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

[澳大利亚] 黄宇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澳大利亚] 黄宇和  

页数:

713  

Tag标签:

无  

前言

辛亥百年,笔者一直希望撰写一本书以兹纪念。至于题材,则探索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来源最是适合不过。鉴于孙中山尝言,其走上革命道路,是由于在香港念书时所受到的影响”。故本书之研究乃于此时前后展开。 首先谨向先后编写《国父年谱》和《孙中山年谱长编*的前辈们致以崇高敬意。他们不辞劳苦,把所有能搜集到的有关著作集中起来为中山先生编写日志,实为不容或缺的工具书,故笔者尊称其为“正史”。正因为他们走了第一步,笔者才能走第二步,按照他们所提供的线索,寻觅更多的史料和原始档案,来丰富我们对中山先生的认识,解决一些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本书错漏当然不少,伫候贤达指正。且长江后浪推前浪,学术滚滚向前,期待着后进盖过。 严格来说,本书所及时期,“孙中山”这个名字还未产生:本书主人翁乳名“帝象”,十岁开始读书时村塾老师为其取名“文”,1884年5月26日在翠亨村成亲,按照翠亨村惯例而举行上“字辈”仪式时,取字“德明”。1884年5月4日在香港领洗进入耶教(见本书第五章)时取名“日新”,盖取《大学》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义。“日新”用广东话拼写绝对可以成为Yat Sen。孙中山领洗取名“日新”约三年后的1887年10月,西医书院开学不久,孙中山在康德黎医生主持解剖学测验的试卷上,就签上英文名字“Sun Yat Sen”。有谓“1883年11月,孙文十七岁时离开故乡广东香山县,到香港拔萃书室学习英文,课余又请香港道济会堂长区风墀补习中文”,并不准确,盖本书第五章已证明当时区凤墀并不在香港,而是在广州河南(按:指广州珠江以南)宣道。至于“‘日新’的官话(当时还不称为普通话)拼音跟广东话相去甚远。所以Sun YatSen再由他的国学老师区凤墀改写为比较接近官话的‘逸仙’;这样在发音上面就可以两全其美了”,更是天方夜谭。区凤墀是广府人,说的是广府话,终身宣传基督教义,淡泊功名,哪来官话?倒是1894年孙中山被葡医逼迫离开澳门而转到广州行医,与区凤墀交往日深,后来更并肩策划乙未广州起义(详见本书第八章),若区风墀在这个时候把Yat Sen倒过来拼写成逸仙,则大有可能。至于“中山”这个名字,全称“中山樵”,而“中山樵”又源自日本人平山周与孙中山在1897年秋于日本最初交往的片段:“总理来京曰:‘昨夜熟虑,欲且留日本。’即同车访犬养(全名犬养毅),归途过日比谷中山侯爵邸前,投宿寄屋桥外对鹤馆,掌柜不知总理为中国人,出宿泊帖求署名。弟想到中山侯爵门标,乃执笔书[姓]中山,未书名;总理忽夺笔自署[名]樵。曰:‘是中国山樵之意也。’总理号中山,盖源于此。”由此可知在1897年之前,即本书所及时期,“孙中山”之名还不存在。所以,若本书称他为“孙中山”,在学术上说不过去。但鉴于海峡两岸暨海外华裔都已经习惯了称他为“孙中山”,而在辛亥百年之际,大家挂在口头的全都是“孙中山”,故笔者决定随俗,万望读者见谅。 当初笔者为本书展开研究的时候,原来只计划探索孙中山在香港所受的教育。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发掘出孙中山在香港活动的有关细节并进行分析后,突有断层之感。理由有三: 第一,孙中山于1883年底到达香港时,虽仍不是基督教徒,但早已在夏威夷深受基督教教义影响,并随时准备领洗。终于他在香港接受了喜嘉理(charlesRobertHager)牧师的施洗。”’至于孙中山在夏威夷是如何受到基督教影响的,则没有涉猎,以致给人一种断层的感觉。 第二,孙中山到达香港时,已经在夏威夷的意奥兰尼学校(10l猫i sch001)及瓦胡书院((Dahu College)预备学校总共接受了近四年之教育。笔者进一步发觉,该等学校课程内容按照当时英美本土的学制来安排,就像当时香港学校的课程内容模仿英国学制一样。正因为如此,孙中山到达香港后,马上能进入拔萃书室、中央书院(后来改称皇仁书院)等校读书,1887年更考进香港西医书院肄业。准此,窃队为孙中山在夏威夷和香港的教育是一气呵成的。可惜孙中山在夏威夷读书的情况,未能兼顾,以致再一次给人以断层的感觉。于是笔者就决定向夏威夷的有关档案进军。 第三,笔者把孙中山在夏威夷读书的情况弄清楚后,仍不感满足,觉得必须把他到达夏威夷读书之前,在翠亨村的童年生活理出个头绪,以便找出其连贯性。于是又集中精力钻研这段历史。结果把孙中山的前半生——从1866年他出生之日到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他离开香港之时——共约三十年这自成一个单元的时光,追踪发掘出来。准此,本书就命名为《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一1895》。 本书经常用“耶教”以涵盖新教(基督教那数不清的流派)和旧教(天主教),目的是凸显大家都是信耶稣的教友,绝对不必像过去那样斗个你死我活,现在是握手言和甚至携手合作的时候了。君不见,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时,他租用仁慈堂的物业——在其右邻的写字楼——做医馆,而仁慈堂是天主教的慈善机构。孙中山虽然身为新教徒,但于旧教却无门户之见,可见胸怀。又本书第七章、第八章的部分内容,与拙著《中山先生与英国》第二章的部分内容有相似的地方。事缘陈三井先生力邀笔者撰写《中山先生与英国》时,笔者已经展开《三十岁前的孙中山》之研究多时,并一边研究一边撰写底稿。为了节省时间,在撰写《中山先生与英国》时,就挪用了本书部分底稿,敬请读者留意。

内容概要

  国际知名的孙中山研究学者黄宇和院士,继其《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英文原著在1986年出版后,再用二十五年时间的努力,遍访广东省、香港、澳门、夏威夷、英国和美国的档案馆,并频频到翠亨村、香港、澳门和夏威夷等地作实地调查,经过细致的考证,最终把孙中山前半生的曲折经历,以及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最忠实地呈现出来。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解答的重要问题包括:
  孙中山祖籍是广府人还是客家人?他是否中原贵胄的后裔?
  孙中山的国学根底如何?是否只是一名“番书仔”?
  在檀香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孙中山身心变化有何影响?
  孙中山曾有过当传教士的念头,为何最终放弃?
  孙中山是否真的曾在香港拔萃书室念过书?
  孙中山自称其走上革命道路是由于在香港念书时所受到的影响,这些影响到底是什么?
  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时,是否同时策划革命?
  1895年的广州起义,号称有“决死队”三干人,为何却未举先败?是否真如史书所云杨衢云调度失宜所致?
  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是否曾如他自己所言,由朋友在城墙上用吊萝载着他降下城墙而逃离广州城这么惊险?
  孙中山逃至香港时,是否曾在域多利监狱作客?
  通过对类似上述微观细节问题的研究,《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最终解答了孙中山为促使中国“现代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这一宏观历史问题。
  孙中山前半生的事迹过往由于原始史料的缺乏,大多数研究者都只能语焉不详。通过黄宇和院士的不懈努力,相信已成功还原了孙中山前半生的最真实面目,为“孙中山研究”以至历史学研究,立下了良好的典范。

作者简介

  黄宇和院士(Professor John
Y.Wong,D.Phil,Oxon,FR.Hist.S.,FASSA),1946年11月生于广东省番禺县石楼镇茭塘乡。父黄鉴波、母陈慕贞。幼随家人到香港定居。先后就读于九龙牛头角庇护十二小学、九龙华仁书院、香港大学。1968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71年完成博士论文后留校。1974年起受聘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Australia)任教,从讲师逐步递升为近代史讲座教授(Professor of Modern
History)。
  1978年英国皇家历史学院遴选黄宇和为该院院士。2001年澳大利亚国家社会科学院遴选黄宇和为该院院士。黄宇和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和香港大学亚洲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以及台湾政治大学客座教授。又先后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圣约翰大学,中国的北大、清华、复旦、武汉、中山等大学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讲学。研究领域包括孙中山、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和近现代中国国际关系。
  黄宇和院士历年著作
  英文专著
  Yeh Ming-ch'en: Viceroyof Liang-Kuang, 1852-1858
  Anglo-Chinese Relaoons, 1839J86C
  The Origins of an Heroic lmage: Sun Yatsen in London, 1896
1897
  Deadly Dreams: Opium, Imperialism and the“Arrow”War (1856-1860)
in China
  中文专著
  《两广总督叶名琛》
  《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
  《两次鸦片战争与香港的割让》
  《中山先生与英国》
  《孙逸仙在伦敦:三民主义思想探源》
  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书籍目录

北京三联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 辛亥百年:孙中山革命思想来自何方?
第二章 家世源流:孙中山祖先来自哪里?
 一、导言
 二、总结六十年来关于孙中山祖籍的争论
 三、进一步探索“紫金说”
 四、进一步探索“东莞说”
 五、孙中山是本地人(广府人)还是客家人?
 六、结论
 七、四枚计时炸弹
 八、后论
第三章 国学渊源:《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
 一、出身寒微
 二、孙中山的诞生
 三、读书明理
 四、学以致用
 五、社会学校
 六、人神之间
 七、小结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
第四章 檀岛西学:英耶?美耶?-- 耶稣
 一、导言
 二、年孙中山从翠亨村往澳门的交通工具
 三、孙中山是坐葡国船前往檀香山?
 四、通过澳葡文化去了解世界?
 五、为何如此?
 六、铁梁英风
 七、抵火奴鲁鲁入学
 八、全英制的意奥兰尼学校
 九、为何如此英国气?
 十、英式寄宿学校
 十一、孙中山是寄宿生还是走读生?
 十二、韦礼士主教的为人
 十三、学习与生活点滴
 十四、再谈孙中山在意奥兰尼学校的宗教生活
 十五、瓦胡书院预备学校
 十六、提出领洗
 十七、小结
第五章 中学时代:香港拔萃书室及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
 一、拔萃书室
 二、孙中山在拔萃读书有多久?
 三、孙中山就读之拔萃属什么性质?
 四、拔萃书室的课程
 五、孙中山在拔萃的课余活动
 六、小结
 七、在中央书院读书前后三年
 八、中央书院的校长、老师、同学
 目? 录?
 九、中央书院的学费、统计数字、校舍、出路
 十、中央书院的班级编制、课程安排
 十一、英国历史
 十二、剑桥地方试
 十三、文学、拉丁文、常识
 十四、汉译英
 十五、猜题?选修?
 十六、中文部的课程
 十七、小结
 十八、孙中山领洗进入耶教
 十九、孙中山与陆皓东何时领洗?
 二十、喜嘉理牧师的背景
 二十一、喜嘉理对孙中山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十二、喜嘉理力邀孙中山带他到翠亨村
 二十三、孙眉与孙中山决裂
 二十四、分析兄弟决裂闹剧对孙中山的影响
 二十五、“推”、“拉”之间
第六章 大专时代:  寓广州博济医院及香港雅丽氏
 医院的两所西医书院
 一、广州博济医院
 二、香港西医书院的创立
 三、康德黎医生倡议并孕育了西医书院
 四、伦敦传道会试图行医的历史
 五、孙中山与康德黎的深厚友谊
 六、雅丽氏医院:推离传道
 七、雅丽氏医院:强人所难
 八、基督神掌伸入西医书院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
 九、西医书院:推向革命
 十、阅兵典礼所引起的思想震撼
 十一、西医书院:改革耶?革命耶?
 十二、所谓“四大寇”
 十三、他想得很多
 十四、对万能政府的构思
第七章 澳穗济世:治病救人莫如治病救国要紧
 一、导言
 二、孙中山创办了《镜海丛报》(中文版)?
 三、开设中西药局是为了从事革命?
 四、“孙医馆”设在议事亭前地十四号?
 五、究竟“孙医馆”曾否存在?
 六、孙中山澳门行医情况
 七、为何脱离事实的信息能出现并被广泛引述?
 八、是什么迫使孙中山离开澳门?
 九、用温和办法来争取中国“现代化”
 十、行医目睹“苛政猛于虎”
 十一、上书李鸿章
 十二、孙中山见了李鸿章?
 十三、小结
第八章 广州起义:出师未捷唯足见大公无私
 一、筹备起义
 二、部署广州起义
 三、采取行动
 四、为何“决死队”没有按时到达?
 五、缺乏经验
 六、为何密谋瓦解?
 七、外人的介入
 八、叙事排列
 九、后话
 十、后论:香港为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打下基础
 十一、总结
第九章 任重道远:“同志仍须努力”
 一、任重
 二、道远
 三、总结
参考资料及书目
西汉对照表
索引
谢辞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新本把“琏昌”改为“连昌”。2.新本加上了“后移香山县开基”等字样。新本此等内容,罗香林是绝对不能引用的,因为李蔚春甚至温济琴,都肯定看过旧本。若引用新本,罗香林的“紫金说”就会失掉一切公信力。这就是为什么,罗香林凡是提到紫金忠坝《孙氏族谱》时,都郑重声明他所用的是旧本。目前笔者所掌握的紫金忠坝《孙氏族谱》,共有三个版本:1.旧本:即1933年孙桂香的三修本,也就是李蔚春在1941年8月1日交给罗香林的版本。l有关部分曰:“十二世祖讳琏昌公,移居曾(增)城,于后未知。”后来罗香林似乎没有把此旧本交还给忠坝孙氏,而孙桂香等似乎也没有索还。结果这一旧本就变成罗香林的藏书,遗留给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编号是:罗700/14。2.节抄本:1941年8月3日,罗香林在曲江把旧本节抄。节抄时忠实地抄写。有关部分曰:“十二世祖讳琏昌公,移居增城,于后未知。”罗香林在抄写时,唯一改动过的地方,是把旧本之中错误的“曾城”改为正确的“增城”。节抄本后来也成为罗香林藏书之一,留给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编号是:罗222/50。3.新本:1942年9月,由孙桂香心领神会了罗香林“紫金说”的意思之后,把旧本重抄一遍,并在重抄过程中,把琏昌改为连昌,并加上了“后移香山县开基”等字样。同时,对于上述旧本的有关部分诸如“十二世祖讳琏昌公,移居曾城,于后未知”等字样,则通通不录。代而兴之,是在十一世祖鼎标公项下,加上如下字样:“鼎标公……生三子:长日连桥公,未传。次日连昌公:移居增城,后移香山县开基。三日连盛公:往外未详。”接着,孙桂香把两份新本寄给了罗香林,但罗香林的藏书当中却没新本的踪影,可能是罗香林把它们扔掉了,以免造成混乱,或避免不知底蕴的人误会是罗香林自己弄虚作假。但由于孙仕元在t986年把新本献给紫金县档案局,故该局藏有新本原件。”其上级广东省档案局又向其求得新本的复印本,自己收藏。而中山市翠事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又向广东省档案局求得新本的再复印本,自己收藏。结果,中国大陆的一些学者写道:“经考证:紫金档案局所藏《紫金县忠坝孙氏族谱》(光绪二年重修)所记载的‘十二世孙连昌移居增城,后移香山开基’,才是可靠的历史事实。”因而又认为,罗香林那“十二世祖孙琏昌,移居增城,于后未知”这样的引述,“是罗教授书中引用的一个不可靠的材料”。更由于紫金档案局所藏《紫金县忠坝孙氏族谱》所记载的是“连昌”而非“琏昌”,就下结论说:“这纯属当时作者(罗香林)失误而造成后人的讹传。”这些学者劈头第一句就说“经考证”。至于做过什么“考证”,他们并没有作任何说明。鉴于他们只提出过紫金档案局所藏《紫金县忠坝孙氏族谱》这~孤证来讨论,证明他们考证的范围,也只可能是囿于这一孤证。所谓“孤证不立”,他们用孤证来立论,已犯了史学方法的大忌。立论之后,进而指责罗香林“失误”、引用了“不可靠的材料”,又犯了史学方法的另一大忌——受个人感情影响,而其感情冲动的程度,已经完全超出切磋学问的范畴。他们指责罗香林“失误”,更使罗香林蒙受不白之冤,引起“香老”在香港门人的愤愤不平!总之,1942年国民政府的党国要人大力支持“紫金说”,结果不单挑起了全球土、客之间激烈的感情冲突,也挑起了大陆与香港某些群体之间强烈的感情冲突。笔者盼望:本章所指出的紫金忠坝《孙氏族谱》其实存在着三个版本这一事实,以及三个版本的来龙去脉和曾遭改动过的地方,能够平息孙中山祖籍问题的争论。第二,自从罗香林在1942年提出国父祖籍在紫金的说法之后,六十多年以来,广大海内外客家人对此深信不疑。台湾的四百多万客家人,更经常组团到紫金寻根。大家对于客家人当中曾产生了像孙中山这样的一位伟大人物,由衷地感到无比骄傲。若现在有人对他们说,国父的祖籍并非紫金!他们在感情上,无论如何接受不了,因为他们对“紫金说”之深信,已经到了“信仰”的程度,这从上述种种感情用事的例子可知。准此,窃以为我们可否改变思路:把紫金说完全排除出历史考证的范畴之外,从此不提;反而把它作为一种“客家信仰”来看待?君不见,关羽是真正存在过的三国时期历史人物。但是,民间却把他作为神来供奉。全球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则那里的华人商店,大都供奉着关圣帝君的神像。相信没有任何一位历史学家,会荒唐到逐一跑进华人商店,推开正在叩拜关帝的店主说:“历史上只有关羽这样一个人,没有关帝这样一个神,别拜袍!”同样地,如果我们尊重客家人的“信仰”,响应紫金县人民政府在忠坝筹建孙中山祖籍纪念馆,让海内外的客家人有一个“朝圣”的地方,凝聚全球客家人的积极性,以支持紫金县的建设,对中华民族只有好处。笔者这种想法,是由于2008年1月8 1El至9日前往紫金忠坝实地调查时所受到的启发。紫金,的确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地方。笔者在回程时被紫金一批待业青年开无牌汽车从后硬碰企图勒索,幸得钟振宇副县长及龚火生局长及时赶到解围,才幸免于难。2009年4月趁复活节期间再飞香港转广州追查有关孙中山祖籍的史料时,惊悉紫金所属之河源市,竟然有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街头强抢小学女生:许多家长担心孩子一旦被拐,遭歹徒弄成残疾行乞或被迫犯罪,甚至遭残杀,以致人心惶惶。广东《南方日报》记者在河源实地采访,发现在10多个传闻儿童失踪地点,证实至少有4名儿童被掳走。当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又有一名10岁女童在等校车时险遭掳走。


编辑推荐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描述了孙中山前半生的事迹,由于原始史料的缺乏,大多数研究者都只能语焉不详。通过黄宇和院士的不懈努力,相信已成功还原了孙中山前半生的最真实面目,为“孙中山研究”以至历史学研究,立下了良好的典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 PDF格式下载



严谨的治学态度,质疑的治学精神,科学的治学方法,斐然的治学成绩,是以成为史学的标杆,是我读到真实的历史,收益颇多。全文以孙中山先生的早起个人经历,用显微镜式的分析、推理,显现出孙中山先生义无反顾、无私无畏拯救国家的宏观思想,颠覆了中国伟人神化的历史观。令人深思,令人敬畏。历史就是历史,不是神话史!


当时看了"南方周末"就有了买该书之念头,在当当网搜到了.作者立场立论值得肯定,史料翔实证据充分,值得一读.


史料详实,分析入理。


成长全貌


非常好的一本书,可惜有些贵了


整本书像部侦探小说,少有写法,南方周末书评推荐的,可以一看。


内容充实,带着崇敬国父的心情阅读。很有启发。


书还没开始看 纸质很好


孙中山的一些历史值得理解


16开略小,725千字,图132幅。资料很翔实。印刷质量也不错,值得收藏。


印刷纸张的质量是我所有书里最好的 ,但其中内容冗长烦琐了些. 有些资料有拼凑之嫌`


未经过和谐


沉甸甸的


居然能买到


伟大的革命家


三十岁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