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9:61分

碧珊 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2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

碧珊  

页数:

32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9:61分-中国新生代80后影像作者纪实录》主要以笔者的视角和采访经历构成一部按时间顺序展开的书。全书以访谈和人物传记的形式为主,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当今国内八零年后出生的,目前正在从事或准备投身于电影艺术创作上来的二十几位青年的作品,现状,思想,和绝对真实地创作历程。笔者从2004年秋开始,跟剧组采访,去外地调查,历时近一年的时间,采访了近百位电影艺术青年。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包括东北,北京,云南,西安,成都,广州,上海等数个大中城市。部分为国内著名影视学院的学生,部分是已经工作在了影视艺术创作第一线的工作者。全书较为详尽的记述了这些人的现状,真实想法,成长经历,创作历程等等。对于那些希望今后从事影视创作行业的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有着非常实用和有意义的借鉴价值;同时也满足了希望了解这群特殊的八零年代之后出生的从事影视创作的年轻人的广大读者的欲望。

作者简介

碧珊,八十年代出生于北京,天蝎座,喜爱幻想和新奇的事物,喜爱读书,拥有的第一本书是童话画册《金鸟》,初中开始喜欢电影,2001年尝试创作自己的第一个剧本,并同时写作同题材小说,2004年首次参与一个剧本的写作和制片工作。

书籍目录

序言 我们的宿命前言第一篇:初入篇1 娄毅篇——制片人有理,人渣者无畏2 焦洋篇——七七四十九,星星无理头第二篇:剧组篇3 孙建江篇——说了你不信,我是大师!4 蒋锦文篇——摄影机后,白桦林前5 张德托夫篇——我完美,因为我不是动物第三篇:春节篇6 魏娜篇——宁做武则天,不做林黛玉!7 樊迅刚篇——中了五百万,我就拍电影!8 任凭篇——谁陷害了盖里奇门徒?第四篇:上海篇9 王人超篇——就做岩井俊二又何妨?10 徐立篇——上学路上的追梦人11 黄凯篇——Hey,不要怀疑,不要怀疑12 程亮篇——霞飞路边的末代皇孙13 李晓亮篇——厄尔尼诺的房东14 邱波篇——我不给自己留后路,不留15 张侃文篇——影像是茶,生活是水16 林航篇——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第五篇:回京篇17 张翔峰篇——将商业进行到底!18 韩延篇——戛纳,柏林,威尼斯,一个都不能少19 张三石篇——三颗石子和一条鲸鱼的传说20 周渔篇——那里一片的净土21 徐伊亮篇——山无棱,天地合,乃甘与君绝第六篇:最终篇22 丁小洋篇——小狗倒过来就上帝23 丁正篇——“电影,电影就是半条命!”24 陈洪伟篇——成为烦糕·马尔科维奇后记·淡出跋 “断面”与“前传”

章节摘录

书摘这个问题可以用来概括我到目前25岁为止所有的生活经历。 我这就来谈谈“理想”。小学时代,自己的理想是成为飞行员,因为喜爱航模,热爱《2001太空漫游》和《星球大战》(当然是第四五六集)。这可能是所有同龄男孩的共同理想。到了初中,我的目标转为天文,达到痴迷的程度,看完市图书馆所有与天文有关的书。有了自己的天文望远镜后,每个周末通宵达旦地观察夜空。当时觉得全国最好的大学和专业是南京大学天文系。 高中时代很恐怖,我的理科成绩一蹶不振,南大天文系渐渐远离我可触碰的范围。记得是从那时开始,国内影院引进进口大片(其实是好莱坞电影唱主角),也是那时候开始有一些针对世界电影文化的专门杂志出现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第一集)》对我来说是个节日。当时我们那里有些租借录像带的小店有借这电影,即便是黑白版的(由于翻版拷贝拷过头了,彩色片都变成黑白的了,现在很难想象这样的事),我也看得如痴如醉。影片最后霸王龙咆哮的镜头让我决定了一件事情。那是在高中一年级的下半学期,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兴冲冲地对我妈说:“我要拍电影。” 其实,当时我是这么琢磨的:如果我拍电影的话,那就可以拍科幻片、拍天文题材的故事、像卢卡斯或斯皮尔伯格一样,那我就可以延续我过去的各种理想,一举多得。但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这世上还有电影学院这一说。 受我爸的影响,从小我就接触摄影,到处拍照,然后回到家自己冲洗黑白照片。也是因为这一点,影像让我觉得是可以亲近的。到了高三面临高考,那时我才了解到在我们中国有北电、有中戏、有北广、有上戏,大家可以从这些地方学到关于戏剧和电影的事情。我偷偷报名参加了上戏的导演专业考前培训班。之所以“偷偷”,因为爸反对我去学电影,他说我木头木脑完全不是搞文艺的料。我就来了个先斩后奏。我发现艺术类考生准备高考是很浪漫的,不用留在教室里整日做模拟卷,而是出门去到各个城市的考点参加考试,像旅行一般。我到上海参加上戏的考试,到南京参加北广的考试,到北京参加中戏的考试,没有参加北电的考试是因为时间上错过了。这是我第一次完全一个人出远门。我还很清晰地记得我妈站在家门口送我时她的眼神,似乎要穿透空气一直望到南京、北京一般。生平第一次来到北京待了七天,住在离东棉花胡同的中戏不远的一家小旅馆里,每天20块钱好像。同住一起的全是来自各地的考生,大家关系融洽,互相鼓励,结伴游玩,我很怀念这一星期。 中戏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我在一试就被刷下来了,竞争激烈。上戏,我进到二试,然后也被踢出。北广还可以,打通关,然后监考老师对我说:“好好准备文化考试吧。”也就是说我艺术类考试通过了。记得是在那一时刻才明白为什么有“高兴得跳起来”这个形容了。 但是,高考被我考砸了。 1999年9月,我入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不过,也恰恰是进了这学校,让我反而更接近我心中的电影。学校有个话剧社,大一刚开学我就报名参加了。之后的日子过得很随心所欲,白天上课,晚上就去学校的食堂兼礼堂排戏,我们自己写自己导自己演的短剧。可能大家觉得我很积极做事,后来大二时我居然当上了社长! 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我必定去买套票,连轴转地奔赴各个影院看片。这也是我大学时代津津乐道的事。之后便听说电影除了长片还有短片,但是始终不明白短片那么短才十来分钟甚至更短,怎么个拍法啊? 2000年的夏天,我问朋友借了个VHS—C的家用小摄像机来玩,在不断把玩之后,想起来不如用这玩意儿拍个小东西。那年DV还不知道在哪里呢,至少我是不知道。 《他》,我的第一次短片经验,现在看来完全幼稚、不知所云,不过玩得很愉快。剪辑过程很有意思,我用我家的录像机,再问同学借一台录像机,两台机器连接起来,一个做放机另一个做录机,由此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放和录来完成剪辑。没有电脑就是这么折磨人。之后用同样的机器,又拍了个纪录片和另一个短片。因为没有学过电影理论,拍摄完全是随心所欲的,无章法可言,但我又有自己的标准。2001年开始接触DV了,买了一个3CCD的小机器。 DV给我的感觉就是画面质量明显提高、剪辑方式快捷便利。拍DV片你确实可以省去很多在灯光上所花的精力和时间,体现自然主义的影像效果,这也不赖。我的计划是每年至少出一个新剧情片,这计划实行了两年,完成两个剧情DV片。这就到了2002年的夏天。 通过拍摄DV,我认识了很多同道的人,受到很多人的帮助和照顾。 为什么会想到出国,现在想来是个瞬间的念头,希望出去看看,希望接受正规的电影教育(当时我对北电不知为啥已失去兴趣),还有,要停止目前所学的专业:国际贸易。当你产生了一个念头之后,就顺水推舟地办下去,学法语、办签证,都不算费事的。就这样,2002年10月,我来到法国。P306-307


编辑推荐

1位北京女孩,历经12个月,采访近100位电影艺术青年,收录24位优秀的影像创作者,1次与未来电影生力军共同走过的心路历程,全书以访谈和人物传记的形式为主。以“我”的视角和采访历程来纪录和每一位被访者的沟通,访谈纪实,和感受。共分为六个大的部分:初入篇,跟组篇,春节篇,上海篇,回京篇,最终篇。中间插入“我”的部分日记,即采访过程中,见过一些人之后的心灵独白,增加可读性,和亲切感,真实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9:61分 PDF格式下载



很好的一本书,有点像盗版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