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谐发展论
2010-7
中国农业出版社
刘毅
198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32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惊人地达到9.5%以上,而且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同时,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尤其是2009年,在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之下,我国经济仍然能够维持8.7%的经济增长率并率先朝着复苏的方向迈进,全年GDP创纪录地达到5.2万亿美元,超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外汇储备接近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以上,物价涨幅在4%左右,新增5万亿元信贷规模。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显著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了国人的自信心,显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我们仍然面临着发展不足、发展不当的矛盾,也累计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人均占有资源少,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能源、生态压力不断加大。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书中包括了:毕达哥拉斯等学者的和谐思想、和谐启示及理论分析框架、经济和谐发展理论的框架体系、“和谐人”内涵及本质、经济和谐发展下的贫富差距弥合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刘毅 男,汉族,1970年4月生,四川射洪人,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副研究员,经济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育经济、经济伦理。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的著作《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实证研究》获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序言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与和谐相关的经济发展理论 1.2.2 国内与和谐相关的经济发展理论 1.2.3 国内外相关理论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全书结构 1.3.3 可能的创新及展望2 经济和谐发展:基本理论框架 2.1 西方和谐思想溯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 2.1.2 亚当·斯密的和谐思想 2.1.3 毕达哥拉斯等学者的和谐思想 2.2 东方(中国)和谐思想溯源 2.2.1 儒家和谐思想 2.2.2 道家和谐思想 2.2.3 当代中国学者的和谐思想 2.3 和谐启示及理论分析框架 2.3.1 东西方和谐思想综合分析 2.3.2 经济和谐发展内涵 2.3.3 经济和谐发展理论的框架体系3 经济和谐发展的前提:和谐人性 3.1 “经济人”假设——西方经济发展的前提 3.1.1 “经济人”概述 3.1.2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分析 3.1.3 “经济人”假设的约束 3.2 “道德人”——东方经济发展的前提 3.2.1 “道德人”概述 3.2.2 “道德人”假设的合理性分析 3.2.3 “道德人”假设的约束 3.3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3.3.1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相互渗透 3.3.2 “和谐人”内涵及本质4 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石:和谐公平观 4.1 和谐发展下的公平观 4.1.1 计划经济下的公平观 4.1.2 市场经济下的公平观 4.1.3 和谐发展下的公平观 4.2 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公平性透析 4.2.1 贫富差距现状 4.2.2 贫富差距的再认识 4.3 经济和谐发展下的贫富差距弥合 4.3.1 贫富差距弥合的起点 4.3.2 贫富差距弥合的根本 4.3.3 贫富差距弥合的核心5 经济和谐发展的条件:“车型”产业结构 5.1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1.1 产业结构变动 5.1.2 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发展的实践 5.2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的非和谐性 5.2.1 产业结构与国际标准模式差异 5.2.2 农村三次产业内部结构问题 5.2.3 产业结构其他矛盾的困扰 5.3 产业结构优化 5.3.1 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5.3.2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5.3.3 “车型”产业体系构建6 经济和谐发展的过程:现代企业伦理. 6.1 经济和谐发展与企业伦理 6.1.1 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 6.1.2 企业伦理与企业发展 6.1.3 和谐与企业伦理 6.2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企业伦理失范 6.2.1 企业发展滞后根源于伦理失范 6.2.2 企业伦理失范现状及原因分析 6.3 现代企业伦理构建 6.3.1 现代企业伦理与传统文化 6.3.2 企业伦理与儒家伦理的差异 6.3.3 儒家伦理道德的扬弃7 经济和谐发展的保障:圈层制度 7.1 经济和谐发展的制度构成 7.1.1 制度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四要素 7.1.2 经济和谐发展的圈层制度体系 7.2 经济和谐发展的制度创新 7.2.1 人性制度创新 7.2.2 公平制度创新 7.2.3 产业结构制度创新 7.2.4 企业伦理制度创新 7.2.5 内在制度创新参考文献后记
其危害性也表现在四个方面:(1)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导致需求不足,容易形成经济萎缩。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影响下,贫富过于悬殊,会拉大高收入者和低收人者的消费水平差距,当高收入者消费水平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形成“有钱的不需要买,需要买的没钱”的怪圈。虽然高收入者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更多,但一旦超出本国的资金技术生产能力,可能会导致国内收入的外流,出现差距过大导致的消费断层以及某些产品过剩等问题,影响到经济结构的优化。而更多的中低收人群体虽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但由于手中无钱,也形不成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造成了社会产品的结构性过剩。(2)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减少投资数量,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一方面投资者对投资的安全性没有信心,因而减少投资;另一方面,贫富差距过大还不利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贫富差距扩大意味着很多穷人的出现,穷人不得不把钱都用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上,从而影响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实支付能力。较低的教育投资,较低的文化素质,较差的医疗卫生条件,较低的身体素质,必然降低整个社会的总体素质,自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3)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加剧贫困地区的弱势地位。地区间贫富差距悬殊,必然导致贫困地区人才向富裕地区转移,这就会使落后地区更加落后,落后地区经济建设更加停滞不前,从而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本书完成之际,真是感慨万千,竟不知用何种言语表达我心中复杂的情感。此时,一直萦回在脑海中的只有两个字:谢谢!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杨明洪教授。论文从选题、开题报告到初稿的写作和修改、文字的润色以及最后的定稿,每一环节都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导师在百忙中认真指导,并仔细阅读、逐句修改了文稿,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四年中,我学业上的每一点进步都与导师的严格要求和辛勤栽培密不可分,没有导师的批评和鼓励,四年内完成博士学位的攻读这一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济和谐发展论》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