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食物均衡战略

梁书民 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

梁书民  

页数:

329  

内容概要

  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可以上溯到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和黄帝时代,中原地区发展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核心。以后经历代封建王朝的开疆扩土,南方原始的刀耕火种和北方以放牧畜牧业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逐渐被土地生产率较高的耕作农业取代。又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地向边疆地区的移民垦荒,强大的人口压力使我国几乎将能开垦的宜农荒地开发殆尽,达到了宇内无蛮荒,四海无闲田的状况。但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经济学上所称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一直未能在中国被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力地将农业发展的重点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移,通过绿色革命和农业现代化解决了不断增长的食物问题,并依靠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联合作用,成功地冲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但是,与此同时另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正在悄然兴起,并正在逐步替代最优良的耕地资源,这就是城镇化的发展和城镇建成区的扩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数以亿计的潜在城镇化人口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和食物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曾在土地资源极为丰富的美国学习和生活过八年,目睹和研究过美国主要农区的城镇扩张和农业用地被大量蚕食的情况,对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将会带来的土地资源危机深感忧虑。曾多次对同仁惊呼:如若中国城镇居民都达到目前美国人的居住水平,中国将无地可种!

作者简介

  梁书民,男,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1966年3月出生于河北大名县。2004年9月获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院地理学博士学位,研究资源经济学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方向,博士论文题目:加利福尼亚州中央谷地城市发展的新古典经济学模型;2002年9月获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院经济学硕士,研究宏观经济学专业发展经济学方向;2000年8月获北伊利诺伊大学理学硕士,研究城市地理专业城市土地利用方向,硕士论文题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定位和解释当前芝加哥边缘的城市扩张;1994年9月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学硕士,研究农业经济及管理专业农业技术经济方向,硕士论文题目:非线性粮食生产函数的研究--以河南省和北京市为例;1988年7月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研究自然地理专业草原植被遥感应用方向,学士论文题目:黄土丘陵区造林立地条件的遥感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中南部为例。

书籍目录

序第一篇 中国的土地资源第1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地理背景第1.1节 积温与熟制第1.2节 地貌、土壤与耕地资源第2章 宜农荒地资源的分布与开发潜力第2.1节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及应用第2.2节 宜农荒地资源第3章 水资源分布与南水北调第3.1节 农田灌溉的分布与发展历史第3.2节 水资源分布与南水北调第二篇 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变化第4章 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耕地资源变化第4.1节 中国耕地资源变化的现状第4.2节 耕地面积预测第4.3节 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预测第4.4节 耕地变更分项预测第4.5节 结论与对策第5章 中国土地资源变化的空间规律第5.1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土地利用演化理论第5.2节 中国的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第5.3节 分省耕地的变化规律第5.4节 分县耕地的变化规律第5.5节 土地资源的质量分布与变化第5.6节 小结第6章 中国耕地的复种潜力第6.1节 中国的实际复种指数与剩余复种潜力第6.2节 农民复种行为变化的因素分析第6.3节 结论与讨论第三篇 中国的城镇化与城镇扩张第7章 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第7.1节 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研究综述第7.2节 引力定律理论及其应用第7.3节 中国的城市引力场与城市群第7.4节 中国城市影响范围的空间格局第7.5节 结论、问题与讨论第8章 基于耕地保护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第8.1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史与预测第8.2节 中国城市结构的演化规律第8.3节 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变化趋势第8.4节 城镇化发展方案与占用耕地预测第8.5节 耕地保护对策与建议第9章 中国典型特大城市的城镇扩张第9.1节 北京市建成区密度变化规律第9.2节 北京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解析与预测第9.3节 上海市区建成区密度变化规律第9.4节 上海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解析与预测第9.5节 主要结论与问题的对策探讨第10章 中国典型省会城市的城镇扩张第10.1节 广州城市建成区密度变化规律第10.2节 广州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解析与预测第10.3节 石家庄市区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规律第10.4节 石家庄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解析第10.5节 石家庄市的城镇体系和交通网络对城镇扩张的影响第10.6节 石家庄市近郊土地覆盖动态变化模型第10.7节 主要结论与问题的对策探讨第四篇 中国的种植结构及变化第11章 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演化新趋势研究第11.1节 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周期分析第11.2节 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第11.3节 中国种植结构近中期预测第11.4节 结论与对策第12章 中国种植结构演化的空间规律第12.1节 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空间分布第12.2节 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演化的空间分布第12.3节 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自然条件原因第12.4节 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人文条件原因第12.5节 结论与对策第13章 基于村级调查的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研究第13.1节 村级调查问卷设计第13.2节 村级调查结果分析第13.3节 结论与对策第五篇 中国的食物供需平衡与空间均衡第14章 中国食物消费与供给中长期预测第14.1节 中国食物消费与供给的研究现状第14.2节 中国城乡食物消费的变化第14.3节 中国粮食和油料的生产潜力第14.4节 中国食物的供给与消费平衡第14.5节 结论与对策第15章 我国粮食综合运输费用与最优物流路径研究第15.1节 我国综合运输发展现状第15.2节 最低运费原则下的最优路径第15.3节 粮食综合运输的问题与对策第16章 全球资源潜力与农业走出去战略第16.1节 全球农业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第16.2节 全球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第16.3节 结论第17章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中国的农业走出去战略第17.1节 引言第17.2节 全球粮食消费变化趋势第17.3节 全球粮食生产发展特点第17.4节 全球粮食贸易现状与展望第17.5节 中国农业走出去对策第18章 援建非洲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考察报告第18.1节 赞比亚考察报告第18.2节 赞比亚农业背景资料第18.3节 赞比亚考察日志第18.4节 坦桑尼亚考察报告第18.5节 坦桑尼亚农业背景资料第18.6节 坦桑尼亚考察日志第六篇 结束语第19章 中国的土地资源、城镇化与食物均衡战略

章节摘录

  1.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农耕区的扩张,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扩张,造成了以城市为发动机的各种土地利用圈层的波浪式外延。由此可见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进展和现代化交通的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动力。  2.中国的农耕区扩张史表明农业社会人口的增加对农耕区扩张的推动作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奠定了我国土地利用分布的基本格局。而近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凸显了城市扩张和城镇化的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推动作用,以及以生态退耕为主魄现代环境保护意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影响。但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总结果仍然是未利用土地在减少,土地利用程度在不断提高。  3.耕地资源的变化主要是荒地开发、生态退耕和城市扩张占地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为宜农荒地资源丰富的边疆省区荒地开发占上风,耕地面积以增加为主导;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区生态退耕占上风,耕地面积大幅下降;而城市发展迅速的大城市附近以城镇扩张占地为主,大量优良耕地流失。  4.分县耕地资源变化分布图详细显示了荒地资源开发的边疆分布状况。而中国灌溉面积的扩大呈从中部省份向近西部省区转移的趋势。这些现象都证实了土地利用空间演化理论的正确性,说明经济学理论适用于解释中国的土地开发利用过程。  5.坡耕地、旱地和望天田在空间分布上是吻合的,坡耕地是造成旱地和望天田的主要原因。将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和梯地是丘陵山区发展灌溉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关键。对坡地的过度开发使耕地的边际效益低下,而坡耕地改造难以推广也同经济效益较差有关。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有条件、效益好的地区逐步实行对坡耕地的改造工程。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食物均衡战略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