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李鸿章与北洋舰队

王家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王家俭  

页数:

508  

字数:

4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十九世纪是海洋发展的时代,也是海权争夺的时代。同时,又是海军从传统迈向现代的时代。在科技突飞猛进中,铁船取代了木船;蒸汽动力取代了桨橹风帆;开花炸弹取代了空心炮弹。自1860年代又出现了海军的“铁甲时代”(The Era of the Ironclad)。接着,以铁甲笨重,需要有轻型战船保护,于是巡洋舰(cruiser,1800)乃应运而生。成为一时的风尚。待至鱼雷(Torpedo,1867)及鱼雷艇(Torpedo-boat,1877)相继发明,则以其体小、价廉、行速、攻击力强等优点,而成为时代的新宠。英国海军史家侯查理(Richard Hough)即曾明确地指出,鱼雷的出现,已使所有的战略战术信条;所有可接受的道德标准等海战性质都为之改观。足见科技的发达、武器的进步,影响海战至深且巨,海军的现代化乃成为必然的趋势。  自鸦片战争(1839—1842)后,林则徐及魏源等已意识到中西海军的差距,认为中国要与西方列强抗衡,则创建新海军实为当务之急。及至英法联军之役(1857—1860),新海军的产生更形迫切。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等洋务运动的领袖无不有此共识。尤其是李鸿章,位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扼守京津门户,专司北洋海防,对于创建一支现代化的新海军更是责无旁贷。于是乃在短短十余年间(1875—1888),将西方先进的海军武器、铁甲战舰、巡洋快舰、炮艇、鱼雷艇等分别购置,延聘西方海军专家施以严格的训练。光绪十四年(1888),北洋舰队正式成立。其装备之新颖、训练-之精良、战斗力之强大,在当时的远东各国中都堪称一流,为中外海军人士所侧目。旋即巡戈于中国沿海港湾,甚至远航到朝鲜的仁川、釜山,俄国的海参崴,以及南洋群岛各地,俨然执远东各国海军的牛耳。  根据1891年英国《伦敦武备报》的评估,是年中国的海军排名为世界海军的第八位,而日本的海军则仅名列第十六位,远落于中国之后。不虞,其后由于经费不足,未能汰旧换新,与时俱进,兼以训练废弛、纪律不整,不数年间,北洋舰队逐渐老化,而为日本迎头赶上。双方之战斗力亦为之逆转;以致甲午海战一败于大东沟,再溃于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的海军自是一蹶不振,造成国家民族的长期不幸。  论及甲午海战胜负的关键所在,近人多归因于双方船炮的优劣,认为中国的“坚船巨炮”不敌日本的“快船快炮”。实际还有一项-新的因素亦不容忽略,是即为鱼雷艇在作战中所发挥的特别作用。关于鱼雷艇的性能,日本的海军早有深刻的认识与精密的策划,而施以严格的训练。特别是远洋鱼雷艇“小鹰舰队”最为精良,视之为其海军的先锋,倚之为舰队的肱股,分别派往各地,从事于侦察及警戒任务。甲午战起,又将之纳入于联合舰队编组之内,展开各项作战的活动。尤其是在威海卫保卫战中最为凶猛,组成决死队乘夜潜入中国海港之内,施放鱼雷。以致我舰“来远”、“威远”、“宝筏”、“靖远”等均为其击沉,而旗舰“定远”亦为其击伤,因之对岛上守军构成莫大的威胁,人人自危,战斗力丧失,威海卫之陷落,实与之大有关系。反观中国:李鸿章于建军之初,即曾认识到鱼雷艇为“海上攻守之利器”。购置鱼雷及鱼雷艇,建立鱼雷营,派遣学生赴德学习制造鱼雷的技术,聘请英、德专家为之教习。及至北洋舰队成立,并于“北洋海军章程”之内,将六艘鱼雷艇分别编入左右两翼,可见其用心之周密。可惜这些鱼雷艇在甲午海战中非但未起到任何的作用.反而于威海卫被包围时,可耻地或逃、或降、或者被俘,使中国海军的尊严丧失殆尽,实为李鸿章之始料所未及。于此亦可知,武器与装备固属重要,然而如非严加训练,善于运用,则亦不过徒供战场上之虚掷,而为国际所腾笑。  甲午海战迄今已逾百有余年,其间我国的海军若有若无,几为世界所遗忘。直至最近方才展露良好的势头。根据2006年10月份之美国《国防新闻》周刊的报道,可知美国对于中国海军快速的发展,诸如中国海军武器的投射能力、核子动力潜艇的活跃、深水鱼雷作战之训练,乃至航母的建造等,无不备加关切,是以乃决定于其海军战略学院之内,增设一个“中国海军研究所”,专门负责中国海军的研究。美国对中国海军的重视如此,吾人自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便了解世界海军发展的趋势。  本书为著者积四十年研究之成果,2000年曾蒙台湾编译馆刊出,殊为铭感。虽于出版之后,深获识者好评,然以校对不精,颇多疏漏。是以乃决定再将之修订补充整理,使之稍加完善。承蒙海军史同好姜鸣先生及潘振平先生之联合推介,后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之惠允出版,此一简体字校订本方得于焉问世。谨于此并致诚挚的谢忱。最后,内子伟虹曾于本书修订之时,鼎力相助,誊清文稿,查对原典,修饰文句,辛苦备偿,劳苦功高。谨亦于此,表示我的敬意与谢意。

内容概要

学术界认为,这是一部极有分量的系统研究北洋海军的专著。 19世纪是一个海洋发展与海权争夺的时代,世界各大海权国家无不以坚甲巨舰重炮为其海军取胜的凭借。鉴于中国海防面临的空前危机,李鸿章以创建一支现代化的新海军舰队自任,在短短十数年间组成的北洋舰队,军威之盛,俨然成为远东西太平洋各国海军之首。可惜的是,因朝廷政治与财政等各种复杂因素,舰队装备等日渐落后于东邻日本,甲午一役,竟遭全军覆没的命运,中国海军的发展也自此一蹶不振。 本书中,作者谨严客观、整体深入,一一论列北洋海军的装备、人员培训,大沽、旅顺口和威海卫基地的布置,海军章程的制定,海军衙门的机构设置、俸饷和奖惩制度,海军的训练和各项特别活动,经费收支及与颐和园工程的关系,中日甲午之战以及福建舰队与江苏舰队的发展等,使我们对于中国近代海军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细节有了更为翔实的了解。 更进一步,作者企图经由海军现代化的“个案研究”,探讨中国在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历程中所发生的有关问题,尤其注意到李鸿章,作为自强运动的重要领袖,中国现代海军北洋舰队的创建者,他对国际局势和中国所处的地位的认识;他的国防政策、建军理念,以及他所遭遇的问题与对困难的因应等,本书都有广泛的分析与讨论。

作者简介

王家俭,安徽涡阳人,1925年生。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及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英国伦敦大学访问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曾任台湾师大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班研究生导师;香港珠海大学客座教授,台湾辅仁大学、中央大学,文化大学兼任教授。
  著有《魏源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序三自序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新海军产生之背景 第一节 绿营水师的组织及其废弛 第二节 西力东渐与海防告警第三章 自强运动与新海军之诞生 第一节 湘军水师与长江水师的相继成立 第二节 购买新舰的失败——李泰国、阿思本兵轮案 第三节 新海军的先锋——江南制造局及福建船政局 第四节 新海军的建立——福建舰队与江苏舰队第四章 李鸿章与北洋海军 第一节 两洋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南洋海军的式微 第三节 北洋海军的代起与李鸿章的建军理念第五章 装备与兵员的筹备 第一节 北洋海军的装备——船炮的购置 第二节 人员的培训——学堂与留学教育第六章 军港与基地的建设 第一节 旅顺军港的兴建 第二节 大沽与威海卫等基地的布置第七章 海军改制与北洋舰队的成立 第一节 海军衙门的创设与北洋海军的改制 第二节 北洋海军章程的制订与海军总查的设置 第三节 北洋舰队的编制与人事 第四节 俸饷制度与奖惩章程第八章 北洋舰队的训练与活动 第一节 基本的训练 第二节 特别的活动第九章 经费来源与收支概况 第一节 海防经费的来源与窘状 第二节 额外的借拨与颐和园工程移用 第三节 实际收入与开支概况第十章 中日海权的争夺与北洋舰队的倾覆 第一节 中日海军建设的竞赛 第二节 北洋舰队的战败与东亚海权的易手第十一章 结论征引与参考书目索引图表目录 一 附表 二 附图

章节摘录

  第二节 人员的培训——学堂与留学教育  一 学校教育——新式海军学校的设立  西方轮船枪炮的制造与购置,仅为海军中的硬体建设,要想加以操作驾驶这些船炮,则非依靠一批熟练受有专业训练的海军人员,便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裨于国家的海防建设。可是由于此类的船炮皆为近代高科技的产品,对于谨守传统而对西方文化缺乏认识的中国人而言,实不啻是一些奇形异状的怪物,亦不知如何着手。诚如一位西方记者所说的:“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能够造船和使用引擎的工人,同时也无任何人可以指挥那些漂泊海上的兵轮。”这倒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人在当时唯一的办法便是以洋人为师,虚心地向之学习;同时,注重技术的转移,确立中国人自力更生,不依赖洋人的长期目标。左宗棠在福州创设福建船政局时,便大体采取此一方针,也使中国人在经历西方的科技转移时,接受一次严厉的考验。(一)福建船政学堂——中国新海军的摇篮  福建船政学堂是清季中国所设立最早的一所海军学校,也可以说是培养中国新海军干部的摇篮。该校创始于同治五年(1865),附设于福建船政局,初名为求是堂艺局,次年由福州移设马尾,并分为前后两学堂:前学堂习法文,教授以制械造船为主,相当于日后的海军造船学校;后学堂习英文,教授以驾驶管轮为主,相当于日后的海军军官学校。这两所学堂为近代中国的海军培育不少优秀人材,贡献甚大,其中尤以驾驶学堂与海军关系最为密切。南北洋海军中的主要干部多由其毕业生出任,影响至为深远。  依据魏源的原议,由于鸦片战争甫过,双方的敌意未消,本拟聘请美国的海军专家作为中国新海军的教练。但至左宗棠创设福州船厂之时,中英的关系已经较为改善,且以英国的海军驰名于世,举世无匹,依照中国“取法乎上者仅得乎中”的观念,其舍美国而取英国,自然为一条正确的途径。日后李鸿章之所以将其淮军改为德式装备与德式操法,也是鉴于1870年普鲁士陆军一战胜法,威震欧洲,而与海军学英之动机相同。  后学堂设立之主要目的,乃在训练驾驶轮船和管理轮机的军官;规定五年毕业,入学的年龄是十二岁至十五岁。课程分为三大类:一为自然学科,计有算术、几何、代数、解析几何、割锥、平三角、代微积、动静重学、水重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化学、地质学、航海学等类的科目,乃是学习驾驶与管轮的基本学科。二为人文学科,计有英文、音乐。前者旨在加强阅读能力;后者旨在精神的陶冶。此外,沈葆桢在学堂章程内还特别规定学生要在常课之外研读圣谕、孝经,兼习策论,借期皆能明白义理,陶冶人品,立志军旅,忠于君上。三为实习课程,规定学生于三年完成理论的课程之后,尚须再接受为期二年的练船训练,借由海上实际的活动,熟悉天文、测量、风涛、沙线,以及驾驶、管轮、航海作战等的技巧。对于此种训练,不论福州船厂的创办者左宗棠或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都付以高度的注意。左氏认为惟有“通船主之学”,始为“堪任驾驶”之职。沈氏以为仅于学堂毕业,尚无法证明其能否成材,“必亲试之风涛,乃足以观其胆智”,否则即令其实心研究,亦不过为纸上谈兵,临阵即会张皇。由此可知此种训练尤其重视管驾(舰长)人材的培养。管驾为一船的最高指挥官,全船的首长,其素质的优劣非仅关系于全船的安危,且与整个舰队的组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其训练的严格,自属当然之举。可惜该校在一开始之时,其训练尚极认真,成绩亦极优良,几乎可达西方先进海军训练的水准。及至沈葆桢、丁日昌离开船政后。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李鸿章与北洋舰队 PDF格式下载



和<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一样读了让人感慨万千


对于那段历史来说是惨痛的,对于李鸿章来说我们的评价一直不高,对于中国海军的第一次现代化进程来说是悲壮的~


作者研究整个清末的海军发展历程,资料详实,很费功夫,作品难得!


一本很厚重的书,内容很详实,没有海军,就没有国防。40万字的好书


非常好的一本书,对于我了解相关历史和军事知识很有帮助,作者也写的很全面,基本各个细节都写的比较仔细,个人比较喜欢!推荐给大家!


数据详实,评价客观


写史而不呆板,有可读性。


书是不错的啦。。
但是包装太简单了。。就一个塑料袋。。
同时买的另外一本书比较大吸收了大部分冲击。。这本倒是被保护的不错。。
那本已经退掉了。。。。


不错,特别书中提到海军不但装备要精良,部队训练有素是打胜仗的重要一环,而甲午海战不只输在装备上,也输在训练上。


刚买了此书,睡觉前放在床头看。此书是学术专著,王先生倾十年之供磨一剑,考究深入,理据充足。若为这方面研究者,建议必备;若为求好看,可大略读读。


写得比较详实,可以。


这个题材我很喜欢


一般人不要买这类太学术性的图书,买了也只是装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