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德礼之间

郑开 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9-01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作者:

郑开  

页数:

45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围绕着“德”,透过“德礼之间”的角度与视野,追溯并阐明了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首先,《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以斩截的方式,明确了前轴心/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主题就是“德”。其次,鉴于德礼之间的关系是某种依存关系,而礼的范畴又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信仰诸方面,因此《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着重从制度与思想相互建构的角度,阐明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再次,《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了“德”所涉及的广泛论题,通过关键细节,从德礼之间“虚实相生”,揭示了前诸子时期“德”的涵义和意义。

作者简介

郑开,1965年生于安徽。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后在内蒙古煤炭研究所工作。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4-1996年任国务院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宗教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道家形而上学研究》(2003)等。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问题、方法和语文 第一节 问题 一 问题意识 二 理论框架 第二节 方法 一 三个问题 二 两个注释 第三节 语文 一 文字 二 音韵 三 训诂 四 疑例举偶第2章 德礼体系 第一节 德礼体系 一 德礼体系 二 “德”:礼的意义结构 三 德、礼之间:互动和分化 第二节 封建析论 一 什么是“封建”? 二 为什么要实行“封建”? 三 “存灭国,继绝祀” 第三节 德音诂释 一 《诗》无达诂? 二 政治、宗教语境中的“德音”话语 三 社会语境中的“德音”话语第3章 政治语境:以省方、巡守和德刑为例 第一节 省方考 一 卜辞 二 彝铭 三 经传 第二节 巡狩钩沉 一史料 二分析 三旁通:苋与陟 第三节 “德刑”及其他 一 德刑:以《左传》为中心的讨论 二 刚柔 三 德与力、王与霸 四 德与法(刑) 五 “德”内面化第4章 社会史分析:姓氏制度的思想史研究 第一节 姓氏的社会史线索 一 综述 二 镶嵌于社会政治结构中的姓氏问题 三 涉及种族、宗教层面的姓氏问题:以图腾崇拜为中心 第二节 德与姓氏 一 社会政治语境:以“赐姓”、“命氏”为例 二 氏族语境:族、类、姓与德 三 宗教语境:德的神圣意味 四 多重视境:以“明德”为例第5章 文化视野:从文化模式与精神气质的角度看 第一节 宗教传统 一 殷周之际的适应与创新 二 宗教仪式的文化阐释 三 内在体验的理性转化 第二节 政治理念 一 德与天命 二 德与革命 三 德与哲命 第三节 文化模式 一 作为文化模式的礼乐 二 民族精神 三 文化意识 第四节 精神气质 一 民德民彝 二 人文理性 三 道德价值第6章 道德系谱学研究 第一节 德目 一 政治社会语境中的酝酿与发展 二 道德意识和精神价值的聚焦与突显 三 “德目”的思想史脉络和历史展开综论 第二节 德性论 一 德与善 二 德与生 三 德与性 四 德与arete第7章 诸子时代的“哲学突破”:从前轴心时期到轴心时期的转折 第一节 “德礼”与“道法” 一 “德礼体系”的宿命性崩溃 二 变法:“德礼体系”推陈出新与“法的精神”不断滋育 三 名:作为礼的抽象形式 第二节 道、德之间:轴心时期的“哲学突破”及其视境 一 政治话语的变迁:“德”、“道”间的推移 二 自然哲学的边缘:以“天德”语词为例附录 一、工具书目 二、征引文献 1 古籍书目 2 简帛文献引用表 3 征引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二 两个注释。下面,我们试通过“两个注释”分析讨论前诸子时期的社会史、文献学(包括语文学)的特征,进一步阐明我们的方法论原则。  (一)“前诸子时期”即“前轴心时期”开始于殷周之际,结束于春秋末年;从思想史视野上看,这一时期的思想主题可以概括为“德”。换言之,“德的时代”不仅开启了“前轴心时期”,同时触及了“轴心时期”,而我们之所以把两周称之为“前轴心时期”和“轴心时期”,正是因为它们是形成中国文化特征的关键时期。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王夫之说:春秋战国之交乃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读通鉴论》)。于是,着眼于殷周、春秋战国的方生方死之际,留意于思想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之间,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的研究旨趣。那么,这一时期内的思想史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征呢?我们可以从孟子的一段话中见出端倪: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也。”(《孟子·离娄下》)  这段话的重要性在于,它阐释了“史”的历史脉络及其意义,涉及历史叙述的形式(文体)与本质;而且提示了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动和历史创作间的内在关联;同时我们也可以自“巫史传统”之蜕变的角度理解作为逻各斯(iogos)意义上的“历史”的出现和形成。下面我们次第讨论其中的问题。  1.历史时代之不同于传说时代神话的标志,就是“史”(历史记叙)从“神话”与“诗”脱颖而出的转变。所以“《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时代的精神过程以历史著作即《春秋》经传的形式呈现出来。秘索思(muthos)和逻各斯(10gos)似乎是古希腊人思考问题的两个具有对立和互补意义的切入点:前者意味着大胆的想象、虚构故事;后者意味着精细的叙述、理性思考。诗与神话相当于古希腊的秘索思(muthos),而历史著作则是人文领域里面的逻各斯(10gos)。孟子的话反映了春秋前期深刻的知识变动,即:历史乃是从神话与诗(即秘索思)当中剥离出来并不断地摆脱后者而建构起来的。另一方面,哲学比历史学更“逻各斯”:米利都的哲学家用关于自然的叙述部分否定了荷马(《史诗》)的曲折离奇的故事。然而这些早期哲学的表述终究不能免于秘索思的“无往不复”的“重现”,例如《老子》称为“哲学诗”,柏拉图的《蒂迈欧篇》称为“宇宙诗”。(陈中梅,1999:42注3)总之,以《春秋》经传出现为代表的历史学的兴起,其本身就是逻各斯的一个方面,但是其中仍不免有秘索思的残留,所以后儒有“《春秋》失之巫”(孔颖达《五经正义》)的讥评。比较起来,诸子哲学则更进一境,更彻底地摆脱了宗教意识形态和秘索思的支配。 2.一般而论,“史”是“诗”的后继,“诗”为“史”之前驱。然而,由“诗”而“史”的过程不仅意味着记叙体裁的推陈出新,还包含了某种深沉的思想史意义,那就是:《春秋》或者说“诗”(文学)部分地吻合于“史”,司马迁说,周道之兴,“诗人歌乐思其德”;昭穆之时,“王道缺微”而“诗人作刺”。(《史记·周本纪》)至于《雅》、《颂》,更有所谓“《雅》、《颂》歌咏,以思其德”(刘向《战国策书录》)的说法。所以《论语》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可见,《诗》乃《春秋》以前的“史”,更是王道的记录,而“史”——例如《春秋》经传——则是霸道的记录。进而言之,章学诚所说的“六经皆史”、“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文史通义·易教上》),并非没有缘故。在他看来,《书》(政治理论)乃是《周官》(按即《周礼》)所掌的虞、夏、商、周四代的史册;据此,他补充孟子说:“《周官》之法废而《书》亡,《书》亡然后《春秋》作”,又说:“《乐》亡而入于《诗》、《礼》,《书》亡而入于《春秋》。”(《文史通义·书教上》)  3.从另一个角度看,正如《诗》的变风变雅反映了时代与社会的变动一样,亦如“《易》起于中古,其有忧患乎!”(《周易·系辞》)《春秋》经传的出现是政治、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的产物。孔子曰:“周德不亡,《春秋》不作。”(《说苑·君道》引)《淮南子·汜论训》更说:“王道缺而《诗》作,《诗》、《春秋》,学之美者也,皆衰世之遗也。”王应麟曰:“诸侯之有史,其周之衰乎!”(《困学纪闻》卷六)可谓意味深长。  ……

媒体关注与评论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以“夫命神学”界定前诸子时期思想的特质,本书力排众议,代之以“德礼之间”。这种诠释新人耳目,而且于史有据,令人信服。本书完整地展现了由周初至春秋末年的时代风貌,由此而勾勒出诸子时代哲学突破的清晰的轮廓,在于德礼体系的推陈出新以及道法精神的不断滋育。最后落实于古典意义上的中国意识的形成。  ——余敦康  本书抓住了中国思想史上最初的核心概念——德礼思想的产生和演变,从语文学、政治制度学、社会史学、宗教学、文化学、道德系谱学等多方面的视角,对上古时代(主要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从而深刻揭示了上古时代中国思想的特质,及其对我国轴心时期即先秦诸子时代思想的决定性影响。  ——许抗生


编辑推荐

  《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了“德”所涉及的广泛论题,通过关键细节,从德礼之间“虚实相生”,揭示了前诸子时期“德”的涵义和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德礼之间 PDF格式下载



作者是个真正做学问的人,切入点十分新颖,看过后收获很大。


三联出品,是哈佛燕京书系之一。
对于商周文明进行探究,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是学术史上较为难得的书。


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是吉利的,以为神就凶了,因为那将成为迷信。祭祀,仪礼,因遇大事而做,仅是为了表示重视,并非为了求以得之。这是一个文化的传统,文明的范式。近人多诽古之祭仪,以为迷信,然这种“文”祭并不阻碍科学的发展,譬如人有理性的思维亦有感情的维度。今天在韩国,台湾和日本,祭祀已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积淀,示出它对祖先的尊重和延续。吾国之汗颜,礼仪之邦今恐难副其实。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