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桂村科技

秦红增 编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3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作者:

秦红增 编  

页数:

30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人类学传入中国虽然已超过整整一个世纪,但人类学学科建设的真正发展则是近年的事。而学科建设中最具有显示度的是博士点的建立。自198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一直是大陆惟一的博士、硕士和学士授予单位(香港的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台湾的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也招收人类学博士班学生),直到1998年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建立起人类学的博士点才改变这种局面。 进入21世纪后,人类学也迎来了新的世纪,首先是人类学学科点在更多的大学建立起来,如博士点除原有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外,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也有了人类学博士授予权;人类学硕士授予单位已经超过20个,如武汉大学、上海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实际上还有许多人类学方向设在别的学科点下招收博士、硕士,如复旦大学招收“体质人类学”博士和文学人类学硕士、博士,中国音乐学院招收“音乐人类学”,中国刑警学院招收“法医人类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艺术人类学”,华南师范大学招收“体育人类学”等等,不胜枚举。其次是人类学研究机构增多,如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更名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还成立了“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以及一批民族院校等也相继成立了人类学的研究机构。

作者简介

秦红增(1967一)男,汉族,陕西省合阳县人,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研究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选取桂村的理由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书各章简介第二章 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1 中国乡村社区研究 2.2 科技下乡研究 2.3 人类学视野中的技术--文化观 2.4 人类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剖析第三章 科技下乡的界定与历史回溯 3.1 科技下乡界定 3.2 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科技下乡 3.3 20世纪50-70年代的科技下乡 3.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技下乡第四章 桂村概貌 4.1 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 4.2 民族、语言与习俗 5.3 居民点 4.4 小康文明示范村第五章 乡村科技的推广与服务 5.1 科技乡村 5.2 乡村科技的推广机制 5.3 乡村科技的服务机制 5.4 科技乡村的苦恼第六章 乡村土地使用制度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6.1 家庭小规模土地经营对农业产业化的排拒现象分析 6.2 多元产业结构:家庭小规模土地经营排拒农业产业化的解决途径 6.3 多元产业结构下的“公司+农户”第七章 村庄内的市场交换与乡村人际关系的二元格局性第八章 乡村新网络专家:文化农民第九章 乡村文明社我的风尚第十章 乡村教育与乡村人才培养第十一章 结果与讨论第十二章 余论:乡村社会的知识体系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1.2.3加强社区建设研究的一些理念及方法  参与社区建设的根本前提是对特定社区做出实事求是的研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研究中融入一些新的理念及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是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理念。探讨技术进步与文化进化之间的关联性虽是人类学的研究传统,但是由于学科研究的群体对象一般是在技术上比较落后的族群,这就使得:代科技难以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尤其是在"西方化"危机发生后,人们更是拿地方性知识来抗衡现代科技知识。当然,重视方性知识并没有过错,但同时也应跟踪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斥这样才能及时、充分、客观地反映出社区的发展实情,也才能踏实地挖掘地方性知识的价值。  其次是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和工具。实际上,做项目评估只是体现参与发展理念的一种好的形式,学者们在社区建设研究中;全可以把这一理念和工具贯穿进去,以有效保证其论说或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理由有两点:一是研究能够充分反映出当身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对社区建设的看法和意见,并利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培养起他们对社区建设的责任感,这样所选择的建设方案,不只是能获得当地人的充分认同和接受,并乐于实施,而且也体现出以人为本、弱势优先的人文关怀性质。二是研究能够及时反映出社区的变化,保证获得的信息及时有效。  总之,以人为本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取向,它强调的是对人的、进而便是对他人文化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即文化多样化的倡导与实践。这就要求踏踏实实地针对一个个社区及社区发展项目进行分析,为社区建设、人类进步出一份实实在在的力。  11.2.4关于科学技术人类学研究的批评与建议  科学技术人类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原因是随着其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科学技术已构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有了自身的活动规律,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其加以研究的兴趣。不过,早期科学技术人类学大多把注意力放在科学技术的内部和外部社会关系上,以期弄清其发明、发现过程中的社会规律性,也就相对忽略了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参与到社区建设当中,促使科学技术表现出更多的发展正效应。如果有意识地加强科技应用地研究,无疑会有助于这种局面的改善及学科建设。  另外,科学技术人类学关于科技文化现象的研究,不应只是简单地理解为借助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等田野工作方法对实验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描述,而应当引入一些人类学研究的理念及方法,在研究科技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促进科技为社区、为当地人服务。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付出多倍的艰辛与努力。不过,完全可以这样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呼唤科技人类学,科学技术人类学也将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中起到独特的作用,中国的科学技术人类学工作者在这样一个天地里是大有可为的。


编辑推荐

  作者长时间下农村,与广大农民在一起生活,积数年之努力,磨成此书。本书深入地探讨了科技下乡对于农村发展的影响以及农村社会的发展等。最后,作者也对如何谋求乡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人类学的学科责任进行了探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桂村科技 PDF格式下载



第一次网上购物非常愉快,受到了好的服务,我会继续在当当网上寻找我需要的东西,希望大家共同,做得更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