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丧礼上的故事

甘耀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

甘耀明  

页数:

181  

字数:

111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世代”的愿景:两岸青年文学的通航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出生、大致在九十年代以前就已成名的资深中文作家,两岸互有所知的名单可以列出很长一串。近十多年来,台湾地区在大陆较有读者缘的作家几乎都是“五零后”,比如龙应台、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这几年又加入了“七零后”的骆以军;大陆在台湾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则以“五零后”和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六零后”居多。  大量已经跻身文坛主力阵营的“六零后”、“七零后”以及“八零后”的作家们,他们的创作其实构成了最为活跃的文学现场。而令人遗憾的是,对这一最不该被遮蔽的部分,两岸尚欠缺彼此了解一“这世代”,在这里就是特指两岸文学在互相知情的程度极其有限的状况下尚属碎金闪耀阶段的这一部分;“这世代”书系,便是意在实现两岸优秀青年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互访和交流。  两岸出版传播体制方式的差异,也许是使得双方作品难以大批量互相引进出版的首要原因。台湾作家大都在某一出版机构下签约,由于不同的作家签约于不同的出版商团,在遴选之后,将他们的著作集中在同一书系的工作,就显得极为繁琐和困难。也正是因为如此,仍有相当优秀的作家暂时无法让大陆读者更多地了解到。大陆作家在发表和出版方面受出版商制约的状况也已出现。  不管怎么说,美好的愿望是共同的,美好的事业总会有美好的真心来推动。  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魏运华副总编辑,重庆出版集团陈建军副总经理,感谢重庆出版集团北京华章同人第一编辑室张好好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大众图书编辑室张华娟主任,以及所有使书系梦想成真的朋友,基于对这一书系的人文意义的充分认知,他们选择了“这世代”并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将这九位两岸作家的著作组成的“这世代”书系作为重点选题联合出版,并将五位大陆作家的书引荐给台湾著名出版机构——宝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感谢宝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将五位大陆作家的著作以“这世代·火文学”的名义,同时在宝岛台湾盛装推出。  本书系特邀台湾著名报人、作家吴婉茹女士共同主编,在她的联络协调下,原有台湾作家备选名单中的四人终于与大陆五人一起加盟到“这世代”书系的第一辑,没有她一丝不苟的主持引荐和大力促成,就没有书系架构的完整。  “这世代”书系第一辑九本书的作者是:台湾的郝誉翔、甘耀明、钟文音和纪大伟,大陆的毕飞宇、李洱、魏微、盛可以和徐则臣,均为当今两岸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这世代”标志性作家。  每位作家具有各自的创作个性,而两岸文学心灵的亲近则是不可阻碍的共通性。“这世代”书系的精神价值从筹划之时已经诞生,随着作品的传播,意义定将无限张大。

内容概要

《丧礼上的故事》描绘了20世纪客家人在台湾乡村土地上扎根的经历,展现了平民坚忍动人的人性魅力。《丧礼上的故事》中的“三寮坑”,是一处客家人聚居的村落。各有情味的故事取材于作者童年的乡村生活,有的妙趣横生,有的凄凉感人,有的荒诞诡异但不乏人间善意,有的呈现人与自然生灵的和谐融合。
作者有高超的想象力和出色的叙述力,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写法新意迭出,《丧礼上的故事》中的台湾乡村生活与大陆的乡村样貌构成奇妙的对应关系,必将增强两岸的文化认同感。

作者简介

甘耀明,1972年生于台湾苗栗。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东华大学创英所毕业,做过记者、教师。曾任静宜大学驻校作家,现任儿童创意作文班教师、静宜大学兼任讲师。多次获得台湾地区的重要文学奖项,如“联合报文学奖”“宝岛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等。2009年出版的《杀鬼》,获得台北国际书展大展奖。

书籍目录

永眠时刻面线婆的电影院
第一个故事 微笑老妞
第二个故事 面盆装面线
第三个故事 癫金仔
第四个故事 啮鬼
第五个故事 阿撒普鲁的三只水鹿
第六个故事 神奇的猪油拌饭
第七个故事 压力锅煮轻功
第八个故事 野狼、海王子与乌贼群
第九个故事 丑不拉鸡
第十个故事 夏天,带着野猪去远足
第十一个故事 红色大风衣
第十二个故事 伟大的赌徒
第十三个故事 罗福星义犬选拔会
第十四个故事 猴死囝仔脚
第十五个故事 素描的荒城之月
在告别式上的故事 圣诞树上的外星猪
后记

章节摘录

  永眠时刻  面线婆的电影院  我的阿婆是老顽童,不按牌理出牌,连过身时也是。  那是寒冬之时,阳光正暖,不搬藤椅坐在屋檐下,实在对不起天气。阿婆躺在藤椅上,看着白云在蓝天这大舞台上演出,幻化无穷,多点诡丽的异想,绝对是免费又好看的电影。  在风停时刻,“白云电影”下档,她闭上眼休息,手中抱着阿公生前留下的脸盆,脸盆里躺着猫。她对猫说故事,正是刚刚“白云电影”演的,情节是一匹日本时代的战马渡过家门前的小河时,遭河蚌夹了两个月,最后力竭死亡。那只蚌靠马血过日子.活得更好,随马匹横渡大安溪,一路南下,落脚在百公里外的浊水溪。这就是浊水溪血河蚌的由来。  她说完这故事,叹了一声:“这时候变成白云,飘到高处,就能看到更多故事。”接着她放慢呼吸,直到懒得呼吸,就此离开世界没有再回来。阿婆于八十六岁过身,算长寿了。她长寿的秘诀,竟然是听故事,甚至靠这治病。  其实,阿婆在年幼时差点死去。根据家族传说,阿婆六岁时,生了重病,持续昏迷,死亡的大关即将到来。对有十个孩子的家庭而言,损失一个会不舍,但农忙与粗活会令人无暇悲伤。曾祖父要用草席把六岁的阿婆下葬时,曾祖母不忍,随意嘟哝个小故事,算是给“屘女”(最小的女儿)的礼物。这故事再简单不过了,讲一只充满哲学的羊如何倒立生活了半年,直到所有的羊学它倒立。  阿婆咳了,胸部剧烈起伏,对温暖的故事有反应。她从鬼门关跨出来,往人世间多靠一步。曾祖母认为是好征兆,自此,她抱着阿婆,到处拜访,邀人讲故事当疗药。一则则的故事,无论悲伤、喜悦的,像良药从阿婆的耳朵灌下,“故事药”的疗效将她从鬼门关拉出来。渐渐地,阿婆不只下床,更是活蹦乱跳,说话机灵,就像嘴里随时能飞出麻雀。她活得好好的,调皮捣蛋样样来,气得曾祖母得骂她“死小孩”。  阿婆的脑袋绝对是魔法“箪笥”(衣柜),听来的故事藏在里头。而且,她将故事收纳,冬天味的归在一起,秋天味的叠一堆。要是过了好一段时间没听到新故事,她会蹲在树下,吃着烤番薯,将脑袋里的老故事说给自己听,将地上摆的石子当做主角,移来移去权充走位。  这种自言自语、自得其乐的游戏,要是发生在阿婆小时候,外人的评价是正向的“可爱、机灵、太会说话了”。等到阿婆稍长,却批评她“怪怪的、快给恩主公当义子”。最后,有人断论阿婆得了精神病。对老一辈的人而言,小孩能吃能干活,只要死不了,管他得什么病,所以阿婆自言自语的毛病虽然特别,也没有到达得医治的地步。  阿婆出生在公元一九二一年,没受过教育,知识来自生活。她十二岁时,学会了她这辈子以来最伟大的事——写名字。对从来没上过学、也没有资格上学的小女孩而言,名字是隐形的,除非懂得用笔的力量召唤。教她掌握这道力量的是曾祖父。然而,阿婆懂得写名字那年,曾祖父去世了,死于肺炎。阿婆每次写自己名字时,总会想起自己父亲交给她的这项唯一遗产,无比珍贵。  曾祖父的离开,让曾祖母难过不已,白天干活还好,脑子没得想,夜晚躺上床时,曾祖父的身影像鬼魅般爬进她的脑袋赖着不走。她的脑子没得休息了,抽抽噎噎,泪水直流,老想着丈夫生前的好与坏,这时她会拿发簪在楠木制的床柱划一横。划在床头,表示她想到丈夫的好;划在床尾,想到的是坏。可是,她发现床尾的线条越划越多,仿佛丈夫是恶人,来世间折磨人,而且对他的离去不谅解,这足以让她狠狠再划上一笔,力量之大,木柱发出凄厉的声响,然后,曾祖母大哭起来。  这本故事集的来源有两个方向。其一,是我发表在报章的短篇小说,文长约一两千字,再扩充成如今的面貌;另外,则是以说故事的方式表现,没错,是用嘴巴说的。  后者可以多说明,但是也没太复杂。这几年来,我在台中“千树成林”儿童作文班教小朋友写文章,主要以写故事的方式引领他们。这种写法是告诉小朋友,书写没有想象中的困难之外,还能发挥想象力。小朋友写故事之前,通常我会先说个故事暖场,算是筹码。在这种情况下,《微笑老妞》《啮鬼》等篇章诞生了。我记得《微笑老妞》最早的听众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名字我至今仍记得,是他们催生了这几篇故事。当然,“说故事”没有像“写故事”需要这么多的描述,但是张力一样。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丧礼上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书的质量是不错的,只是内容不是很对我口味。我是在学校的宣传上看到甘耀明的介绍,他的杀鬼和水鬼和水赖妈妈的学校还蛮吸引我的,宣传他的口号说他是写都市灵异鬼怪的台湾作家。可是在当当网上买不到那两本书,估计可能真与妖魔怪力有关,我猜的。。这本书没有很多很灵异的内容,都是一个个小故事链接而成的。但是这不是不对我口味的地方。这本书带有很浓重的台湾当地特色,如果不是台湾土生土长的人会有很多内容看不懂。虽说人的本性是相同的,里面有几个小故事还是能够使我触动的。但是我认为,作为读者,是不可能对每一部作品的背景都熟悉的。而一个作者的文字功力的体现,或多或少也在于能否成功的将对作品背景完全不熟悉的读者引入作品中,并为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引起共鸣。如果只能是对作品背景熟悉的读者阅读时才能引起会心一笑的话,那我3分。。不能再多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