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体验论
2003-8
北京人教教材中心(原人民教育)
刘惊铎
342
无
凝结着我们这个学术群体集体智慧和生命感动的《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终于面世了。我为之感到由衷的欣慰。这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多年来重视道德教育理论建设、钟情于道德教育研究的情结使然。 这是一套关于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的丛书,是“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丛书主要以建构和阐发新的道德教育理念为基本内容。那么,什么是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呢?我以为,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学术领域中那些根基性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基础问题的研究。虽然它的一些主题相对稳定,但却可以常思常新,具有恒久的讨论价值。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它也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但道德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难度更大,因为它要透析人性本身,又与时代的变化息息相关。人性研究本身既是一个永恒的,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是一种动态的复杂性存在。道德教育的核心主题就是讨论人性向善,是引导社会向善,引导个体人凝聚成一个有秩序、有效率、有整体精神风貌的社会集群。人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引导个体人提升其精神境界,体认向善的方向和方式,展现人性的美好品质。而个体的人性、生命性,与社会的整体风貌之间存在着一种人文关系。对这种人文关系的研究,既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性、深层次问题,也是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所要研究的基本命题。可以说,道德教育研究的人文主题,恰恰是入作为宇宙生灵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道德体验论》从生存实践的视界,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全景式考察,揭示出体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具有道德教育价值;提出了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的道德教育哲学命题;厘清并界定了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主要存在亲验和想验两种方式。作者比较了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体验范式,澄清了道德是在生存实践中发生的一种境界性存在,人类及其个体的生存质量取决于其生态智慧,提出了道德有限的概念,领悟到生态体验是一种臻于圆熟的道德境界。全书对道德体验的发生、道德评价转型、道德体验教育的特征及类型等基本理论问题,均作了独到的探完。《道德体验论》的立论和探索旨趣,在于倡导和展示一种回归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洋溢着人文关怀情怀,有温馨感、有魅力的道德教育境界。
刘惊铎,1961年生,陕西眉县人。1985年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年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2年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太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教授。全国德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会及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原理和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与教学。撰著出版《中华美德教育论》、《德育学教程》、《教子术》等十余部著作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及教育部“九五”、“十五”重点课题多项,曾获国家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前言第一章 生存实践的视界:道德体验论第一节 生存实践视界下体验的凸显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体验的离析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体验的澄明第四节 生存实践视界下的道德体验第二章 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第一节 21世纪:一个凸显体验的时代第二节 .,体验的理论内涵第三节 ‘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第三章 道德境界第一节 道德境界及其生成第二节 道德境界的划分第四章 道德体验的发生第一节 道德体验场第二节 道德体验的诱发和唤醒第三节 道德体验的原始发生第五章 道德体验的表达与评价第一节 道德体验的表达第二节 道德体验的评价第三节 道德体验评价的实践探索第四节 道德体验评价的有效性第六章 道德体验教育第一节 道德体验教育的含义第二节 道德体验教育的特征第三节 道德体验教育的类型第四节 道德体验教育的案例分析主要参考文献博士论文评语重印后记
探讨中国文化中的体验问题,必然要带出“境界”问题。儒家、道家都很重视“慎独”,很重视“体验”。现在,无论从中国文化的角度,从道家文化的角度,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或从“三而一”的角度看,都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体验,中国儒家的体验,中国道家的体验,最高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体验。但是这里必须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多种多样的。赵吉惠教授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大致可以类分为四种基本范式:战国以前,已经有三种“天人合一”的学说和观念了:一个是殷周神秘型的“天人合一”,第二个是道家自然型的“天人合一”,第三个是儒家的回到道德之人的自我同一的“天人合一”。西汉以后的“天人合一”还有丰富和发展,但是都没有超出这三种类型。比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的,是一种“谶纬”学说。第四种类型的“天人合一”学说,那就是宋明理学家的“天人合一”学说和观念。 孔子的。‘‘天人合一”观念本身有其深刻蕴意。孔子既然把道德本体化,那么,他的“天人合一”观念,就是人和道德的“自我同一”,他的“天”就是道德,是人的内心外化出去的“天”,因此是人和道德的自我同一。可见,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不同于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但它也是对人类生存实践的一种很有深度的感悟。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提醒我们,人和外部的世界一包括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之间要处理好关系。他把整个世界完全看成是一个道德的世界,道德化的世界,也是一种美好的世界。所以,人和这个世界应该是同一的,这个同一是道德的同一。因此,孔子的学说最后归结到:人与人之间都应当是和谐的、和平的、友爱的,未来的世界前景是“大同”的。这都是非常美好的道德体验。所以,今天要是用“科学的观念”来研究儒家的道德学说,则会发现,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过于理想化的,是一种道德的“乌托邦”。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