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存在与虚无

[法] 萨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7-11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法] 萨特  

页数:

762  

译者:

陈宣良 等译,杜小真 校  

Tag标签:

无  

前言

  1996年《存在与虚无》中译本修订本出版,距初版时间整整十年。今年此译本再版,又一个十年过去了……  这十年中,国内外对于萨特及其哲学思想的研究都有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在1995年,为纪念萨特百年诞辰,法国国内及其他许多国家都为之举办了不少会议、讲座并出版了大量相关的翻译、评述和研究成果,这一切都使我们对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这部20世纪法国哲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法国现象学的奠基之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借再版之际,我们对在引用、交流和教学中发现的一些疏忽和不当之处进行了补正和修订。对一些现在现象学(主要是德国现象学)汉语翻译中一些与我们不同的译名,有些我们采用了,但有些保留了我们的原译,主要考虑到萨特本人所代表的法国现象学的一种倾向,对德国现象学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哲学思考和接受角度,我们在必要时作了说明。当然在处理这些难题的过程中,肯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诚恳希望同行及读者批评,指正。在此,也向在参加“((存在与虚无》讨论”课的北大哲学系的几届研究生们表示感谢,是他们的参与得以不断促进译本的修正和完善。也希望继续得到同学们的各种讨论意见和不同看法。  《存在与虚无》中译本的前几版的责编是我们的同事、朋友王炜,他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借此机会表达我们对他的哀思和怀念。《存在与虚无》中译本,会让我们总是想起他,想起那时候支持和帮助这个译本的朋友……  北京大学外哲所法国哲学研究中心杜小真  2007年3月

内容概要

  本书出版于1943年,此书的出版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他对世界的理解。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自为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拥有、作为和存在。  这部著作的确具有独特价值,它是自黑格尔以来新的精神现象学。萨特终于找到了解决自己根本难题的哲学,那不是任何一种现成的哲学思想,而是他自己经过十年探索得出来的。  他的哲学主要思想来源,从传统来讲,一个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一个是笛卡尔的理性哲学。而更多的是他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关于自由和偶然性的思想,也关涉到他同女人的关系、爱情、性欲、肉体、……他把这一切都揉和在一起,以一种哲学体系的形式表现出来。

书籍目录

中译本前言中译本修订版说明2007年中译本再版说明导言 对存在的探索一、现象的观念二、存在的现象和现象的存在三、反思前的我思和感知的存在四、被感知物的存在五、本体论证明六、自在的存在第一卷 虚无的问题第一章 否定的起源一、考问二、否定三、虚无的辩证法概念四、虚无的现象学概念五、虚无的起源第二章 自欺一、自欺和说谎二、自欺的行为三、自欺的“相信”第二卷 自为的存在第一章 自为的直接结构一、面对自我的在场二、自为的人为性三、自为和价值的存在四、自为和可能的存在五、自我和唯我性的圈子第二章 时间性一、三维时间的现象学二、时间性的本体论三、原始的时间性和心理的时间性:反思第三章 超越性一、作为自为与自在关系类型的认识二、作为否定的规定三、质与量、潜在性、工具性四、世界的时间五、认识第三卷 为他第一章 他人的存在一、难题二、唯我论的障碍三、胡塞尔,黑格尔,海德格尔四、注视第二章 身体一、作为自为的存在的身体:人为性二、为他的身体三、身体的本体论第三维第三章 与他人的具体关系一、对待他人的第一种态度:爱、语言、受虐色情狂二、对待他人的第二种态度:冷漠、情欲、憎恨、性虐待狂三、“共在”(mitsein)和“我们”第四卷 拥有、作为和存在第一章 存在与作为:自由一、行动的首要条件便是自由二、自由和人为性:处境三、自由与责任第二章 作为和拥有一、存在的精神分析法二、作为和拥有:占有三、论揭示了存在的性质结论一、自在和自为:形而上学概要二、道德的前景附录:萨特生平、著作年表主要术语译名对照表(法-汉)

章节摘录

  人们也许会说,上述困难均与某种关于存在的概念有关,均与某种同显 现的概念完全不相容的本体论的实在论方式有关。显现存在的尺度,事实上 就是显现显现。由于我们一直把实在囿于现象,我们就可以说现象按它显现 的样子存在着。为什么不把这看法推到极端,说显现的存在就是它的显现呢 ?因为那只是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老话的改头换面而已。事实 上,胡塞尔正是这样做的,完成现象学的还原之后,他用“作为对象的意识 ”(noeme)当作用非实在分析,并且宣称它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的著名公式似乎不能令人满意。这是因为两个根本的理由,一个 是关于被感知的本性,另一个则是关于感知的本性。 “感知”的本性——如果说所有形而上学事实上都假设一种认识理论, 那么反过来,所有认识理论也都假设着一种形而上学。这至少包含着这样一 层意思,就是一种为把存在还原为关于存在的认识而操心的唯心主义,应该 事先以某种方式保证认识存在。反之,倘若谁一开始就把认识作为既定的, 而不曾想为认识的存在奠一基础,并就此断言“存在就是被感知”,则“被 感知一感知”总体就会由于缺少牢固的存在的支持,而分崩离析落入虚无。 因此,认识的存在不能以认识为尺度,也不归为“被感知”。因此,感知和 被感知的“存在一基础”本身不能归为被感知:它应该是超现象的。于是我 们回到了我们的出发点。尽管如此,我们总可以同意说,被感知返回到显现 法则所不可企及的存在,但我们仍坚持说这个超现象存在是主体的存在。因 此,被感知会返回到感知者——被认识的东西会返回到认识,而认识会返回 到那个作为存在,而非作为被认识的进行认识的存在,就是说会返回到意识 。胡塞尔就是这样理解的。因为,如果“作为对象的意识”在他看来是“作 为活动的意识”(noese)的非实在对应物,事情就是如此;但如果作为对象 的意识的本体论法则就是被感知,则相反。作为活动的意识在他看来就是实 在,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对认识它的反思表现为“先已在此”的。因为认识主 体存在的法则,即“是有意识的”。意识不是一种被称作内感觉或自我认识 的特殊认识方式,而是主体中的超现象存在的一维。 让我们尽力深入理解存在的这一维。我说,意识是作为存在,而非作为 被认识的进行认识的存在。这意思是说,如果建立这种认识,就应该放弃认 识的第一性。无疑,意识能进行认识和认识自己。但是它本身不是回归自我 的认识。 胡塞尔曾指出,一切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这意味着,意识是一个超 越的对象的位置(position),或者可以说,意识是没有“内容”的。必须抛 弃那些按选定的参照系构成“世界”或“心理”的中性“与料”。一张桌子 ,即使是作为表象,也不在意识中。桌子在空间中,在窗户旁边,如此等等 。事实上桌子的存在对意识来说是不透明的中心;清点一事物的全部内容需 要一个无限的过程。把这种不透明性引入意识,就会把意识自己可以列出的 清单推向无限,就会把意识变成一个物件,并且否定我思。因此,哲学的第 一步应该把事物从意识中逐出。恢复意识与世界的真实关系,这就是指,意 识是对世界的位置性意识。所有意识在超越自身以图达到对象时都是位置的 ,毋宁说它干脆就是这个位置。我的现实意识中所有的意向,都是指向外面 ,指向桌子的;我的所有判断或实践活动,我此刻的所有情感,都超越自身 ,指向桌子,并被它所吸引。并非所有意识都是认识(例如,还有情感性的 意识),但是任何认识意识都只能是对它的对象的认识。 然而,使认识意识成为对它的对象的认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意识到 自身是这个认识。说这是必要条件,是因为如果我的意识没有意识到是对桌 子的意识,那么它就会意识到这张桌子,而没有意识到是这种意识,换言之 ,它是对自我无知的意识,一种无意识的意识——这是荒谬的。说这是充分 的条件,是因为我意识到有对这桌子的意识,这对我事实上意识到它已经足 够了。这当然不足以让我肯定这张桌子自在地存在——但也足以肯定它为我 地存在。 这种意识的意识是什么呢?我们太受认识至上幻觉的影响,以至立即就 把意识的意识当作斯宾诺莎式的观念的观念,就是当作认识的认识。阿兰由 于不得不解释“知,就是意识到在知”这种自明性,才用这样的话来表述它 :“知,就是知人在知。”这样,我们就给反思或对意识的位置性意识下了 定义,甚至早给对意识的认识下了定义。这将是一个完整的意识,它指向非 它的某物,就是说指向被反思的意识。因此,它将超越自身,并且,作为对 世界的位置性意识,它将完完全全投入对其对象的追求之中。不过这个对象 本身就是一个意识。 P7-9


编辑推荐

  本书出版于1943年,此书的出版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他对世界的理解。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自为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拥有、作为和存在。  这部著作的确具有独特价值,它是自黑格尔以来新的精神现象学。萨特终于找到了解决自己根本难题的哲学,那不是任何一种现成的哲学思想,而是他自己经过十年探索得出来的。  他的哲学主要思想来源,从传统来讲,一个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一个是笛卡尔的理性哲学。而更多的是他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关于自由和偶然性的思想,也关涉到他同女人的关系、爱情、性欲、肉体、……他把这一切都揉和在一起,以一种哲学体系的形式表现出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存在与虚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