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银幕形象创造

赵丹 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0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

赵丹  

页数:

25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他,常被朋友们叫做“快乐的阿丹”。  作为一位电影表演艺术家,他塑造的许多银幕形象脍炙人口,他主演的影片《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林则徐》、《烈火中永生》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而他传奇的一生更是跌宕起伏:两次入狱,上过特务的黑名单,也出席过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连任三界全国人大代表,他主演的《武则天》更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全国性大规模文化思想批判运动,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他就是本书的作者赵丹先生。  书中记录了赵丹对艺术的追求、思考、探索和困惑,也记录了他饱经风霜的生活和他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电影发展,更记录了他对生活的乐观和对电影的执著。

书籍目录

序:影坛巨星赵丹/1初叩表演艺术之门/14 舞台和银幕/14 两大流派/20 演员的局限与无限/28 踏上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30《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32 生活——人物/34 两种不同的表演风格/36 导演与演员/43 几点感想/47 [附录]赵丹早年参加演出的影片/49我演小广播 ——《乌鸦与麻雀》角色回忆片段/57 时代和社会背景/57 切身的生活感受/59 创作激情来自何处/62 [附录]影片《乌鸦与麻雀》故事梗概/64我怎样演武训——212作者的自白/66 死里逃生遇知己/66 我对武训的直觉/67 摸索和试验/69 下乡体味生活的感想/70 呕心沥血演武训/72 口服心不服/74 永在心头的伤痛和疑问/75 新的探索/76 [附录]《武训传》故事梗概/78大自然点化了我的心灵——谈《李时珍》/81 公式化、概念化的严重教训/81 《李时珍》的创作实际情况/87 《李时珍》的角色准备工作/97 [附录]《李时珍》故事梗概/103魂牵梦萦记《海魂》/105 摄制过程:快乐、融洽、年轻、奋发/106 挚友徐韬/109 人各有貌的群像/110 [附录]《海魂》故事梗概/115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117 怎样接近角色/117 表演风格的探索/124 向民族传统学习/145 [附录]《林则徐》故事梗概/153形似还是神似?——我演聂耳/155 对于聂耳的回忆和理解/155 角色的艺术体验和表现/163 创作集体的促进作用/182 不足之处/184 [附录]《聂耳》故事梗概/188血和泪的体验——从《烈火中永生》说开去/190 在怎样的境况下接受任务/191 追求真情实感、生活化的电影表演/196 实拍/212 电影拍摄时的感情挪借/227 [附录]《烈火中永生》故事梗概/234略谈当前电影表演/236 电影表演不是图解人物的性格/237 电影表演不是图解角色的感情/241 真听、真想、真观察对方/243后记:继承赵丹的艺术遗产 ——继续深入探讨赵丹影剧表演体系/244

章节摘录

书摘刚踏进电影厂,我连一点电影常识也没有,什么近景、中景、特写,一窍不通,只觉得新奇而又惶恐。好在“小伙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倒也没什么杂念,一鼓作气,干了再说。除了水银灯刺眼有点吃不消,并不感到有什么特别的困难。 我像在(话剧)舞台上那样表演,不同的是眼前的观众池换成了摄影机。不料,影片放出来一看,兜头一盆凉水,弄得我哭笑不得。原来我认为(在舞台上)最得意的戏:比如好容易找到一个什么好的手势,竞没拍进去,或者拍出来的恰恰是脸部动作;一个好的姿势,拍出来的恰恰是难看的侧面或背影。最使我难受的是特写镜头中肌肉的颤动或抽搐,脖子像拨浪鼓儿似的一个劲儿在动,简直是不忍卒睹。 我这才意识到电影屏幕和话剧舞台是两码事。 电影跟舞台剧的区别和共通 再看那些老电影演员,竞演得那样自如,那样松弛,银幕上出来还真像那么回事。我们在摄影机面前是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用形体动作来表现,用情感来表演;他们却可以无动于衷、毫不费力地演,眼药水滴出来的泪痕将来画面上看来倒也感人。而我们用“真感情”、“真激动”表现出来的啜泣和痛哭,画面上竟是一片肌肉的痉挛和紧张,难看到滑稽的程度。 我们在舞台上习惯于全身动作,任何一种情绪都是用全心灵和整个身体来动作的,例如舞台演员讲究的是姿态的挺拔,步伐的分量;而电影却偏偏要你分成许多部位来表演。往往为了迁就画面的角度,比如对手女演员比较矮,你就得把屁股垫高,身子坐成S形,一 P15只手用力地撑着,全身肌肉紧张得要命,脸上却必须做出极度松弛温柔潇洒状。明明是大笑,按照生理、心理的正常状态,按照舞台上的表演,总是前仰后合,可是电影里只拍你脸部的特写,动得过分,就可能拍成后脑勺或下巴颏,一看,准知道是个演电影的生手。 那时候我们把电影叫做“折腾人的艺术”,违反生理常态的表演艺术。 拍电影有一种极为矛盾的、使人难堪的现象:布景、道具可以像生活一样真实,甚至琐碎到自然主义的程度,可是拍起戏来,总是破坏你生活的实感。 由于电影分切拍摄的特点,常常跳拍:今天拍问话,明天才拍回答;第一个镜头拍这场戏的哭,第二个镜头却拍那场戏的笑。拍特写没有对手,演员只能自我交流;就是有对手,又要“借视线”,看对方的耳朵或鼻尖;还要“借地位”,“借角度”。再加上摄影场上因循的习惯,似乎专为用来破坏演员进入规定情境似的:嘈杂,忙乱,各种各样的干扰;你刚要入戏,摄影师就过来量距离,对焦点;你刚要开口说话,他又告诉你千万把眼睛抬高点…… 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在提醒演员这是做戏,而不是帮助你入戏。有一个时期,我感到电影表演与其说凭感性,还不如说理性的成分居多。这里既无交流,又不连贯,更无所谓表演的节奏,好像是谈不上什么表演艺术。 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看到当时大电影明星们在舞台上演出。因为慑服于他们在电影中的演技,我的确是怀着钦佩的心情去看演出的。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地大失所望。他们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手足无措,情绪不连贯,连词儿也不接,谈不上什么适应、交流,更谈不上什么情绪转换。一台戏弄得七零八落,各演各的。 我奇怪,他们竟连(舞台剧)表演的ABC都不懂!于是越发觉得根本无所谓真正的电影表演艺术。要说有,也只是导演、摄影师的事,那就不如去干导演罢了。 我不是从理论上,而是随着实际经验的增多,逐渐养成适应演电影的习惯的。旧社会比不得今天,今天一个新参加工作的人,人们会实心实意地教你。电影厂、电影协会还组织讲习班、进修班,请专家来上课,甚至还提供条件,拍摄教学片、实习片……三十年代我们享受不到这点方便,也不奢想有这等美事。有问题,不懂,只好憋在心里,不好问,不敢问,也不好意思问。一问,就叫人家瞧不起,你演电影就不够格。只好自己从一次一次的失败中,从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省悟中硬着头皮向前摸索。 我渐渐喜欢演电影,是因为从银幕上能看到自己表演的结果——我把它看作改掉自己表演上的毛病的一面镜子,看作最公正、最使我信服的老师(这在舞台上是做不到的)。 P16从这儿开始,虽说是为了适应电影的适度需要,倒也逼得我认真思考一些问题。 P17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艺术家在任何时候,要给人以美、以真、以幸福。 ——赵丹 赵丹毕竟是赵丹。他说出了我们一些人心里的话,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可能他讲得晚了些,但他仍然是第一个讲话的人。 ——巴金 赵丹对文艺发展前途的热烈盼望,点燃起每个人心中的火焰。读了赵丹的短文后,联想起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虽然仅限于文艺,但他的心肠和用意是深远的、广阔的。 ——曹禺


编辑推荐

他,常被朋友们叫做“快乐的阿丹”。 作为一位电影表演艺术家,他塑造的许多银幕形象脍炙人口,他主演的影片《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林则徐》、《烈火中永生》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而他传奇的一生更是跌宕起伏:两次入狱,上过特务的黑名单,也出席过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连任三界全国人大代表,他主演的《武则天》更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全国性大规模文化思想批判运动,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他就是本书的作者赵丹先生。 书中记录了赵丹对艺术的追求、思考、探索和困惑,也记录了他饱经风霜的生活和他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电影发展,更记录了他对生活的乐观和对电影的执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银幕形象创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