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 编写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作者: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 编写  

页数:

41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是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的。该《丛书》的问世,对于增进各方面对民族自治地方以及各民族的了解,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丛书》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新的变化,为了总结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并将其歹11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本书为《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之一,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情况,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各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作者简介

  刀林荫,女,傣族,1959年5月生,云南省景洪市人,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87年6月入党,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毕业,研究生,现任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州长。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气候特点 第二节 物产资源 一、植物资源 二、动物资源 三、矿产、矿泉资源 四、水能资源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二、民族 第四节 行政区划 一、景洪市 二、勐海县 三、勐腊县 第五节 名胜古迹  一、佛寺、佛塔、佛亭   二、纪念碑、陵园、牌坊  三、遗址、遗迹  四、桥、洞、摩崖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一、元朝以前建置 二、元、明、清建置 三、中华民国建置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置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二、地下党的活动与反蒋爱国武装的建立 三、西双版纳的解放 四、做好事交朋友,疏通民族关系 五、中央民族访问团带来党中央的关怀 六、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敌 第三节 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一、和平协商土改的必要性 二、和平协商土改的经过 三、“和改”的成就和后来否定“和改”的错误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一、“和改”地区的合作化运动 二、直接过渡地区的直接过渡 第五节 改革开放 一、拨乱反正,实现工作中心转移 二、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  ……第四章 农业第五章 工业第六章 交通通信第七章 财政金融第八章 贸易第九章 旅游第十章 对外开放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后记修订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边疆,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东北与江城哈尼族自治县、思茅市翠云区相连;西北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邻;东南、西南与老挝、缅甸接壤,边境线长966.3公里,其中,中老段677.8公里,中缅段288.5公里,约占全省边境线长度的1/4。与泰国毗邻,从景洪市勐龙镇中缅240界碑出境经缅甸到达泰国北部边境,最近距离仅180多公里。  二、地形地貌  西双版纳的山脉属横断山系的南段,怒山、无量山脉的尾梢。地势北高南低,山体多为西北或东南走向,地势地貌总的趋势是由北向南倾斜;渐向两翼扩散,呈帚状分布;纵贯全境的澜沧江,将无量山余脉和怒山余脉分成东西两大区域。  州内最高点是勐海县勐宋乡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全州最低点是澜沧江与南腊河的会合处,海拔477米。全州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下,地形结构是四周高、中间低,山地面积为18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95.1%。山与山之间分布着49个盆地(当地人称为坝子),面积为978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4.9%。其中勐遮盆地最大,面积为23万亩;勐腊县、景洪市境内的盆地,海拔在500米至。700米之间;勐海县境内的盆地,海拔在1100米左右。西双版纳的主要河流是澜沧江。澜沧江经西双版纳流出境外,境外段称为湄公河(傣、泰、老、掸语,“湄”为母亲,“公”为河,意为母亲河),澜沧江?湄公河全长4909公里,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从越南的胡志明市注入太平洋。澜沧江?湄公河在我国境内段长1612公里,云南省境内段长1050公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