地印度到悲喜剧故乡古希腊,世界上只有中国至今仍完整地保存有1万余座百年以上的古戏台;这1万余座古戏台分布之广、受众之多、建筑之美、影响之巨在世界戏剧艺术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均可堪称奇迹。然而,我们对这些宝贵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却做得很不够。在保护方面,上个世纪5。年代,全国尚有古戏台近10万座,现在仅存、万余座,毁损之多、之快令人痛心不已;在研究方面,自民国时期至上个世纪80年代,很少有学术机构、专业人员对这些古戏台做专门的研究,早期有些影响的仅有1929年齐如山《中国剧场》一文和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周贻白的《中国剧场史》,致使这些宝贵遗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任半塘1953-1955年撰写《唐戏弄》一书时,对唐代戏台曾进行过深入缜密的考证,最早提出我国唐代已有完备的戏台建筑,这是此阶段古戏台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惜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再没有出现较大影响的著述。(戏曲理论家王悠然为《唐戏弄》一书撰写的序言中,评价该书 “说出唐戏与唐诗、唐戏与唐史的第一大关系,……单单这个问题,也足以搅乱我们对唐代文化全面的评价。”“我国戏剧史的考据部分,将被此书划分成两个时期: 前期是四十多年以来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考》所引起的,后期就是任先生此书引起的。”)直至1980年之后,才有专业机构和研究人员着手较为系统、深入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推出了一批成果。

内容概要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综合研究中国古戏台的著作,也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由于古戏台研究涉及戏曲、建筑、宗教、民俗、考古等多个学科,且需要进行艰苦的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故迄今尚无作者独立完成对全国古戏台的综合研究。本书系由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并在全国范围遴选戏曲、建筑、戏曲文物等业内有名望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借鉴以往各家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历经3年多攻关完成并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鉴定评为优秀成果的科研项目。全书60万字,由古戏台的历史演变(同时涉及古代演剧史、各地演戏观戏习俗)、古戏台建筑形制及类型(同时涉及古代剧场建筑史、各地不同风格的建筑以及装饰对戏台建筑的影响)、古戏台匾联艺术(同时涉及匾联艺术史)、古戏台保护与维修、古戏台遗存状况及保护对策等五部分组成,对我国戏曲与戏台的形成和历史演变、戏台形成建筑化对戏曲发展的影响、不同时代戏台的建筑艺术、戏曲戏台与宗教的关系、古戏台匾联的文化内涵、古戏台的科学保护与修缮等方面阐述深刻,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特别是对我国古戏台的形成和演变、古戏台对戏曲发展及在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中的影响和作用等重要问题考证严密,见解独到,其理论构架自成体系。本书于我国戏曲史、古代剧场建筑史的研究是极大的丰富,对新形势下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古戏台、弘扬民族文化是有力的促进,对在世界上宣传我国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面生动的展示。本书首次集中公布的一批罕见的我国宋元戏台及其演戏图像、清代戏台及其演戏的照片、外国画家200多年前绘制的我国戏台及其演戏的图画、我国最早研究古戏台文章手迹和80年前绘制的历代戏台图谱极为珍贵。全书收入民国以前图片60余幅,新拍照片及古戏台测绘图1100多幅(附有全国70座古戏台测绘实例),记录有自宋(金)元至清代700多座古戏台历史沿革与现状的相关信息,资料翔实,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书籍目录

序罗前言第一章 中国古戏台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引论 第二节 原始戏剧与山野场 第三节 早期戏剧的百戏场 第四节 戏曲的成熟及各种戏台的形成 第五节 近代以来的戏台和剧场第二章 中国古戏台建筑形制及类型 第一节 古戏台建筑特征概说 第二节 从“搭台观戏”到“搭台唱戏” 第三节 金元舞亭 第四节 明清戏台的四个发展趋向 第五节 几种特殊的戏台 第六节 戏台建筑之演变轨迹 第七节 古剧场混响时间分析第三章 中国古戏台匾联艺术 第一节 古戏台与匾额楹联 第二节 古戏台匾联类型及内容 第三节 古戏台匾联的历史文化内涵第四章 中国古戏台的保护与维修 第一节 必须高度重视古戏台的保护与维修 第二节 古戏台保护与维修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古戏台保护性修缮工程程序 第四节 古戏台保护与维修范例第五章 中国古戏台遗存状况及保护对策 第一节 古戏台遗存状况 第二节 古戏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附表一 全国部分清代戏台基本状况一览表附表二 全国现存建有戏台的会馆一览表附录一 中国七十座古戏台建筑测绘图附录二 齐如山:中国剧场附录三 任半塘:论唐代戏剧与戏台附录四 蒋星煜:《唐人勾栏图》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附录五 曾永义:关于戏曲渊源、形成的论争附录六 焦海民、何桑:韩城盘乐宋墓杂剧壁画初探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戏剧是人类文明中的共生现象,原始文明中存在着原始戏剧。在所有地区、所有民族,原始戏剧都呈现为混沌的共性。传统的中国戏曲自有其民族文化的个性,它是由几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凝聚而成的:1.礼乐文化;2.诗词文化;3.游戏文化。礼乐文化包括礼仪和乐舞。商周以礼乐治国,乐舞是礼乐的一部分,称“雅乐”;民间无拘无束的乐舞称“俗乐”、“散乐”、“戏乐”。古老的中国是“东方礼仪之邦”,自商周以来,以礼乐治国的观念及体制延及秦汉隋唐,贯穿中华文明数千年。作为礼仪一部分的乐舞,有张有弛。生动活泼的民间俗乐及散乐不断为历代雅乐所吸收,在“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下,雅乐有序,规范和制约着俗乐的无序。这样一种全民族的历史性的乐舞文明(或者说礼乐文明),渗透在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包括文艺范畴。雅乐与俗乐互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文化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相联系,与语音相联系。汉语的每个字是一个音节,两个字形成一个节奏;加上声母、韵母和具有平仄关系的四声音调,拉长语音便接近旋律,使汉语本身带有节奏感和音乐元素。自古以来,汉语领域的三字经、四字成语、五字乐府、七字的诗歌格律、长短句的词律、散曲,甚至儿歌、打油诗等等都长于吟诵,使汉文化呈现为诗歌韵语的海洋。诗词与乐舞都强调音乐性和抒情性,《诗经·大序》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它说出了诗歌乐舞传情达意的规律,同样也是戏曲表演的艺术规律。诗词文化遍及朝野、老少咸宜,使传统戏剧的形态呈现为“戏曲”。游戏文化包括娱乐、竞技、表演,古来称之为“俗戏”。正因为其“俗”,所以大家都可以参与,是全民性、公众性的活动。游戏涉及人性,即人类放纵、娱乐的天性,尽管它更多地侧重于感官愉悦,但是可以在精神文化层面得到提升,两千多年前的秦汉“百戏”就是这样一些有情趣的民俗活动。在游戏中,存在着原生态的戏剧现象,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滥觞于秦汉时期的民间百戏,是中国戏剧和戏曲的摇篮。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两种性质的观演体制:一种是仪式性戏剧(包括祭祀戏剧);一种是观赏性戏剧。

后记

2009年8月7日,农历立秋。这一天,当我代表“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课题组前往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听到该办公室领导关于我们的研究成果《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已经评审组鉴定通过的通知时,心里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由于这个课题系国家级研究项目,要求高、时间紧,故整整3年多,课题组全体同志可以说一直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非常了解这一情况。接待课题组的规划办的领导首先对本课题组圆满完成研究任务表示祝贺,并引用郑板桥《题竹》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诗句来评价我们的工作,说从我们身上看到了广大艺术研究工作者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这番鼓励的话语,使我们倍感欣慰。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的领导也十分关心本课题成果的出版,我也向他们介绍了有关情况。在我们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的时候,国内以及香港有多家出版机构都主动表示希望出版该书。本课题组在考虑出版机构时认为,由著名剧作家田汉创办的中国戏剧出版社,是一家以出版戏剧类图书为主的出版社,且曾经出版过京剧大师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以及《曹禺文集》、《中国戏曲通史》等一大批在艺术界影响很大的书籍,本课题成果由该社出版,专业比较对口。因此,我们最后确定将此书交给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编辑推荐

《(套装上下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十五”规划项目研究成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这是一部较系统研究中国古戏台的著作。


不是建筑学领域的专著,从戏曲领域展开研究,内容丰富,测绘图多,性价比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