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爱
2008-10
夏瑜、 程季华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10出版)
夏瑜
171
无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走过了艰苦卓绝而又辉煌灿烂的路程,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他们与历史相伴,无论是在清末民初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还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年代里,他们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克服各种困难,拍摄了众多的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毫无疑问,追寻他们的艺术足迹,描绘他们的多彩人生,展现他们的宽阔胸怀,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电影的研究工作,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庆祝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的喜庆日子里,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编纂了《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并授权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的首批图书。《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首批图书,选择约20余位电影家为对象,包括从事编剧、导演、表演、摄影、事业管理等工作的电影家。通过对于他们流金岁月的回顾、生活历程的展示,描述他们的人生阅历,记录他们为中国电影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可以对一些重要的电影历史进行过滤和补正,增加电影研究史料的积累,达到以史鉴今之功效。首批图书以每人一部著作的形式,总计出版约20余本。作者将在对传主深入采访以及搜集补充相关的历史材料的基础上,以纪实文学的笔法,对传主的演艺生涯、政治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进行往事的梳理和不脱离事实范围的文学描写。因此,全书既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既有个人传记的纵向特点,又不完全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注意展示所述重要作品、重大事件横切面的宽阔历史背景;既严格尊重历史事实,又大胆进行具有一定想象力的文字发挥。首批图书中的各本著作,本着形式多样的原则,根据传主的情况和意愿,在口述实录、自传和普通传记等多种传记形式中,确定不同的体例。在酝酿首批图书的传主人选时,优先考虑从未出过传记者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突出反映电影艺术创作中主要部门的著名电影家的成就,更是整套丛书的出发点、着眼点。由于传主各自的情况不同,相对应著作的文字与图片数量也将有所不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是一项长期选题,也是一项民族电影学术工程,今后在适当的时机,还将陆续出版丛书的其他电影家传记图书。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走过了艰苦卓绝而又辉煌灿烂的路程,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他们与历史相伴,无论是在清末民初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还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年代里,他们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克服各种困难,拍摄了众多的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毫无疑问,追寻他们的艺术足迹,描绘他们的多彩人生,展现他们的宽阔胸怀,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电影的研究工作,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出版前言认识一位老人(序)一、鞭声震耳二、山城雷电三、剧影轨范四、遥远的爱五、幸福狂想六、同行丽人七、花开巨掌八、天马行空九、风云莫测十、慧吟鲤庭附录一:演技试论附录二:陈鲤庭简历后记
插图:
接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要我为,陈鲤庭先生撰写评传的重任,实在有点受宠若惊、兴奋莫名。陈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剧影两栖艺术家,在中国话剧史和电影史上均有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理应大书一笔。然而,他年事已高,可称百岁,耳背视弱,所幸身体康健、思路清晰、记忆惊人,却极不愿意生活节奏被打乱,费大量时间接受“没意思”的访谈。因此,开始实施采访,并收集素材,试图为写作做一切准备之后,觉得原先过于幼稚自信,陈老先生经历过战乱和动荡,辉煌和磨难在他的一生中并驾齐驱,他的艺术创作和思想观念如海洋般浩瀚深邃,却又因与之一路走来的许多同仁大多已作古而使得一些事件和细节无迹可循。我仿佛误打误撞地进了一个神奇的洞穴,意欲揭开其中的奥秘,却发现永远走不到尽头,回身也已望不见入口;于是,受宠若惊变成了战战兢兢,兴奋莫名变成了进退两难,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打退堂鼓是一种罪过,是对陈老的大不敬;粗制滥造、蒙混过关也是一种罪过,更是对陈老的大不敬。就在这尴尬的时候,许多热心人伸出了援手——(排名不分先后)黄宗英、张瑞芳、秦怡、沙莉、白穆、蒋天流、钱千里、吕恩、朱琳、高正、金玲(陈白尘夫人)、陈虹(陈白尘女儿)、方菁(贺孟斧夫人)、贺多芬(贺孟斧女儿)、王世祯、蓝为洁、唐兆荣、梁廷铎、汤丽绚、陈蝉……包括陈老先生远在美国的女儿陈毛妮,他们或提供采访线索,或提供有关陈老先生的点点滴滴,或提供保存多年的珍贵资料,加上李天济前辈的《陈鲤庭评传》等文字可作参考,这才使我得以完成这个艰巨而有价值的任务,在此谨向这些无私助我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谢意!本书若有谬误和不当之处,则与以上老师们无关,责任在我,并向陈老先生及相关人士鞠躬、致歉!
《遥远的爱:陈鲤庭传》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无
有一定的文史价值,特别是对研究浦东教育史有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