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

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

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编  

页数:

43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2008年全国农垦经济理论研究论文集》为全国农垦系统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选录了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所征集的优秀论文六十余篇。全书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2008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暨学术研讨会领导讲话和相关文件;第二、三、四部分为获奖论文,内容涉及了农垦改革与发展的方方面面,最后为附录,对有关农垦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农校研究生有借鉴作用。

书籍目录

一2008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致2008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贺信在2008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理事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在2008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在2008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二新时期我国农垦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与思考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黑龙江垦区农业改革发展问题研究海垦天胶三十年把解决农垦企业的现实问题与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理顺体制 精干主业 调整布局 重组改制 促进北京农垦经济 长期又好又快发展兵团推进团场改革开放的历程与成就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云南农垦二次创业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主题 产业化道路是农垦经济的立足之本重庆农垦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博弈生存与发展内蒙古农垦改革三十年总结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充分发挥农垦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带动作用锐意改革 开拓创新 把农垦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与时俱进 深化改革 促进农垦事业新发展河南农垦现代农业建设回顾与展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 实现农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广西农垦体制改革与成就湖北农垦改革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 天津农垦换新颜以创业创新实践推进浙江垦区科学发展三以战略创新引领光明集团的改革与发展推进政企社企分离创新农垦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发展农业经营体制 促进垦区经济快速发展关于安徽农垦农业“两田制”改革的探索和思考优化公司化农业经营体制 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与时俱进 创造辉煌农垦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方向与对策研究对海南垦区职工家庭农场自营胶管理的思考产业化持续发展问题与建议关于新疆兵团农场职工减负增收问题的思考全面总结 认真研究 努力探索山西农垦快速发展的新思路立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全面执行《劳动合同法》改革创新引领垦区发展 发挥优势提升农垦地位昆明农垦奶业发展与企业发展定位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 推动伊犁垦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水乡农垦春满园余杭国有农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创新发展模式 促进南田巨变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争先 再铸“二次创业”新辉煌创新管理体制 创立农场管理区 创建农垦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发展现代农业是振兴农垦经济的必由之路天津里自沽农场三十年发展回顾与启示必要的社会管理职能是内地农垦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农场农业管理体制的再造与创新农场如何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企业“三增”目标明阳工业区管理体制改革探讨北京南郊农场管理信息沟通的方法与实施王朝改革发展创新之路四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热作产业支持体系研究强化工业化理念 提高农垦经济竞争力集团化垦区管控模式探析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探讨创新管理体制 促进科学发展优化所有制结构 提高农垦经济活力关于监狱农业发展的研究与思考附录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组织机构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会费管理办法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秘书处联系方式

章节摘录

  一  2008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  2008年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11月15~16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刘成果,农业部原总经济师、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朱秀岩,研究会理事长魏克佳,研究会副理事长张福平、王宗南、王义昭、汪占琪、任建新、迟中华、张成国、阮英梓、符孟彪、彭隆荣,秘书长贾大明出席了会议。全国农垦各垦区、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的代表119人出席会议,会议收到论文60多篇。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给会议发来贺信;农业部农垦局局长李伟国出席了会议,并就全国农垦的形势及2009年主要任务做了工作报告。会议由理事长魏克佳主持,秘书长贾大明做了会议小结。海南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参会并致欢迎辞。  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根据研究会《章程》规定,依据相关程序,选举产生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及理事会领导组成人员;二是学术研讨与交流。代表们围绕“回顾总结我国农垦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巨大成绩与经验教训”的主题,展开研讨与交流。会期虽短,但内容丰富,效率较高,圆满地完成了会议日程。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纪要如下:  一、按《章程》规定的程序换届选举,组建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  2008年11月15日,召开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理事代表大会。首先听取秘书长贾大明所做的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二是宣读了农业部关于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换届选举的批复。秘书长贾大明就换届选举的原则、程序进行说明,并通过换届选举的唱票人、监票人、记票人提名。三是投票选举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会上发出选票119张,收回119张。全部同意第七届理事会理事的选票118张,弃权1张;有效同意票符合法定人数,选举产生163人组成的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四是宣布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成立,并召开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一次理事代表大会。会上投票选举产生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及理事会领导组成人员。分别发出选票119张,收回119张,其中常务理事选票和理事会领导组成人员选票各有2张弃权票,有效同意票符合法定人数。选举产生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48人,正副理事长、秘书长16人。五是魏克佳理事长就新一届理事会工作发表讲话。六是审议通过第六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由范芝、成德波为第七届理事会副秘书长。七是秘书长贾大明部署了2009年研究会的工作。八是召开了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会议,讨论了2009年工作安排,决定2009年理事长会议于2009年4月在广西召开。  二、学术研讨与交流  本次学术研讨与交流的主题是:回顾总结我国农垦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经验教训。有17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他们结合本垦区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经验、教训及未来改革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研讨与学术交流。  (一)取得巨大成就  参会代表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农垦系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借鉴农村改革和城市工业改革的经验,在农垦体制机制创新、结构调整、产权改革、分离社会职能、构建和谐垦区、弘扬农垦精神、创立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30年来,我国农垦系统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赢利水平、税收和职工收入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全国农垦工农业生产总值仅有85亿元,年亏损0.93亿元;职工年均工资486.5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58:32.42:9.58;粮食总产129.4亿千克,亩产不到200千克,粮食商品率30.8%;年上缴税2.57亿元。从2002年以来,农垦连续7年实现生产总值增幅12%以上。2007年全国农垦实现利润86.31亿元,上缴税金126.91亿元。职工年均工资10 756元。2008年粮食年总产235亿千克,亩产403千克;粮食商品率达88%以上,预计实现总产值2 280亿元。2008年全国农垦的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5.5:37:27.5。30年来,农垦系统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应对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探索与实践,克服重重困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再创农垦事业的辉煌为己任,勇当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大力推进了产业化、集团化和股份化改革,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着力提升农垦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经营效益,着力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特别是近十年来,农垦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工农业生产再创佳绩,经济保持健康增长,职工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改革顺利推进,农垦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的势头。  (二)改革开放的目标、方向和经验  农垦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农垦的区域性、社会性的特征,及各垦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较大差异,对改革开放的目标、方向,与会代表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有的代表认为,农垦改革的目标方向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管农垦企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要办社会,具有区域性、社会性等特征,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垦的这些特征将逐步弱化。站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坚持政企合一是不利于农垦改革发展的,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倘若继续坚持政企合一、企社合一,是短视的,没有前途的。有的代表则认为,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中国特色行政主导经济的状态短期内很难改变,农垦的存在离不开社会性、区域性的特点,政企合一、企社合一,内部分离,也许是农垦生存发展的体制需要。有的代表认为,农垦改革的目标方向不能简单地照搬现代企业制度,而应根据垦区和企业的实际。还有的代表认为,垦区、企业间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企业与产品竞争能力间存在较大差异,改革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要允许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新的探索和实践。无论垦区、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还是维持政企合一,或实行其他模式的改革,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都要允许去探索、去实践。  关于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与会代表较为一致的意见是: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必须认识到垦区间存在的较大差异,在坚持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各垦区应从各自的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改革模式和实施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逐次推进改革;绝不搞一个模式,更不能搞一刀切。二是坚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必须考虑到,随着改革的深入,其涉及的面更广,难度更大,垦区间差异也将更加突出。为此,条件成熟的改革,可以加快推进;条件不成熟的改革,则要采取渐进的办法过渡,创造条件,等待时机,避免盲目推进,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垦区在推行改革时,必须做到统筹兼顾,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使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有机结合。也要考虑到职工的承受力。改革的措施须得到垦区与职工的认可和支持,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四是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职工共享改革成果。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个核心。只有让职工在改革进程中受益,能共享改革成果,广大职工才能真正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五是坚持融人市场经济和地方经济中。要不断破除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自我封闭、自成体系的发展模式,自觉地融人市场经济中,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断增加竞争能力;融人地方经济,融入地方区域经济规划中,在自觉为地方经济做贡献的同时,争取地方政府的理解、支持。六是坚持弘扬农垦精神,保持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是农垦克服困难,增强竞争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源泉。  (三)教训与问题  内蒙古代表认为,以往的有些改革照搬农村和城市工矿企业的模式,一哄而上,“摸着石头过河”走了一些弯路。客观上使国有农场管理资源,以及农工商一体的经营体系逐步瓦解,资源和资产分散流失。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区别被淡化,一方面职工要减负,土地收费要降低;一方面管理成本增加,农牧场正常运行费用难以保障。上海代表认为,在投资管理上,上海农垦曾有过深刻的教训,投资决策权一度下放乃至失控,曾造成重大损失。江苏代表认为,企业改制不能一刀切。几年前,江苏垦区在改制过程中,场办企业几乎是“改光、卖完、退尽”,一批直属企业只保留参股地位,使垦区国有经济规模总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对于未来农垦改革发展的主要障碍与问题,代表们认为,一是生产发展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挑战,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二是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三是国家和市场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给农垦企业带来挑战和机遇;四是农垦体制机制创新和深化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除自身的探索与不懈努力外,需要得到国家的配套政策和财力扶持;五是农垦内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大中城市、沿海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将影响农垦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六是人才断层和人才短缺是农垦发展的软肋,许多农场多年来未引进人才,农场本身的能人和人才也纷纷外出,由此带来“十年后谁来当场长”的问题,农垦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后,人才断层和人才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