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楼庆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1-9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楼庆西  

页数:

34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插图珍藏本)》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并配有300余幅精美图片。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楼庆西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作者简介

  楼庆西 1930年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宫殿建筑》、《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建筑装修与装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国建筑的门文化》、《建筑摄影》(高等学校教材)、《凝视——楼庆西建筑摄影集》等。

书籍目录

序第一讲 从“墙倒屋不塌”说起第二讲 北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第三讲 从四合院到紫禁城第四讲 从兵马俑到清陵第五讲 祭祀第六讲 祖宙与祠堂第七讲 佛教建筑与佛山第八讲 佛塔第九讲 伊斯兰教与清真寺第十讲 皇家园林第十一讲 私家园林第十二讲 院落住宅第十三讲 乡土建筑第十四讲 牌楼、华表、影壁及其他第十五讲 建筑装饰第十六讲 龙的世界与狮子王国第十七讲 神异的色彩第十八讲 古建筑与风水第十九讲 国微上的天安门第二十讲 梁思成与中国建筑

章节摘录

  建筑群体的组合釆取的是什么形式呢?一般来讲,它釆取的是由单幢房屋围合成的院落形式。两千年前汉朝墓中的画像砖上,就出现了这种院落式的群体。庭院分左右两部分,左面部分又分前后两重院落,由四周的房屋和廊屋围合而成,从前面的大门进院穿过中间的房屋再到后院的主要堂屋;右面应当是附属部分,这里有厨房、水井,还有一座高起的楼台,想必是作了望之用;画面上有席地坐在堂屋中的主人,在侧院扫地的仆人,还有鸡、雀、狗等牲畜,看来这应当是一所官吏或富户的住宅。这座住宅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最基本形式,由房屋四面围合成院,即四合院,不同类型的建筑正是由这种最基本的四合院单位组合而成的。   按《礼记》规定,帝王、诸侯、大夫、士各设有不同数目的宗庙进行祭祖活动,而庶人不允许设专门的庙,只能在家里祭祖。直到明朝,宗法制度进一步强化,朝廷才允许庶民建宗祠,《明会典·祭祀通例》中规定:“庶民祭里社、乡厉及祖父母、父母,并得祭灶,余皆禁止。”从此以后,老百姓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称为祠堂。到了清代,祠堂大量出现,分布在各地。祠堂的功能,清雍正皇帝在《圣谕广训》中说:“立家庙以蔫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家庙即祠堂,它的首要功能就是祭祀祖先,通过祭祖达到   敬宗收族的目的。设家塾、置义田、修族谱都是宗族的任务,这些任务又往往在祠堂或通过祠堂完成。不少地方,一族的私塾学堂就设在祠堂里或附属在祠堂旁;一族的公共义田也通过祠堂进行管理;凡修宗谱,一族之长在祠堂做出决定,选出合适人选,并在祠堂举行一定的仪式,焚香致词,宣告续修宗谱的开始。   宗族的作用自然还远不止这样几项,我们在各地的族谱中可以看到,其中多有不同的族规族法内容。某地的《范氏族谱》中有“宗禁十条”:“禁抗欠钱粮”、“禁毁弃墓田”、“禁违逆父兄”、“禁冒犯尊长”、“禁立嗣违法”、“禁詈骂斗殴”、“禁寓留盗匪”、“禁赌博造卖”、“禁奸淫伤化”、“禁健讼匪为”。某地的《费氏族谱》中也有罚例十二条,其中如:“忤逆不顺大患也,责四十板锁祠内一月;再犯,锁责如前。公议暂革出祠,侯其悛改复人;三犯鸣官处死。”“兄弟有序,以弟犯兄不恭,责三十板,以兄凌弟不友,责十板。”“侵蚀族内钱谷器物,除追赔外,轻者议罚,重者议责”。“纵妇不孝翁姑,不和妯娌者,查出重责。”在北方的碑文中也有相似的族规。这些族规书刻在族谱和碑石上,但执法却都在祠堂……

媒体关注与评论

  1999年9月,北京三联书店的董秀玉总编辑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约我写一本《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作为“二十讲”系列的一种。近些年,我虽为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写过有关宫殿。  建筑及门文化方面的书,然而还从未写过全面介绍与论述中国古建筑的专著,因此,这促使我对这本书的写作有了一些思考。  建筑与大众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密切。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都离不开建筑。人们始终生活在建筑所构成的空间里,自然会对建筑有自己的喜恶和看法。对于古建筑也是这样,通过实地的参观游览,或是在家中读书、看电视、上网,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古建筑知识。从这个意义来讲,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比,人们对建筑应更加容易认识与理解。然而,建筑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个既有艺术形象,又同时具有不同物质功能的构筑物。建筑的形象不能任凭建筑师随意创造,而必须受物质功能要求和结构、材料、施工等技术条件的制约。以中国古代建筑而论,无论是宫殿、寺庙、陵墓还是园林、住宅,它们的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包括建筑材料、结构方式、施工方法等)诸方面条件的综合产物。人们看到的宫殿、寺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屋顶,有那种特殊的斗棋构件,所以会有梁、枋上鲜艳的彩画装饰,都是与中国古建筑长期采用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论述古 建筑时,不但要说清楚它们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还必 须介绍它们的结构、构造等形态。  我在学校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有两种讲法。其一是按朝代的 历史顺序讲授。这样讲的好处是可以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 脉络。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文化 都发展缓慢,从而使建筑在基本制度与形态上都缺乏质的变化。加之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远不如砖、石建筑那样能够 长时期保留,因而早期建筑留下的实物很少,所以又产生了不 强调历史进程而按不同建筑类型的讲法,即按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园林、住宅等类型分别讲授。本书采用了后一种体例,先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然后从城市、宫殿到建筑小品、建筑装饰,同时又加了与古建筑有关的文物建筑保护、中国建筑历史科学的奠基人梁思成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分为二十讲,一个专题一讲,采取散点式的叙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独立成章,便于读者选读其中任何一个部分。  建筑科学既专业又很大众化,对于各类建筑,从内容到形式自古以来都是任人评说的。我写的这二十讲内容,只是提供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认识,以供广大读者评说。  楼庆西  二○○○年九月于清华园


编辑推荐

  建筑与大众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密切。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都离不开建筑。人们始终生活在建筑所构成的空间里,自然会对建筑有自己的喜恶和看法。对于古建筑也是这样,通过实地的参观游览,或是在家中读书、看电视、上网,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古建筑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与绘画、雕塑等艺术相比,人们对建筑更加容易认识与理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