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境文心
2008-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刘天华
293
242000
无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是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写的关于古典园林审美的书,现在三联书店要再版,说明它还有读者,很是欣慰。屈指算来,此书从完稿至今,已匆匆过去了十七个春秋,自己也由一个四十多岁的壮劳力熬成了华发满头的老者,高兴之余,真是感慨良多。上星期,我单位(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开了个学术思想报告会,让我讲讲自己治学的一生,同时欢送我光荣退休。这表明这辈子剩下的时光我可以不干活,尽情游玩,寻觅开心了,让我浑身感到十分的自在轻松。虽然我不可能像古代有些退休文人,自己造园,但眼下的我,至少可以不带一点功利,没有一点压力,自由地在园林风景中徜徉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真谛的诠释,少不了一个“乐”字,人活着就是要快乐,在古代园林赏景中,“乐”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北宋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欧阳修的琅砑山水之乐,有钟情园林“兴会神到”的司马光的园中独乐。直到晚清,颐和园中有乐寿堂、谐趣园,江南海宁安澜园中更有以“三乐”为名的主要厅堂。
北宋著名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很入神地描绘了自已园林生活的丰富: 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刘天华 本书作者巧妙借助中国古典文学理论,选取十二个最重要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勾勒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安身之道。本书第四章到第八章,是关于古代造园艺术的法、韵、情、趣,谈的都是园林艺术文化含意上的妙处。
刘天华,甲申岁尾生,196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后又师从著名园林家陈从周教授研读古典园林,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退休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室主任。主要从事园林美学、建筑美学、中西建筑文化的研究,著作有《园林美学》、《旅游美学》
再版序 作者序 第一章 满眼风波自古今——古园谈往 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从绛守居园池谈起 源头的二股活水 陶渊明的影响 硕果累累的时代 全民的造园风气 理论和技术之花 灿烂的皇家园林 第二章 远近高低各不同——古园谈体 苑囿花园 独特的宫区 山水林泉之美 多样的游赏情趣 文人园林 文心与诗意 可游可居的妙品 寺庙园林 青山流水古刹 城市寺园 崇敬与游憩的结合 邑郊风景园林 诗意的熔铸 融于山水之间 第三章 淡妆浓抹总相宜——古园谈景 山容水态之美 山林趣味此中来 湖石假山之瑰宝 清池涵虚活止水 活泼的动水景 充满生机的植物景 色彩和形姿的统一 花木的香景和声景 多姿多彩的建筑 建筑的显和隐 亭、榭、廊的魅力 双桥落彩虹 第四章 楼台累累向青红——古园谈法 自然与生气 山水脉理之法 沧浪亭的野趣 花木建筑之理 建筑与自然的调和 虚实与空灵 “有”、“无”的协调与统一 石林小院的空间意义 虚景的点睛作用 巧于因借 远山近水皆有情 近借和邻借 花窗门洞和对景第五章 回首烟波十四桥——古园谈韵 风景结构的韵律 山光潭影涉趣桥 园林佳景协奏曲 对比和布局章法 动静之韵 虚实之韵 旷奥之韵 曲直之韵 大小之韵 开合之韵 形、影、声、色 形与影的韵味 声色的节奏与变幻 第六章 卷幔山泉入镜中——古园谈境 园林真境 四照阁之境美 真境与移情 园林静境 辋川之静美 释、道园的静意 多样的静趣 园林月境 湖月之美 化实为虚的月华 月来满地水 第七章 山光水色与人亲——古园谈情 园林山水情 可人的石峰 石到病除 石峰的品评标准 松竹梅的友情 竹的意蕴 松柏的风格 梅的情趣 田园情和人伦情 归田园的情思 爱和孝悌的寄寓 第八章 还将吾乐同鱼乐——古园谈趣 园林理趣 鱼乐我乐 沧浪之水 舟船景之趣 园林酒趣 意不在酒 曲水流觞 园林奇趣 浮水花园 建筑奇趣 第九章 相似曾赋赏花诗——古园谈文 诗意与景名 引玉与闹红一舸 题名的三种境界 文学景的魅力 _ 名联、名楼与名园 多样的文学景观 园借文传 沈园与陆游的爱情悲剧 桂湖与杨慎、黄娥 诗人的功绩 _第十章 湖上春来似图画——古园谈画 天然图画 美在图画中 青藤和石涛 历史的渊源 山水画与文人园 画论与造园 艮岳与清闷阁 艮岳绝观 日日成清闷蜀第十一章 梨花院落溶溶月——古园谈曲 琴韵和曲趣 形声合一 古园琴景 昆曲与园林 曲中表现的园林 园林顾曲种种 园曲双绝的大家 以园、曲伴终身 园、曲理论的相通 第十二章细雨垂杨系画船——古园谈游 显游与隐游 文化与联想 园林中的历史文化意味 沈括与梦溪园 赏景的联想 游赏之术 远望近观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主要参考文献
我国古典园林,“园因景成,景因园异”,虽然花园景致均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组合而成,但其妙处可说是园园不同,所以计成说造园有法无式——只有总的艺术规律,而无固定的阵式。在园林艺术的发展中,和它的左邻右舍——山水画和风景诗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从这两门艺术理论中不断吸取养料。因此,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自然、气韵、清新、空灵、活泼、含蓄和意境等审美标准,对园林艺术法则都产生过很大影响。要问治古园之法,首先便是“自然”。自然与生气自然界的山水林泉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活力和生气的有机整体,园林艺术创造的风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按自然山水的规律去组织、去布置各类景物。山水脉理之法“天下之山,得水而悦;天下之水,得山而止”,这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游赏山水风景的经验之谈。自然山水的关系极为多样,有相争的,如峡谷深渊;有相依的,如曲岸平湖;有相和的,如丘陵溪涧,这不同的关系赋予山水景不同的风格。园林中的山水景是对自然的概括和提高,因而按照山石的脉络走向和水的源头流向来组织风景,是最重要的。正如园林家陈从周说的:“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拥翠山庄是苏州城外虎丘风景中的一座小园。它位于虎丘寺二山门西侧,因着山麓的自然坡度,逐层升高,与真山浑然一气。园门向南,十余级朴素的青石踏步将游人引入翠树掩蔽的简洁门洞。内有小轩三间筑于岗峦上的古木间,深邃幽奇。轩北不远处,有突起平台,台上建亭名“问泉”,与轩屋和陡峭的山坡互成犄角之势,是引导人们登山的点景小筑。小亭西、北两面,和着真山悬崖的石脉,又堆了一座湖石小山,间植紫薇、白皮松、石榴等花木,令人真假莫辨。一边,园墙隐约于山石花木之中,使园内小景和园外自然山林融合在一起,充满着生机和意趣。然后,由自然山石和稍经人工叠砌的磴道盘曲而上,可到小园主建筑灵澜精舍的平台上。这里已是虎丘山腰,往下看,是一片葱翠的山麓风景;抬头望,则是巍巍古塔。按照自然脉理,人工构筑的小园与大的山水景色得到了协调和统一。与拥翠山庄不同,寄畅园虽然亦处于惠山脚下,但却是平地园,它的山景中,有真山,亦有假山,假山中又有土山和石山,但造园家按照自然脉理,因地制宜地置山景,使真山假山浑成一体,气势奔走相连,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造诣。惠山东麓伸出的一支余脉直接寄畅园西壁,并有数点余脉突入园内。于是就依顺着园外真山的脉络走向,掇土筑山。其方法也是仿效自然,以土为主,在一些高阜及关键处点以山石,其走向与真山脉络保持一致,石质石色及纹理也相同,不流露出人工斧凿的痕迹。因而土山虽仅高数米,但游人却有置身于真山脚下之感。然而,园林要源于自然,更要胜于自然,为了组景,造园家在局部处还是对山进行了艺术加工。如使水池西面大假山中部较高,正好处于园景构图中心,逐渐向东、向南低落下去,山势延绵至花园西北部又重新高起,看上去似乎与惠山相连。而东部小岗正好对着锡山,所以游人常说此山“头迎锡山,尾联惠山”,使园内山景自然向园外两座真山伸展开去。总的看来,寄畅园假山没有“另立山头”,去抢夺真山真水风景之美,而是陪衬了主山,呼应了主山,引渡了主山,使整个惠山景很自然地移植到园林中来。沧浪亭的野趣不少城市园林没有真山可以依托,其理石挑山也要讲究脉理,使山现出自然的野趣。苏州沧浪亭,是一座文人名园,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就享有盛名。当时,诗人苏舜钦被人陷害,罢官隐居苏州,买下城南一块废地修筑园林,为感慨命运的作弄,他在大假山上筑一小亭,取名“沧浪”,并以此作为园名。诗人当年很欣赏假山景色,他自己作的记中,曾以“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来赞美。城中小园的平地堆山何以能成为幽深的城市山林,关键还在于依照真山脉理之法使之自然清新。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无
一本园林的精品书,园林人如同听一老者去叙述中国园林的历史.故事娓娓而谈,如沐春风.
我先生是学相关专业的,买了这本书,觉得很不错!!
书的质量很好,喜欢。
书的硬件方面很到位,内容更是不必说,非常好的一部书,更推荐沈老的书。
对我来说比较有用
内容很充实,值得一看!
当你不了解一本书的时候,名字是最大的诱惑。对于一个挚爱园林的人,此书的名字不可抵挡。作者的学识值得称道,可以充当博览观之,然,专业的深度和锐利不足。
写得不是很有深意,没有陈从周的散文好。
是一本可以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的书。和现在那些速成的畅销书很不一样。感觉是很认真地写的一本书,作者应该是用自己几十年的积累写成的这本书,所以也需要你慢慢地仔细欣赏,而不是那种通过几个小时的阅读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很值得。
买了这本书很久了,不知道被谁拿去忘记还了。不是看到要评论的商品我都不知道我买过这本书
冲着三联出版去的,结果理论没说出来,美感也没展现出来,文人堆字罢了,读来辛苦
写的很好,就像读散文
和好茶一样,可以清心
质量和内容不是很好
每天要看13本書一本看幾頁。。這本到現在也是沒有看完 還在自己做目錄 把園林名錄總結好 再去蘇州 想帶的書就是這本了
极品好书,差一本<理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