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2011-4
人民教育出版社
黄甫全
510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致力于反映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全貌和教材开发的趋势,加强“课程与教学整合”和“学习为本取向”。《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力图融会课程(论)与教学(论),更多反映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突出“基本理论一课程开发一班课技能”的内容结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强,既便于教师的教授,又利于学生的学习。《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是为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类专业和教师教育课程编写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类教师培训的教材,还可以供广大校长、教师、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研究工作者以及教育类的研究生自学参考使用。
黄甫全,1957年生于四川省洪雅县青衣江畔。1978~1982年就读于云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86~1987年在云南师范人学教育系进修学校教育专业本科主干课程;1990~1991年在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进修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课程;1991~1994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原理专业,师从王逢贤教授,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及课程与教学论。出版专著《阶梯型课程引论》等,主编大学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等,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关于中小学课程难度的理论研究”“中小学学习化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新中国课程论发展的理论研究”等十余项。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第一编 课程与教学概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框架一、核心术语二、基本概念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时代特征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二、大课程论三、学科特性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价值一、认识价值二、知识价值三、革新价值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论一、研究主体二、研究对象三、研究方法思考题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基础第一节 历史基础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二、中国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三、历史基础的研究与发展第二节 哲学基础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二、中国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三、哲学基础的研究与发展第三节 文化及社会基础一、文化及社会基础的意义二、文化及社会影响的特征三、文化及社会基础的基本内涵四、文化及社会基础的研究第四节 科学基础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二、中国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及其发展第五节 心理学基础一、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二、中国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及其发展思考题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概念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一、课程与教学影响因素的种类二、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节 课程层次一、决策层次二、运行层次第三节 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词源二、课程的指称与组成三、课程的定义第四节 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词源二、已有教学定义三、教学概念新探第五节 学习的概念一、学习的词源二、学习的指称与含义三、学习的定义四、学习的理论与类型思考题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理论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期二、建立期三、繁荣期四、课程与教学的经典学说第二节 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一、传统流派二、现代流派三、新兴流派第三节 中国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一、启发式教学二、主体性教学三、情境课程与教学四、概念重建主义课程与教学思考题第二编 课程与教学系统第五章 教育内容第一节 教育内容概述一、教育内容的概念二、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三、教育内容的构成第二节 一般教育内容一、教育知识的概念二、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三、几种新知识观第三节 具体教育内容一、体育内容二、智育内容三、德育内容四、课目教育内容思考题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第一节 学生与教师概述一、学生与教师概念二、师生关系三、学生与教师的权利与责任四、师生赋权和参与五、师生的课程经验第二节 学生成长一、学生特征二、学习理论三、学习结果第三节 教师发展一、教师发展的概念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思考题第七章 环境开发第一节 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二、环境的类型第二节 课程协作参与一、协作参与机制二、四大主题第三节 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二、教师文化取向三、校园文化四、隐性课程第四节 教育媒体一、教育媒体概述二、网络多媒体的开发与应用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五节 学习环境一、学习环境的概念二、班课学习环境的空间利用三、其他物理与心理因素思考题第三编 课程与教学过程第八章 课程研制过程第一节 课程研制概述一、课程研制的概念二、课程研制的阶段三、课程研制的参与者四、课程研制的特性五、课程改革第二节 课程结构一、课程结构概述二、课程类型三、课程结构原理第三节 课程研制过程原理一、课程研制原理二、课程研制过程结构思考题第九章 课程规划与设计第一节 课程规划一、课程规划的层次二、课程规划的步骤与任务第二节 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二、课程设计方式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资源一、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概念二、课程与教学资源的类型与要素三、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材料一、课程与教学材料概述二、课本概述三、课本的结构与标准四、课本的选择与使用思考题附录9—1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附录9—2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第十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三、教育目标的来源四、目标的筛选第二节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一、传统的目标分类二、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四、我国的课程目标分类探索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程序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一、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二、表意目标的表述方法三、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法四、目标表述的系统化思考题第十一章 课程实施与组织第一节 课程实施概述一、课程实施的概念二、课程实施的取向与水平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四、悬空课程第二节 课程变迁一、课程变迁理论二、课程变迁类型三、课程变迁阻力四、课程变迁认同第三节 课程实施模式一、研究—开发—推广模式二、兰德变迁模式三、变迁阻力消除模式四、组织发展模式五、情境模式第四节 课程组织一、课程组织的含义二、课程组织的要素三、课程组织的主要途径思考题第十二章 校本课程开发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概述一、课程管理体制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点与局限第三节 校本课程开发趋势一、课程开发校本化二、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三、补充课程开发四、微型课程开发思考题附录 微型课程实例第十三章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过程概述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二、教学过程的本质三、教学原则第二节 教学过程结构一、已有的理论与实践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第三节 班课互动一、班课互动研究的主题二、班课互动研究的方法三、班课互动研究的趋势思考题第十四章 教学方法与策略第一节 教学方法与策略概述一、有效教学的概念二、教学方法概述三、教学策略概述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特征与类型一、教学方法的层次特征二、教学方法的媒介特征三、教学方法的行为特征第三节 教学策略的层次与特征一、学习策略二、教授策略三、互动式教学策略思考题第十五章 学习方式第一节 学习方式概述一、教学模式的发展二、学习方式的概念第二节 内容定向型学习方式一、意义学习二、掌握学习三、发现学习四、问题式学习第三节 主体定向型学习方式一、自主学习二、合作学习三、合作活动学习第四节 整合型学习方式一、研究性学习二、媒介学习三、变易学习思考题第十六章 班课教学技能(上)第一节 班课教学技能概述一、班课教学技能的概念二、班课教学的产生与类型三、班课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四、班课教学的改革趋势第二节 班课教学规划一、班课教学规划的内容与种类二、班课教学规划的重点第三节 班课管理技能一、班课管理的概念二、班课管理的有效标准三、班课管理技能的主要领域思考题第十七章 班课教学技能(下)第一节 班课教学实施技能一、教师视角二、学生视角三、互动视角第二节 班课评估与评价一、学习为本评估二、班课评估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三、班课评估的主要方法第三节 课案研制一、课案研制过程二、课案编制三、课案革新思考题附录17—1 卡片式课案示例附录17—2 条目式课案示例附录17—3 表格式课案示例第十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内涵、功能及发展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第二节 教材评价一、教材评价的含义与指标二、教材评价的过程、方法与工具第三节 学生学习评价与评估一、学生学习评价与评估概述二、学业成就测验三、表现性评估第四节 教师评价一、教师评价的概念二、教师招聘考核三、教师教学评价思考题第四编 课程与教学美学第十九章 课程与教学美学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美学概述一、课程与教学美学的概念二、课程与教学美学的发展三、教学艺术的概念第二节 常用的班课教学艺术一、导课艺术二、教授艺术三、组织艺术四、结课艺术第三节 教学艺术风格一、教学艺术风格的含义二、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三、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