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2008-6
民族出版社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 编写
266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民委机构撤销,此项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国家恢复民族工作机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改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国家民委决定继续组织编写以上三种丛书,并增加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两种丛书,定名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列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以下简称《概况》)是根据国家民委关于修编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的统一部署编写的。中共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概况》的修编工作,成立了以自治县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分管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为副主任的《概况》修编委员会,在县民宗局设《概况》修编办公室,具体负责修编工作。修编工作得到云南省民委《概况》修编办公室及丽江市民宗局的具体指导。在征集资料过程中,玉龙县相关部门及丽江市、古城区的多个部门和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书由县人民政府县长和慧军担任主编,沙学勤担任常务副主编,李汝明担任执行主编(执笔统编全书)。和绍琪、牛相奎、暴洪畴、和耀南参加了资料收集和部分初稿的编写工作,其中和绍琪编写了经济部类的初稿。玉龙县民宗局的和洁珍、李增福、和学军、和银仙、杨丽、张信等人参加了《概况》初稿的电脑录入、校对等工作。本书图片由和洁珍、王寿林收集提供。
本书在修编过程中,参阅和采用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纳西族文化大观》、《玉龙山志》(初稿)等书的有关內容。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
三、地貌
四、气候
第二节 物产资源
一、土地
二、水
三、植物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二、民族
第四节 行政区划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土地改革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一、手工业
二、私营工业
三、私营商业
第五节 改革开放
一、农村改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 自治县的建立
第二节 自治机关的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
二、自治县人民政府建设
第三节 法制建设
一、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二、法制宣传教育
三、执法与执法监督
第四节 民族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民族关系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民族关系
第五节 人民生活
第四章 农业
第一节 农业
一、粮食生产
二、多种经营
第二节 林业
……
第五章 工业
第六章 交通通信
第七章 财政金融
第八章 贸易
第九章 旅游
第十章 对外开放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后记
修订后记
第一章 地理环境 一、地理位置 第一节自然环境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东经99°23’ ~100°32’、北纬26°~27°64’之间。东与丽江市古城区接壤,东北隔金沙江与宁蒗县相望,南与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接壤,西与怒江州兰坪县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相连,北隔金沙江与香格里拉县及四川省的木里县毗邻。县城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502千米。全县国土总面积6392.6平方千米。 二、地质 县域处于藏滇地槽与扬子准地台的结合部。玉龙雪山以东为扬子准地台的盐源、丽江台缘凹陷;玉龙雪山及以西为属雅江地槽的中甸褶皱带。在地质分区上,分为丽江区(东)、虎跳涧区(中)两部分。西部金沙江以西的巨甸-石鼓-线分布有地质上被称为石鼓群的古生界地层。 境内地层发育齐全,除白垩系外,从震旦系至第四系的地层均有分布,其中三叠系地层分布最广泛,下古生界地层分布范围较小。 自震旦纪以来,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褶皱、断裂分布广泛,现已查明的断裂有103条,加上众多的向斜和背斜,构成了极其复杂的构造格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