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城市的形成

斯皮罗 科斯托夫(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

斯皮罗 科斯托夫(美)  

页数:

平装  

译者:

单晧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人类创造物中,城市是最持久和最卓越的。在《城市的形成》这本著作中,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斯皮罗·科斯托夫试图探索城市建造的普遍现象——即城市如何及为什么成为目前的样子。  科斯托夫教授重点讨论了有机模式、网格、图形式城市、壮丽风格以及城市天际线等一些主题——从中解释城市模式蕴藏的秩序,书中数百张照片、历史图片和特别制作的图解镶嵌出一个关于城市建造的全球画面:精心塑造而成盼中世纪锡耶纳。作为英国人统治中心而建立起来的新德里,自封为世界社会主义首都的莫斯科的改造,以及城市天际线从宗教与公共性的象征物到商业集团私有摩天楼群的转交……在所所有这些章节中作者不断强调出自己的观点,即城市是社会共同体的象征。  对于建筑师、规划师、社会历史学家,以及所有希望了解我们所在世界的过去与现在的人来说,这部经典研究著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斯皮罗·科斯托夫(1936年—1991年)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建筑历史学教授,他也曾经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莱斯(Rice)大学任教。他的另一部著作《城市的形成》(The City Shaped)也由英国Thames&Hudson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致谢绪论作为人造物的城市序言有关方法的问题断代和分类历史过程中的城市城市周期城市起源早期城市形式城市是什么?第一章“有机”模式经规划的城市与未经规划的城市共存和转换“有机”模式的演变和发展作为有机体的城市地形的作用土地划分村镇聚合成为城市法律与社会秩序直与曲:设计的选择经过设计而成的画境风格的起源花园城市保护和历史的教训现代主义和设计而成的画境风格第二章网格序言正交规划的本质网格和政治“更好的秩序”还是常规程序历史回顾古代的网格中世纪的新城欧洲的文艺复兴在美洲的发展网格的布局关于地形测绘家和理论家具有艺术家身份的规划师城市和乡村的协同体系乡村中的网格网格状的城市扩建区闭合式的网格:构架、重点和开放空间城墙内的城市构架街道的节奏广场的分布街块的组织20世纪的网格第三章图形式的城市圆和多边形亚克桑地和帕马诺瓦乌托邦和理想城市特殊环境军营的设计神圣的城市政治图形线形系统集中性的系统斯福尔津达的例子功能图形防御的逻辑交通和放射一向心状城市世俗性的/社会主义的图形工人、罪犯和学生们的世界改造城市社会行星和太空第四章壮丽风格序言历史回顾古代欧洲巴洛克意大利以外的壮丽风格壮丽风格的规划地形剧场设计中的壮丽风格壮丽风格与景观设计制高点的设计“巴洛克式”的元素直的街道“巴洛克式”的对角线三支道系统和多支道系统林荫大道和林荫街统一性和连续的界面统一中的变化街道深远处的对景:标志物和纪念性物体仪式性的轴线后现代的巴洛克第五章城市天际线概述公共性的天际线和私人性的天际线绘画中的天际线天际线的元素宗教性的制高点世俗城市中的地标天际线的设计几类设计原则色彩和光318现代的天际线塑造城市之冠摩天楼的城市玻璃的塔楼“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注释参考书目图片致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城市的形成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相当于城市设计的历史进程,有很多实例和参考。如果真的要做城市设计就应该对城市设计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朋友介绍的这本书,很不错。


《城市的设计》它并不是一本通常的以历史时间顺序或是城市类型分类阐述的书,而更像是由对实例的理解开始,从城市设计者角度出发,探讨我们能从历史城市中学到什么的书。它从形态出发,却不囿于形态本身,对于资料的把握和运用相当值得赞赏。


因为该书没有图片还有图书信息录入有误,导致很多喜欢本书的朋友不敢下单。
我今天下午刚刚收到货,作者是斯皮罗·科斯托夫,译者是单皓,大家可以放心购买。
前段时间在**搜索该书大概是断货了,大家可要抓紧时间啦!


书拿到手,感觉物超所值。还不错的说


该书对城市的形成从空间形式上作了较多的探索,有些新意。同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不像一般理论书那么枯燥。另外还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照片、图片质量很好,很说明问题。总的来说,值得一看。


还没读啊,不过信心满满,果断要啃完它,亚马逊上已经没有了,当当的这个还是很正的,想买的同学别犹豫了!


  在中国,城市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一部分,现代以来一直为学者所重,以前有李欧梵,现在有罗岗等,颇有成绩。
  
  作为一位建筑史家,斯皮罗・科斯托夫对城市的研究重点当然不是形式方面的,而是从历史与文化的交错关系中去寻求城市生成的意义,书中颇多史料,并无什么“隔”,也许是通俗的原因。
  不足之处或者说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作者仅关注城市生成的意义,而对其存在的意义视而不见,这也许是作为史家的斯皮罗・科斯托夫没有办法解决的吧!


书的副标题是“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作者关注的自然是形态和意义两方面,研究城市研究建筑撇开形式是不可能吧。楼上所说的所谓尝试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作者在本书的研究重点,并不能算作不足之处吧。


建筑就是形式的艺术,不过作为建筑史家,在这本书里建筑形式对斯皮罗・科斯托夫来说,显然并不是关注重点,他是要通过形式的变迁,去寻找这种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人”的意义;然而也是因为史家的眼光,所以他只关注变迁的意义,没有过多的停留。一般而言,深度来自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综合结果。所以,才有点遗憾。


可能我并不清楚楼主说的历史含义,但是从我对建筑和城市的理解来说,作者关注的的确并非是建筑(建筑的存在虽然必须依靠形式,但是研究建筑也绝非仅仅是研究其形式的艺术性),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能代表城市本身,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存在。另外我对楼主说的“人”的利益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既城市蕴含的群体精神和公众利益,那是事实上可能是人与城市的一种互动与联系。


科斯托夫无论是名气还是成就,远远地在李欧梵先生之上的呀。二者几乎没有可比性。
Kostof晚年在去世之前,领导着伯克利的历史小组,完成了这两本城市形态、城市空间、建筑类型的宏篇巨著。此类书非常难写。因为一个是资料范围极广,二来,因为他们书写的多是城市形态的日常史。这就更难写。但是,无论是《城市的塑形》还是《城市空间要素》,这两本书都讲出了空间在具体城市里是怎样转型的,转型的动力是什么,主体事件和模式是什么。对比一下传统地理学的城市形态研究或是城市规划史里的城市形态研究,Kostof的贡献在于,把物质的空间形态,和人的活动与事件联系起来了。至于“意义”,要看您说的是什么层面的“意义”。如果是城市的哲学意义,的确,这些书都没有谈,但是要是涉及到城市里人的故事和城市场所的意义,这两本书都不缺少。
如果再往前推,Kostof之前写过一本《作为仪式场景的建筑史》,其实,从那时起,他已经要填补在建成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空白了。


翻译的不错,很通俗


说到底都是人的历史~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