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应用手册

全国农业推广服务中心 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2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

全国农业推广服务中心 编  

页数:

292  

内容概要

  病虫测报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是搞好测报工作的基础,是病虫测报“四化”建设的前提。早在1987-1990年间,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先后将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稻飞虱、棉铃虫和东亚飞蝗等15种全国重点测报对象申请列为标准化项目,根据病虫害测报调查实际,按照国家标准编制测报调查技术规范,并报国家标准管理部门审定。1995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颁布了上述15种重大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农作物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2000年以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加快了测报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别制定了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国家标准4项,小麦、水稻、玉米、蔬菜、果树病虫和杂食性害虫测报技术行业规范10项,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制作技术规范1项,并修订了1995年颁布的15项国家标准。截止2009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共牵头制(修)定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国家(行业)标准达到30项。这批规范在原规范侧重调查取样、数据处理、资料汇总和归档整理等的基础上,增加了预测预报技术方法的内容,从而使现有的测报技术规范涵盖了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最主要的内容,增强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于提高我国病虫测报水平、推动测报工作标准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配合这些标准的推广应用,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 应用手册》。编写内容以有关病虫的形态特征、症状识别、生活习性、影响因素、发生规 律和为害特点为重点,在其后附录介绍各个规范标准的详细内容,便于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在了解重大病虫害的基础上,学习和使用标准。

书籍目录

序前言小麦病虫害小麦条锈病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小麦叶锈病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小麦白粉病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小麦纹枯病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小麦赤霉病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小麦丛矮病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小麦蚜虫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小麦吸浆虫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小麦红蜘蛛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水稻病虫害稻瘟病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水稻纹枯病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稻飞虱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稻纵卷叶螟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水稻二化螟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棉花病虫害棉铃虫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棉红铃虫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棉蚜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棉花叶螨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甜菜夜蛾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小菜蛾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霜霉病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软腐病测报基本知识测报技术规范……多食性害虫其他害虫 附录 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制作技术规范

章节摘录

  4.2 小麦蚜虫的田间扩散分布  秋季小麦出苗后,迁入麦田的蚜虫个体定居、繁殖形成种群,以后逐渐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有蚜株核心。一般情况下,越冬前麦蚜分布型变化不大。次年春季小麦返青后,越冬个体或新迁入者,随环境条件及寄主营养状况的不断改善,其繁殖速率加大,种群密度增加。通过扩散,使有蚜株数增多,为害范围扩大。麦长管蚜在拔节至孕穗期间,有蚜株及蚜量随时间增长呈指数形式增加;无翅蚜或有翅若蚜每日由虫源麦株向外爬迁扩散约几十厘米,最远逾1m。其扩散距离与方向,还与蚜群密度及风速、风向有关。  由于麦蚜不断进行扩散定居繁殖的循环,因此,形成一定的时空动态格局。在水平方面,麦长管蚜单茎蚜量,从拔节到孕穗期符合柯尔分布型;抽穗期符合负二项分布;扬花灌浆后,逐步向均匀分布过渡。到小麦乳熟后期,麦蚜大量迁飞,残存蚜虫再次构成聚集分布。植株不同层次的垂直方面,小麦各生育期基本属聚集性分布。拔节期及以前,麦长管蚜集中分布在麦株下部叶片上,约占群体的95%,心叶及其下一叶片分布较小;孕穗期主要分布在旗叶下的一、二叶片上,约占65%;抽穗后上移到穗部,灌浆初期约占95%;乳熟期穗部蚜量略降,旗叶上蚜量增加;乳熟后期穗部蚜量又回升,收获前穗部蚜量占95%~100%。  有翅成蚜的扩散在种群空间动态分布中起主导作用,又是田间由点片发生向普遍发生过渡的主要原因。麦长管蚜在拔节后,常有两次有翅蚜扩散高峰,即小麦拔节末期和灌浆初期。这两次过程加上小麦乳熟后期的外迁高峰,导致麦长管蚜田间分布型及聚集度的变化。  4.3 我国麦蚜成灾区类型  根据麦蚜的发生为害特点,我国麦蚜的成灾区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  (1)麦二叉蚜常灾区。以南疆、河西为代表区域。该地区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在250rnm以下。年均温在10℃左右,1月份均温-4℃以下。耕作制度为1年1熟,冬春麦混种。麦蚜种类以麦二叉蚜为绝对优势种,麦长管蚜比例低,禾谷缢管蚜一般不发生。  (2)麦二叉蚜多灾区。代表性区域包括陇东、陇南、陕北、晋北、冀北等地。该地区气候干旱。年降雨量205~500mm。年均温12℃左右,1月份均温-2℃以下。耕作制度为1年1熟或2年3熟,冬麦播种早。一般年份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混合发生,甚至麦长管蚜比例较高,在大发生年份则以麦二叉蚜为优势种,禾谷缢管蚜数量很少。  (3)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交叉易灾区。以陕西渭北、晋东南山区、鲁南山区等为代表。该区年降雨量500~700mm,冬春少雨易旱,一般无灌溉条件,地势多背山向阳。耕作制度为2年3熟。温暖干旱年份以麦二叉蚜为优势种,一般年份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禾谷缢管蚜少量发生。  (4)麦长管蚜常灾区。以陕西关中川地、晋南灌区、豫、冀、鲁、皖北灌区等为代表。年降雨量600~800mm,多为灌溉麦田。1月份平均温度为O℃左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小麦产量水平高,耕作制度为1年2熟。常年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有些年份局部地区禾谷缢管蚜为害较重,麦二叉蚜数量较少。  (5)麦长管蚜偶灾区,禾谷缢管蚜渐灾区。代表性区域为陕南、四川、鄂北、贵州等地。年降雨量800~1000mm。年均温18℃左右。历史上麦长管蚜发生较多,某些年份穗期猖獗成灾。禾谷缢管蚜居于次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随农田生态条件的急剧变化,禾谷缢管蚜种群数量徒增,在部分地区已取代麦长管蚜成为优势种,为害损失渐趋严重。90年代后期以来,其发生与成灾有减轻的趋势。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应用手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