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心尘

小泷 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6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

小泷  

页数:

23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比最深的恐怖更深……比最多的感动更多……有史以来令读者在惊悚中落泪最多的青春读本。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你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够在一起。世界上最最遥远的距离,是这颗心,与滚滚红尘之间的,距离它不得不孤独的死去。  在令人窒息的惊悚中展示浪漫,在环环相扣的悬疑间传达挚情,青春体验跃然纸上,大学生生活近在眼前,并让最后的感动与恍然扑面而来……  小泷作品的魔力,是在轻松而明快的叙述中,让恐怖自然由心而生。崇尚真实而细腻的刻画将让你忘掉一切对虚构的质疑。被读者评为"最具有阅读快感与心理冲击的文字。"

作者简介

  小泷,巨触座。继承了巨蟹座独有的敏感与细腻,爱发呆,爱推理,爱一切未知神秘事物。在坚硬的外壳下有最柔软的灵魂。爱好文字与音乐。手心是文字写意,手背是音乐抒情。填词作曲,纯粹爱好。孤傲地生存,独立地思考,然后用第三只眼看世界。喜爱素食、旅游、看大片。崇尚自由简单的生活。最爱说的一句话:不要太相信你的眼睛和感觉……爱好写作。在营造想象的空间与铺设意境及悬念的过程中表达自我与对世界的看法,乐此不疲。一个完美主义者、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在自我的迷宫中寻找世界的孩子。

章节摘录

  手起刀落,一道凌厉而优美的弧线从早春冷冽的空气中划过。  这是一个成熟的解剖技师才会有的动作。没有丝毫的迟疑,更没有恐惧。  因为,刀下只是一具尸体而已。死亡曾经造访过它的主人,但在这间五十平米的标本制作间里,死亡早已成为尘封已久的往事。  是惯例。每一具新鲜的尸体,都将进行全身消毒,并用百分之十的甲醛灌注满它的血管与腔体,再存放于不见天日的尸池中用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标本半年以上。经过这些繁琐的防腐程序,蛋白质即使暴露于空气中,也不会分解腐烂。  而医学生们能见到的标本,至少是距离死亡半年以后的事情了。固定半年以上的尸体,才会开始依据用途不同进行制作。或取其骨胳,或取其内脏,或取其截面,或取其剖面。  何况,这具尸体,已经被溶液浸泡了四年之久。  是陈年老尸。但尸体经过防腐与固定,肌肉与面貌轮廓都显示,尸体所属的主人,只是一个少年。  因为这一点,主刀技师破例地俯身下去,端详了一下尸体的五官。  “还挺帅气的哦。”技师旁边有助手压低声音说。  经过长时间的福尔马林浸泡,尸体的颜色早已变为深深的酱褐色。远观和一具塑料模型几乎没有区别。但他的五官和生前一样栩栩如生。尤其,尤其是在这具陈年老尸身上。  或许是上帝预见到他会过早离去,才会怜悯地把一种叫英俊的优点慷慨赏赐于他吧。  “他”或“它”——二十岁上下年纪。挺直的鼻梁。微微翘起的下巴。紧抿的薄薄唇线。眼睛虽是闭合的,但从长长的睫毛看,生前的这双眼睛一定神采奕奕,顾盼生辉。  只是没有头发——在尸体消毒时都已尽数削去。而经过防腐固定的肌肉还是有些弹性的。胸大肌、肱二头肌的轮廓鲜明可见。  “可惜。”主刀技师微微叹了口气。他自从工作以来,已解剖制作过成百上千具尸体。面对尸体,他很少动感情。  不惧怕死亡,也就没有了恐怖。对这样一位工艺娴熟的解剖技师来说,死亡,就意味着结束。而任何一具尸体,和死去的猫狗又有何区别。  何况——它们只是标本而已。  标本!这个词汇足以毁掉所有对于生命的美好回忆与畅想。当然,也可以极大地阻止恐惧地发生。  死亡早已发生。曾经隶属于这具肉体的温热、喜怒、荣光亦或耻辱的记忆,都已不复存在。今天,它即将成为供医学生学习的标本。  医科大学的胆小女生从不说解剖实习课要面对的尸体是死人。她们只说,那是标本。  可又有谁相信——有些事情的发生,总是在死亡后才悄然开始呢?!  郑大志老师手腕上新买的西铁城手表的时针刚好指向八点。  早晨的第一缕晨光抹在了手术刀的刀刃上。室内的光线还是有些混沌。紧闭了一个寒假的标本制作间里,浓烈的福尔马林气味令人窒息。  元霄节刚过,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节日的兴奋与慵懒中。但医科大学的开学日期已悄然临近。今天是教职工上班的第一天。解剖技师开始准备新学期学生要使用的标本。  医科大学里,系统解剖课程上所用的标本,大多数是已经制作好的。心归心,肺归肺,骨骼归骨骼。绝非外人想象的那样,会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挥舞手术刀去乱切乱割。  因为即使按价格出售的话,每一具标本也都是异常昂贵的。  学生所要做的,只是辨认与观看。解剖的工作,都由资历不等、职称不等的解剖技师来完成。  如果读过疱丁解牛的故事,你就可以大致明白解剖是怎么一回事。这完全是一门辛苦的技术活儿。  解剖技师会根据教学需要,取出所用的人体材料,加以分离、剔除、整理、染色、标记,最后才呈现为标本。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好几个月之久。  如果是头颅标本,他们会使用电动开颅锯、锥子加锉子,那架势不亚于机械制造厂的车工与钳工。  如果是神经标本,他们会小心分离,战战兢兢,那种小心谨慎又极象苏州刺绣的女红。  如果是骨骼标本,他们会把肌肉全部分离出去,精雕细刻,那姿态更可媲美于创作中的雕塑家。  其实,所有上述过程,在现场毫无诗意可言。  必竟,那是生命的躯壳,是我们的同类。  所以——做解剖技师,心理素质是第一位的。  今天面对这具陈年老尸的是郑大志。解剖教研室里仅有的两个高级技师之一。他已近知天命之年,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就留校做了解剖技师。  其实,郑老师本可以去生化教研室,但他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化反应,诸如糖的三羧酸循环与脂肪怎么变成卡路里之类的枯燥理论毫无兴趣。碰巧解剖教研室的一位年青教师对福尔马林有皮肤过敏的毛病,他就顺势跳槽做了这行。  郑大志不信神也不怕鬼,却有一个老习惯——每次干活儿前,先要在家里对着菩萨上三柱香。  郑大志私下对人讲,必竟这是在人的身上舞刀弄钳的。保留一份对死者的尊重,也许可以少点晦气。  今天也不例外。三柱香还未燃尽,他就早早上班打开了标本制作间的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心尘 PDF格式下载



  我特别讨厌那种拼凑出来的感动。这种感动通常融汇在那些当下比较流行的网络文章当中,并被多数网友争相转载。
  
   举一个例子,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网络文章。
  
   说的是一个无业女孩儿和一个在职男孩儿在一起生活,有一天这个倒霉的男孩儿出了车祸,变成了植物人。为了就医治疗,这男孩儿的所有积蓄全部花光了。于是女孩儿就想方设法出去赚钱。为了救治自己心爱的男人,她决定去卖身,最终沦为“青楼女子”。终于有一天,奇迹发生了,这个男孩儿竟然苏醒了过来,他看到了守在自己床边的女孩儿。女孩儿异常激动,留下了欣喜的泪水。男孩儿也非常激动,他决定与这个女孩儿好好的度过剩下的时光,女孩儿只是默默的听,幸福的笑,却默不作声。几日后,这个女孩儿留下一张字条后悄悄离开了,从此杳无声息。
  
   我还记得这篇网络文章的名字:亲爱的,换我来养你好不好?
  
   不否认,这文章还是比较煽情的。但是经过我们仔细思考和推敲之后,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所描述的故事真的是漏洞百出。比如,这个男孩儿的父母和家人呢?自己变成了植物人,这可不是小事儿,父母会撒手不管自己的孩子?还轮得到这个女孩儿去卖身赚钱?
  
   所以,这篇所谓的煽情的故事,是被原作者刻意拼出来的一篇文章。目的非常简单明确,就是让读者动容。作者不管自己讲述编撰的故事是不是符合常理和逻辑,他只在乎煽情。文章的男女主角似乎与这个社会脱节,孤立,他们没有家人,没有父母,莫非是TM亚当夏娃?
  
   这就好比是二郎神和阿凡达抱在一起痛哭,他们俩自称是在唐山大地震时失散的兄弟。看到他们痛哭,我们也感觉鼻子酸酸的。但是,这两个人为什么会抱在一起?可能么?有前提?一个是外星人,一个是神话人物,而唐山大地震是在地球上发生的重大灾难。
  
   不好意思,这可不是穿越小说。
  
   很多网友纷纷转载这类文章,足可见人们是多么需求一种可以感动自己的东西。但我们不能饥不择食,去寻求一种不靠谱的东西来麻痹自己的理智,这是盲目之举。
  
  
  
   最近又搬出来小泷的《心尘》来听。
  
   首先还是要感谢“有声小说”这种艺术形式,让我这种懒人也可以完完整整的“读”完一本厚厚的小说。小泷的文笔在此不提了,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这部作品中将医学,佛学,以及灵异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这部近乎完美的作品。
  
   将这本小说的标签定为“恐怖文学”,我觉得还不够恰当,毕竟这部小说的恐怖元素少之又少,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我倒是对故事中的爱情故事比较感兴趣,即便是男主角过于执着,有点儿钻牛角尖儿的嫌疑,但依然不影响我对这部作品的看法。
  
   小泷运用倒叙的方式陈述了一个离奇而感动的故事,而且融汇了两条叙事主线,一张一弛,相互辉映,最终融汇到同一个起点,相当完美和工整。让我们在为故事动容的同时,又暗暗称赞作者的文学水平不可小觑。
  
   虽然是校园文学,但是小泷的《心尘》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校园类青春小说。《心尘》里时隐时现的恐怖灵异元素使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比较低郁,这就几乎没有了那种以往青春类小说所具备的鲜活,富有朝气的青春气息。更没有那种飘逸着长发,弹着一手好吉他的瘦高花美男。但,《心尘》也完全不同于当下已经泛滥的校园类恐怖小说,它没有青面獠牙的怪物,也没有吊在房梁上吐着猩红长舌头的女人,它给人的感觉相当淡雅,恐怖情节描写的恰到好处,不深不浅。如果把当下很火爆的那种校园类恐怖小说比作一锅很腻的红烧肉的话,那么《心尘》就属于是一碗香喷喷的排骨汤,肉不多,但清香四溢,让人回味,营养高级。
  
   开篇之所以引用那些刻意拼凑感动的网络垃圾,就是要和《心尘》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泷的《心尘》情节紧凑,语言干练,逻辑缜密,通篇没有半点儿“刻意拼凑”的情节。谜团随着两条叙事主线的逐渐递进而渐渐揭开,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悠远而感动的故事。这种描写手法在电影艺术中通常被称作是“平行蒙太奇”,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主线共处于同一个主题当中,慢慢整合,逐渐归一。《心尘》所塑造的那种感动是不自觉的,不刻意的。我们在鄙视蒋伯宇死钻牛角尖儿的同时,又感动于他对何季红的执着。这种无私的关心和青涩的爱竟然维持了那么久的时间。最终,蒋伯宇将自己那颗遗留在人世间的鲜活的心脏奉献给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
  
   我甚至怀疑作者小泷的专职并不是作家,即便是他的文笔那么流畅。
  
   因为在作品里,他对一些医学上的专业术语以及医学常识,已经不能用简单的“了解”来概括了。我甚至怀疑小泷是学医出身的写手。
  
   这不得不让我再一次对优秀艺术家产生膜拜之情。
  
   就好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身为画坛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画家,而且还活跃于其他科学领域。他为了使自己的画作达到逼真的效果,专门从事和研究光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生命科学,以进一步升华自己的美术作品。
  
   除了小泷的《心尘》,还有鬼古女的《碎脸》,沈醉天的《女生寝室》,这些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已经完全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之境,在给人带来心悸的同时,也不乏文学的优美和对某些生命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高度引用。这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不是随随便便一个网络写手就可以信手拈来的。
  
   其实我还得感谢北京文艺广播的《午夜拍案惊奇》栏目。
  
   艺术学中,把艺术创作分为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
  
   一度创作就是指画家作画,雕塑家篆刻,他们一次性完成某一件艺术作品,然后这件艺术作品流传下来供我们欣赏和观摩。二度创作,艺术学中单指影视艺术,尤其指演员。影视艺术中的一度创作指剧本写作,二度创作就是演员的表演。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新型的艺术样式在不断产生,有声小说就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艺术形式。有声小说中的一度创作就是作家的作品,二度创作当然指演播艺术家的精湛演绎和制作栏目组的整合和编排。
  
   非常感谢《午夜拍案惊奇》栏目组的制作和规划。它并没有完完全全的,一股脑的将整个作品抛给听众,而是做了深刻的分析之后才有节制的奉献给听众。
  
   《心尘》的结尾其实是这样的。
  
   夏天老师为蒋伯宇举行了一个小小的送行仪式,之后的医科大学又逐渐恢复了平静,严浩也回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中。而且小泷还在夏天老师的男朋友雷鸣身上用了少许墨水,并专门设计了一个情节,向读者告知:蒋伯宇真的离开了。
  
   但是《午夜拍案惊奇》栏目所设计的结尾是这样的。
  
   郑大志老师剖开了那颗鲜红的心脏,顿时,汩汩流出的鲜血浸染了他的白大褂。这时候,冉冉升起的朝阳将一缕缕金光撒了进来,照亮了那具尸体清秀的脸庞。
  
   栏目组将后来的那些后续内容全部删减,我觉得真是恰到好处。以这种方式结尾,不仅使整部文学作品的文学色彩更加提升了一个层次,使最后这个唯美的画面充满寓意,而且还避免了叙事拖沓的嫌疑。所以,北京文艺广播的《午夜拍案惊奇》栏目并不是很机械,很木讷的向听众传达一部小说,它并不只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午拍》这个二度创作做的相当到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愧是名副其实是名牌栏目。
  
   或许每一个作家的开山之作都很赞,无论从文笔还是故事情节,都是相当优秀的。小泷之后的作品《再爱你一眼》虽然文笔也很精湛,故事情节也很清晰明确,但明显不如这部《心尘》来的汹涌。
  
   总之一句话,我喜欢《心尘》。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