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质量研究方法的探索
2008-4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孔凡哲
275
270000
这部专著是孔凡哲长期开展教科书研究的积淀和升华,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长期深入中小学课堂,了解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调查和实验,所采用的方法不仅包含流行的质化研究,更强调定量研究。正是因为这些来自第一手的材料,使得这部专著中首创的“课程难度模型”和“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水平模型”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也为这部专著较为系统地构建“教科书研究方法”打下了基础。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作为基础性工作,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也正因为是基础性工作,就更加要求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这里的科学性,就是指我们的研究必须有根基,这个根基在本质上不是理论的,而是调查研究,是科学实验。其次,我们的研究结果必须是合理的,也就是说,通过调查和实验得到的结论必须要上升到一般,而这个过程是理性的、是经得起推敲的。这里的实用性,就是指我们研究的问题应当是现实的,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急需得到答案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结果才可能得到应用。 这部专著是作者长期开展教科书研究的积淀和升华。该书的切入点独特,且富有成效地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教科书研究方法。该书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数学教育研究领域做出了一些尝试,而这些尝试正是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急需的。
孔凡哲,1965年生于山东省济宁市,教育学博士。现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连续多年参加全国高考命题。著有《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初中数学
前言第一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研究的必要性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课程质量可以有效促进课程评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开展教科书质量研究方法的探讨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 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问题的阐述 (一)影响教科书质量的因素 (二)教科书质量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教科书质量分析的新的实用工具和有效方法 (四)改进当前中小学教科书质量的可行方法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方法 (一)建模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层次分析法 (四)质性方法 (五)对比实验法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课程质量及其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质量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 (二)课程质量研究的现状分析 (三)课程评价研究趋势分析 二、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教科书质量研究的现状 (二)教科书评价研究进展分析 三、教科书的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 (一)教科书研究的惯用方法 (二)教科书研究范式的发展 四、课程评价研究、教科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评价研究、教科书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章 教科书概论 一、教科书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教科书的内涵 (二)质量、教育质量的界定 (三)课程质量、教科书质量的界定 二、教科书质量相关因素的宏观分析 (一)教科书的文本 (二)教师的水平 (三)学生 (四)外在条件、环境、资源 (五)政策保障 三、影响教科书内在质量的因素分析 四、影响教科书外在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 (二)教科书的质量保障机制 (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四)评价价值取向的导向第四章 教科书内在质量的静态分析:教科书文本的多维度研究 一、关于教科书评价标准的讨论:质量学视角 (一)我国当前中小学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的趋势分析 (二)我国基础教育教科书评价发展的若干趋势 (三)从质量学的视角审视作为一种特殊“产品”的教科书 二、关于教科书内容的研究:内容难度及其与课程标准吻合程度的分析 (一)课程难度模型及其有关结论 (二)教科书不同版本内容难度的对比及其与课程标准吻合程度的分析 三、关于教科书组织结构的研究:螺旋式上升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一)螺旋式上升问题分析 (二)螺旋式上升在国内外教科书结构中的体现 (三)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螺旋式上升问题初探 (四)正确理解螺旋式上升的真正含义 (五)理想的螺旋式上升课程结构、教科书结构的理论分析一 (六)螺旋式上升理论的发展对策:坚持“一个模式、两种类型、三个原则” (七)螺旋式上升课程设计与教科书编排的典型案例分析 四、教科书内在质量分析的基本内容 (一)对教科书文本的设计风格的分析——以义务教育几何内容的教科书设计为例 (二)教科书文本的特色与“亮点”分析 (三)教科书文本质量分析的基本维度第五章 教科书外在质量的动态分析:影响教科书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 一、教科书呈现方式对课堂教学影响的对比研究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过程分析 (三)实验结论 二、师生对教科书质量认同的研究 (一)学生对教科书的期待、认同调查分析 (二)教师对教科书的认同调查研究 三、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模型的构建、水平测定及其跟踪研究 (一)研究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分析及教科书使用水平模型的构建 (三)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的测定及其跟踪研究 四、改进教科书外在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当前中小学教科书质量问题的主要症结 (二)改进教科书实施效果的有效措施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及其讨论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有关教科书质量分析方法的结论 (二)有关教科书质量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启示:保障教科书质量的两条对策 (一)对策之一:加速教科书研制开发机制的良性化 (二)对策之二:提高教师的教科书评判意识与教科书使用水平 三、关于研究结论的讨论 (一)对研究结论的评述 (二)进一步研究的意义和建议附 附录1 教科书不同呈现方式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对比实验的原始数据 附录2 关于教科书质量调查的学生问卷 附录3 小学教师对小学数学教科书期待的调查(原始问卷) 附录4 教师使用教科书水平测试被试教师的背景材料 附录5 课堂教学素材解读的常见误区及其对策的实证分析后记
第一章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二、研究的必要性与研究价值 (二)开展教科书质量研究方法的探讨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探讨教科书质量的研究方法可以丰富和完善教科书评价理论和方法,既可以拓宽教科书研究的方式方法,而且可以使教科书的审定、选用和评价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尤其是为教师有效利用教科书提供方法支持。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足够的研究,对教科书的评审更多地依赖教科书审查委员的丰富经验及个人判断,往往缺乏可供依据的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实际可操作的通用方法。对教科书的选用和日常评价也是如此,基本停留在经验层面。特别是当前教科书评价的标准差异甚大,可行性和可信度值得怀疑。正如我们在分析比较国内现有的教科书评价标准之后指出的,“中小学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究竟分为几级,每一级指标又分为几项,显然,还很难有一个统一、客观的量化方法”。 与此同时,当前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相应理论的支撑。特别是,缺乏必要的教科书质量分析、评价的系统理论与方法,这与课程评价理论、课程质量理论的薄弱直接相关。正如张三花在文章中指出的,“(当前)与教科书宏观层面研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关于教科书微观层面的探讨比较缺乏……教科书的微观层面分析尚存在大量的理论空白,尤其是定量化数据的建立与确证这一项艰巨的工作是需要攻破的难点。近期的文章仿佛都缺乏对现行教科书具体的、客观的实证研究……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是研究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从教科书评价真正走向教科书质量分析,可以将教科书质量分析引向更深入的研究。正如吴瑞祥在其学位论文中指出的,“从教科书评价走向教科书分析是发展的必然。”只不过,他所涉及的“分析”仅仅是质性分析,停留在宏观层面而已。 ……
这本书思路很好呢,看了之后很有帮助,刚好适合在做论文时进行参考~(*^__^*)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