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

皮国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09-01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皮国立  

页数:

450  

Tag标签:

无  

前言

  医史研究的复兴,是近十年来史学界的新气象。除了专业医生外,有愈来愈多的史学家投入这块园地进行耕耘,使其内满是春风、生机盎然。我年轻时对历史研究的天赋不是顶好,讲白了就是“史识”不足。幸好得了许多老师、挚友的帮助,才投入到这块园地,取得一点成绩。当然,我也对中医充满了莫名的情感。回忆接触中医之初,大多是因为自己的“外强中干”、“体弱多病”,爱打篮球,又无良方制止运动伤害之发生,每每旧伤发作,苦不堪言。日积月累,遍访中西医师,正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我本是外行人,听医生说多了,现在也懂得看一些门道了,再加上我又有“逛医生”(试医)的坏习惯,所以对医药、医生、医疗这三层文化意涵与互动早已产生很浓厚的兴趣,又加上我和历史学结下不离之缘,所以当下决定索性做一个医学与历史论述的汇通。  医学的发展受到当代思想、社会环境、文化、身体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疑也是文化的一环,历史巨流中的一分子。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在经历百年来的洗礼与淬炼后,早已和当初的面貌大不相同。中西医不同的身体概念;让这个中西文化交会的契机充满各种挑战,至今不休。  本书跳出中西医论战非此即彼的窠臼,选取唐宗海为个案,探讨早期的中西医汇通,对唐氏选取中西医若干理论解读中医,以维护和发展中医自主性的思想行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虽然实际上汇而不通,却显示了中医未必要科学化才能走出古今中西二重性难题的历史新路。这不仅对研究近代医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有所裨益,对于时下的一论争也有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

皮国立,1976年生于台湾台北,目前为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侯选人,兼任该校讲师。台湾新史学医疗史的二代学人,专长中国医史、疾病与身体史,博士论文将进行有关近代中国热病学科转型的研究。撰有专著《医通中西—唐宗海与近代中医危机》、《台湾日日新—当中药碰上西药》,另有学术论文、书评等二十余稿。

书籍目录

自序吾以文化思医史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撰文动机与基本文路 第二节 近代中医史的过往与展望第二章 唐宗海与其时代 第一节 唐宗海传略 第二节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与唐宗海对是书的解读 第三节 近代西医传人中国之背景与引发的论题 小结:面向中医未有之“奇变”第三章 身体左右不分——肝的形质与气化位置 概述 第一节 “肝生于左”所引起的问题 第二节 唐宗海与其同时代医家的辩说 第三节 从治疗方式确定传统学说 小结:一个脏腑,各自表述第四章 找寻人身内“气”道路——三焦论 概述 第一节 唐宗海面对的原始论辩 第二节 三焦论的各个层次 小结:寻觅形质之新中医论述第五章 旧知识与新形质——中西医消化作用的例子 概述与定义 第一节 王清任与西医对人体消化管道的描述与问题 第二节 唐宗海的脾胰说 第三节 中西对消化器官的描述 小结:从古代医学“发现”胰脏第六章 探索“千古脉诊之准绳”——中西脉学的对话 概述 第一节 理论与技巧的融合——脉诊文化 第二节 气血不合——近代脉学被质疑的来龙去脉 第三节 血管、血(脉本质)之形质、功能、方向——唐宗海对脉与血管的新看法 小结:近代之脉诊还值得依赖吗第七章 羽翼仲景——唐宗海对《伤寒论》“六经”之解读 第一节 前言——问题意识与伤寒学史的一些研究 第二节 从《内经》时代的“六经”谈起 第三节 六经的继承与转化 第四节 《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与《伤寒论浅注补正》 第五节 六经问题之终?继承者与反对者 小结:近代中医的彷徨与踌躇第八章 身体文化历史的冲突与交会——当中医心遇上西医脑 第一节 心与脑 第二节 唐宗海面对心脑并论时的历史课题 第三节 唐宗海医论中的心脑关系 第四节 精气的流动——肾与心、脑、髓 小结:近代中西医心脑融合论的可能第九章 总结论:新中医的历史与现实困境附录:唐宗海年谱简编征引文献

章节摘录

  第五章  旧知识与新形质——中西医消化  作用的例子  概述与定义  三焦已说明了气在人体中的生成与行走道路;这些道路,是中医脏腑生理与西医解剖形质相混合的产物。对脏腑的连结关系及其道路虽已有了初步认识,但气和人体内的津液是如何通过人体内的管道,与各个脏腑相连结,完成一个大型的生理作用,却是另一个中医必须解释的问题。本章将以现在名词的“消化系统”为例子,因为在这个整体论述内,唐加入了一个传统中医理论没有说明清楚的脏腑——胰脏在内,来说明中西医对脏腑之间的连结与功能的不同眼光。  消化是指食物中的养分,人体无法直接吸收,必须经过分解再吸收的过程,才能被人体利用。消化的意涵,中西医皆有,但中医在消化一事上未将负责共同生理运作的脏腑形成严格定义的系统,我们必须将中医脏腑与消化相关的器官拉出来归类,才容易作进一步的比较。本章欲讨论的几个问题,为求定义方面统一,所以以西医的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为说明的中心,界定起来比较一致。系统(system)是一解剖学的术语,它是由最小的细胞(cell)、组织(tissues)到负责共同生理功能的器官(organs)所组成的人体分级最复杂的单位。消化系统中有许多消化管(digestive canal)和消化腺(digestive gland),分属不同的器官,还包括一些膜在内。以本文的讨论范围而言,胃与大小肠是属于消化器官(有容纳食物通过的管道),而胰脏和肝胆(无管道),则属消化腺的范畴,它们各自贡献胰液(合信翻译成“甜肉汁”)与胆汁,帮助消化,共同合作,完成一个大型的生理作用【6]。放眼整体运作,我们将能更清楚地看出在中西不同论述之下脏腑的“性格”。  根据上述的定义来展开,细部来分,本章规划的重点与方向如下:若以人体的消化系统为例,现今西医又称作“胃肠系统”(gastrointestinal[GI]system)。首先,本文将抽出脾脏所扮演的角色来分析,现今西医不认为脾脏属于胃肠系统的范围,近代西医翻译的文献中也漠视脾脏之功能;但中医论消化时却有着相当重视脾脏功能的传统,这就形成了中西医理的差异。唐受了西医和王清任的影响,在论述人体食物代谢成营养的过程中,开始依循西医的系统来解释脏腑的功用。在各脏腑的协调分工上,中西医更展现了不同的关切焦点。  另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胰脏的形质与功能被具体化了,西医不认为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曾有任何发现胰脏的迹象。《医学补习科讲义·绪言》载:“膊脏(旧译作甜肉)之制造膊液,而医者均不知也;此无他,古书误之也;欲正其误,宜讲生理学。”这段话明确指出中医在古代没有重视胰脏的形质与功能,古医书有误而导致了中医根本不知胰脏为何物。在中国,是王清任最早将胰脏划分出来,但唐并不认为中医理论曾经忽略了胰脏,他选定了以脾脏为主,穿插三焦为辅这样的论述,来响应胰脏这个新的脏腑形质与功能,欲传达“中医已经知道”的印象。  ……


编辑推荐

  当病人告诉西医说“肾虚”、“肝火”等症状时,很可能让西医一头雾水;中医们要传达这些概念时,也不知该如何对病人详细解释,因而中医总是为“不科学”背上沉重的十字架。《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通过中国近代第一位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医家——唐宗海(1851—1897)的医论,寻觅传统中医的原味,解释国人之间口耳相传的中医理论,如何与近代传入的西医知识融合。作者坚持传统中医本位的价值,为现今仍持“废中医”之论者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索角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 PDF格式下载



有研究,有思考,值得中医看看


不错的大史学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