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影视文化

丁亚平,吕效平 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

丁亚平,吕效平 主编  

页数:

21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影视作为当代最有活力的传播媒介,除了有其自身的技术、艺术的规范基础外,又和文化、思想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影视文化是电影电视创作、生产、制作与评论者互动参与的资源,这些在决定我们对影片、文本的理解的同时,还回应了时代的话语要求和总体性趋向。我们正处于向视像时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之中,《影视文化》应运而生。《影视文化》就只为社会、学界提供发表影视学术成果的公共平台,努力把自己与一种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高端论坛 中国电影发展之路 以影像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建国60年专题 如影随形:建国60年中国电影的文化历程 重建国家理论:60年来中国电影理论批评 好莱坞与新中国电影60年 主流价值与创新表述——建国60年献礼片及当下优秀国产影片笔谈电影之思 哭笑不得的现代性——阅读卓别林《摩登时代》导演艺术专题 当今中国大导演制胜术:通三学——关于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和陆川 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到每况愈下——李安的电影境界和电影道路 汉娜·施密茨那只伸过去的手 电影导演的产业化生存电影文化批评 空间、流动性、现代性:华语电影中的妓女形象 《赤壁》:一个时代的文化标本 一个现代书写者的“巫言”:朱天文访谈电视现场 新语境下关于中国电视发展的几点思考 宏阔历史变迁的艺术表达——《走西口》、《闯关东》等移民题材电视剧艺术价值研究电影史 沦陷的光影之《灿烂之满洲帝国》——“满铁”时事/文化映画中的“王道乐土”论述 追寻电影先驱伍锦霞——跨界创作的先行者 《青青电影》与早期中国电影的历史现场 海外广角镜 布拉斯基和早期中国电影的多重显像 20世纪早期中国电影院礼仪改革 奇观王国的建构——论胡金铨、李安与张艺谋的武侠电影 现代性时代:杨德昌的电影茶座 我的私人中国电影史 守护“冗长” 2009中国电视的机会与动向动态 西部电影创业高峰论坛综述 建国60周年献礼片及当下优秀国产影片学术研讨会侧记

章节摘录

插图: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实现了上述两个“一”和两个“三”,也就意味着电影又开始回归到一种不可或缺的日常的文化活动,电影与观众才真正地普遍地建立起了一种正常的关系。电影在文化软实力中的代表性也才更加有其相应的位置,更加有说服力。我们常说电影是文化的第一大名片,尤其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但是现在我们递出去的这张名片,仅从产业的角度而言还很弱小。这个忧虑不仅仅是中国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包括艺术电影大国——法国,如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中国电影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必须首先要拥有中国的电影观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无比重要。第二个命题,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给电影创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也可以说是电影创作上的使命和任务。这就涉及另一个指标,即两个“二”的指标。具体说,第一个“二”是指在中国电影稳固在400部的规模上,要想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审美个体的审美需求,必须要在年度电影生产当中,保证20%的电影能够顺畅进入主流院线。如果将这20%换算成具体的影片数就是80部,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保证80部有质量的电影能够顺利进入主流电影院线。需要强调的是,所谓“顺畅进入”,就是市场主动欢迎,观众踊跃购票,能够有一定的放映规模,一定的放映时间。与此同时我们要在第一个20%的基础上努力产生第二个20%,就是在20%进入院线放映的影片当中,争取有20%,也即15部左右的电影能够形成群体记忆,从而进人心灵记忆,并进而形成历史记忆。这就是我们要求和期待的优秀作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电影局提出了一个“中等突破”的概念。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因为那些100万以上、200万以下的小成本影片,想在市场上占有空间确实是有难度的。而中等成本影片,亦即那些投资在800万一3000万之间的电影,相对来说有更多拘拓展空间。考虑到这一点,我认为,中国电影必须荬现“中等突破”,因为由于这些中等成本影片既不具备使用高科技手段的能力,又不具备电影工业化试验的能力,因此它反倒会把精力更多放在包括电影的故事形态、电影的美学表达或者电影的思想发现等这类元素在内的电影叙事层面,甚至也可能把注意力放在对电影的“好看”和“有趣”的追求上。最终让中国的电影产品从整体上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结构,塔尖还是大片,但它是少数的,底座是中小成本共同构成的。其中小成本是沙子,中等成本才是水泥。中等成本的电影一定要占据中国电影格局当中的大面积,这才是正常的电影格局。当然,也应该承认,这两个指标是非常之高的,实现起来可谓任重道远。但是,之所以要“知难而上”,归根结底,无非还是要确立一个科学化的衡量指标。这个指标就是考察有多少电影能够进入电影院,有多少影片能够在观众中产生影响。这就是我们提出20%的关系的理由。它看起来是借用了一种理科思维,但实际上对我们规范电影创作是有意义的事情。总而言之,中国电影的创作在这两个20%上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这有待于我们深化对电影的理解,有待于我们付出艰苦的电影创新和实践。


编辑推荐

《影视文化1(2009)》:张宏森 中国电影发展之路,杨伟光 以影像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尹鸡 如影随形建国60年中国电影的文化历程,赵刚 哭笑不得的现代性:阅读卓别林摩登时代,王一川 当今中国大导演制胜术一通三学,鲁晓鹏 空间/动性/现代性华语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罗卡 追寻电影先驱伍锦霞:跨界创作的先行者,萧知纬 20世纪早期中国电影院礼仪改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影视文化 PDF格式下载



丁亚平是一位真正淡泊名利的学者,更是一位智慧超常、是国家非常难得的一位电影理论研究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