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2009-12
中国农业出版社
詹慧龙 等著
479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根据“三农”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方针,形成了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有力支持下,我国克服了国内外经济形势剧烈变化、农产品市场频繁波动、农业自然灾害重、突发事件多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形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实现了粮食产量连续6年增长,主要农产品供给完成了由长期短缺到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连续5年增幅超过6%,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民非农就业人数迅速增长;农村交通、电力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多变,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日益加重。
本书共三篇。第一篇为“经济和社会形势”,包括12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重点研究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以及近几年农产品价格变动方面的热点问题;第二篇为“现代农业发展”,包括19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与路径,对我国农业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以及新农村建设产业创业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第三篇为“新农村建设”,包括7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着重研究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途径等问题。收入本书的38篇文章,大部分曾经以课题组或发展研究所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受到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部分研究成果还直接被有关部门采纳,转化为有关政策,真正体现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序第一编 经济和社会形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研究 支农惠农政策下的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通货膨胀及当前物价上涨简析 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几点认识 强农业之基固民生之本 紧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放松 物权法给“三农”带来什么 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依法发展新阶段 学习中华农业英才好榜样 世界农产品价格高涨:现状、原因和展望 我国生猪市场变动的现状、原因与影响 我国社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第二编 现代农业发展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我国农业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目标 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资源的消耗浪费 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势头 中国新农村建设产业创业能力研究 实干促进发展规划引领未来 农村创业正当其时 农业:加速接轨现代化 我国农民产业发展意愿调查分析 加强源头治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疏通科技进村人户的渠道 切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力争全年农业有个好收成 要及早防范生猪市场的“寒流” 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实证检验 国外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第三编 新农村建设 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 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途径研究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的供给效率研究 以拍卖促流转实现宅基地有效利用 提高农民收益还须多管齐下
2006年以来,以副食品涨价为主要特征的物价上涨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07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协调发展,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为加深对这一精神的理解,做好宏观调控背景下的“三农”工作,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通货膨胀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与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 通货膨胀的回顾(一)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认识可分为两大学派:货币学派和价格学派。以货币主义领军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源于货币数量的发行超过社会产出的增长率,也即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众多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成因,而且难以科学和准确地测定货币需求量。价格学派如保罗·萨缪尔森等人的观点则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