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企业2.0

(美)安德鲁 P.麦卡菲(Andrew P.McAfee)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

(美)安德鲁 P.麦卡菲(Andrew P.McAfee)  

页数:

194  

译者:

于蓬波等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企业2.0:企业社会化协作趋势与工具》是一本论述应用新技术的书,更是一本激发管理新思维的书。《企业2.0:企业社会化协作趋势与工具》旨在为企业打破网络技术壁垒,利用web2.0平台,并从中获益。
什么是企业2.0?
企业2.0是企业自发性社会化软件平台,或者企业与其客户、合作伙伴及供应商之间的自发性社会化软件平台。
社会化软件,正使“人机交互”变成“人人交互”。企业管理,也在从“以数据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在商务交流中,Email已经替代了传真。而如今,Web2.0的沟通手段,特别是统一通讯(基于互联网的IM即时通讯、语音、视频)技术,已经悄然兴起,大有取代Email和电话,成为主流沟通手段的趋势。
《企业2.0:企业社会化协作趋势与工具》帮你开启企业2.0探索之旅——
阐述谷歌、英国广播公司、美国中央情报局这些早期采用企业2.0技术的机构如何从中获益;
指出如何正确地部署Web 2.0技术以产生具体的商业利润;
揭示企业2.0的真实风险和障碍;
引导企业部署企业2.0。

作者简介

安德鲁 P.麦卡菲(Andrew
P.McAfee),企业2.0的研究专家和意见领袖。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数字商务中心的首席研究科学家,技术创新管理、运作管理专家,曾为多家著名跨国公司提供咨询。2006年,麦卡菲在《斯隆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企业2.0”(Enterprise
2.0)的概念。

书籍目录

赞誉
推荐序
第1章 导论
Part1 第一部分 Enterprise 2.0技术协作的威力
第2章 团队工作的困惑和错失的机会:四个案例的研究
第3章 Web 2.0出现之源头:Enterprise 2.0的发展史、含义及定义
第4章 老问题,新方法:Enterprise 2.0的靶子
第5章 独有的价值:Enterprise 2.0的益处
Part2 第二部分 取得成功
第6章 挑战与应对:采用新工具和新方法的羁绊
第7章 迈向主流: Enterprise 2.0 通往成功的蓝图
第8章 展望未来:愿景、陷阱、对决
致谢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本章我们由四个小案例开始,这些案例来自我近期的研究成果。其中,前三个是企业案例,第四个是政府的例子;两个涉及大机构,另外两个规模略小;两个属于高科技领域,另外两个属于非高科技的领域。在这些案例中,前三个存在很明确的问题,第四个则暗藏着某种机遇。  简言之,这四个故事各有不同。它们除了涵盖不同的组织类型,还向读者呈现了更广泛的代表性:企业应该如何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如何建立企业文化,快速成长期的公司如何对新员工开展培训;在跨国、跨地区的大公司内部,员工如何合作;如何启发“智慧风暴”;如何更简便、更快、更优化地给人们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他们出色地完成工作。  也许有读者会反问:这些问题怎么了?依我看,上面提到的问题很普遍吗?回答是肯定的,所有这些故事都具备三个特点。首先,这些问题都立足于团队层面,关注于专业工作者之间的交互。第二,这些问题在本章还无法解决。我很抱歉要吊着读者的胃口,但是我保证后续的章节还会对这四个案例分别阐述。  也许读者已经猜到,第三个特点是信息技术(IT)。在本书后面的章节能看到,针对本章提到的四个案例,信息技术会逐一解决它们的问题。在每个案例中,也许“合适的”技术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这正是我希望的),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部署和实施,每个组织都能有效应对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更进一步地说,四个案例中使用的都是新兴技术,其中有很多技术在十年前甚至还没出现。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能够满足第2段中提到的企业的需求?这正是本书所关注的,而且我们将要分析的主要方面就是:为什么早期技术不能改善前面提出的企业中的几个现象。我会在讲出这些案例之后对这类的问题进行讨论。  现在我把四个案例的顺序安排一下。第一个案例发生在一个小团体中,这个团体规模小、但是关系紧密,里面的人都在同一处工作。第二个案例的群体稍大一些,其成员处在同一家公司,但是工作地点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这些人相互也不认识。第三个案例涉及数量更大的专业工作者,这些人遍布多个企业,需要共享信息和工作经验(但事实上这些交互还没有实现)。最后一个案例围绕着一家大公司的全体雇员进行研究,其中大部分人永远不会在一个地方做事。  依此顺序,从第一个案例中紧密型的职业关系到第四个案例中的职业陌生人(professional strangers),人们的职业关系是变动的、递减的。选择这样的顺序是出于两个原因。其一,Enterprise 2.0工具将显示出的灵活性和易用性,不仅适用于个案,而且对同一类工作都适用,这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二,这一顺序会给出一个好用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Enterprise 2.0的优势,这种优势建立在大量已有的研究和理论基础上,并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工作。这个框架使用了职业工作者之间“关系强度”的概念,即人们专业关系的密切度和深度。在下一章,我们还会看到,“关系强度”显示出Enterprise 2.0的影响力和广泛性。这种新工具改进了同事之间、职业陌生人和每一级之间的关系强度的协作和交互。不过在解释这些改进之前,先看看四个现实世界里的问题,还有错失的机会。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正处在一个与催生现代工业革命同样深刻与动荡的管理革命的浪潮之巅。这一革命是由强有力的新协作技术驱动而生,它将从根本上重塑工作本质、企业的界限、企业领导者的责任。在Enterprise2.0概念中,安德鲁·麦卡菲向我们提供了IT技术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关键和快速变化连接的基本见解。如果你要将企业的未来定位在引导而非跟随,你需要阅读这本书。  ——加里·哈默 《领导变革》(Leading the Revolution)和《竞争大未来》(Competing for the Future)作者  当企业和组织机构越来越充分地利用Web 2.0技术的力量,我们将看到很多企业和地区以互联网来推动生产力的下一个重要的态势。麦卡菲阐明了要把握Enterprise 2.0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还要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约翰·钱伯思 思科公司董事长兼CEO  安德鲁·麦卡菲用Enterprise 2.0的概念,界定了一种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创新。读了本书,你必将从中获益。  ——克里斯滕森 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创新者的窘境》作者  本书阐释了Web 2.0革命的概念,以及它对管理者的含义。书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新技术,这些技术能给组织机构带来哪些功能的提升,以及技术在实现过程中要面对哪些挑战。也许你并不熟悉Web 2.0,但我仍会强烈推荐你阅读本书。  ——沃伦·麦克法兰 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教授  麦卡菲教授为那些真正“沉默的大多数”编写了这本书,全球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他们的岗位上付出了高昂的技术代价。这本书要向IT行业以外的管理人员展示怎样融入当前可以让他们乐于使用的,免费的、协作化软件的新浪潮。  ——布鲁斯·理查德森 AMR研究项目总监  安德鲁·麦卡菲发现并形成了早期Enterprise 2.0的趋势,并清晰地整理出新技术、新应用浪潮会为长久以来固化的商业规则创造哪些价值。他不仅有效地抓住了技术本身的焦点,还关注到这些技术在未来商业中的实现。沿着他研究的视线,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可以获得这些发展趋势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技术可以为组织机构创造的价值。  ——罗杰·罗伯茨 北美麦肯锡商业技术战略服务项目总监  技术的发展不断增强公司业务决策的透明度和知名度,保证业务的转换、引导企业的竞争优势。麦卡菲对于IT技术如何创造超越客户价值的规则十分清楚。他在书中铺陈了帮助组织获得投入的最大化价值的框架和方法。  ——李艾科 惠普公司CEO(思普爱公司前任CEO)  Web 2.0为协同工作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它预示着创新和生产力的一场革命。安德鲁·麦卡菲为这场革命的新阵地提供了最好的指导,这些指导将帮助明智的执行者在开始商业竞争前掌控主动。  ——埃里克·布伦乔尔森 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MIT数字商务中心董事,Wired for Innovation作者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企业2.0 PDF格式下载



听朋友介绍才了解了企业2.0的概念,于是买了推荐的这本书,书里面的观点有点意思!


很先进的管理思想,可以梳理出非常好的企业管理结构。


公司領導都讀的一本書。好評


给单位同事买的书,因出差没来得及评论,听同事说书不错,快递也快。


领导规定要买,要读,人手一本


老公点名要买的书


主要讲网络化的实际应用,很值得一看


正是自己所要找的书籍


金蝶软件、迪跑、今目标企业微博已经将企业的OA做成了互动式的网络平台,下一代企业的信息化方向有可能向书中阐述的发展方向


企业2.0的一个趋势


书是不错的,但是我觉得翻译还有待提高。书中简要介绍了企业2.0是什么,又怎样的作用,有启发性


可以作为一本参考书看看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组织与沟通战略的影响是深远的,企业管理层有必要关注沟通协作发展趋势,这本书如果结合加里.哈默的《管理大未来》更好


书的主题很好,值得研究。但是,可能是翻译的原因读起来很费劲。时间不充裕的话,读读第6章即可。


当时一时冲动就买了,感觉一般


看来看去,不知其所云


嘘头在这本书里随处可见,不值得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