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基于转型期价值观转变的中国建筑创作研究

郑少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

郑少鹏  

页数:

233  

前言

  当前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在为中国建筑界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并在建筑界乃至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南北各大城市相继出现的新、奇、特建筑。这些标新立异的标志性建筑在吸引世人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争议的背后是人们对建筑价值问题的思想冲突,而这些都直接影响中国建筑创作实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需要引起中国建筑师的思考和研究。  建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同时建筑从产生到使用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和社会是一个整体的关系,建筑发展的推动力来源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发展。建筑学的问题从来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学科问题,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的延伸和反映。我们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需要建立“整体”的视角和观念,去积极地面对和思考建筑背后的社会问题,以此决定建筑实践的立场和态度,使建筑创作摆脱单纯的形式探索的局限状态,而面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  在创作实践中,建筑师时常要面对政府、开发商、使用者等各种社会群体,在各方的利益要求和博弈中寻找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采取怎样的价值评判标准和实践态度,再进一步是采取怎样的实践策略,从而使建筑师从无所适从的状态变为有所适从,发挥建筑师应有的作用。在实践中我经常提到一个成功的建筑必须是地域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高度统一:地域性是对建筑存在空间的定位,这一空间的特性不仅是建筑存在的地理条件因素,也是社会的、人文的因素;时代性是对建筑存在时间的定位,而这一时间的特性正是对建筑存在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考和回应;文化性是建筑创作的实践态度和方法,以文化的批判性去应对和诠释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定位,形成建筑存在的文化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价值观的建立。  作者郑少鹏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跟随我完成了大量的建筑创作实践。作为这一高速城市化进程的参与者,他深切体会到这些问题和争议的现实意义,以极大的勇气和务实的精神选择了这一课题作为他的博士论文研究内容,尝试通过“价值观”的研究,在理论上建立建筑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对前面所提的问题和争议进行探讨和解答。

内容概要

本书以价值观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和线索,建立了建筑研究和社会研究的内在联系,通过价值观相关理论研究的引入,在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价值观与建筑的研究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上从宏观转型社会和微观多元主体两个层面分别对转型期的价值观转变与中国建筑创作实践的现状展开研究,从而对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及根源有了较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从社会领域-建筑领域-建筑师、制度-价值观-实践方法等多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应对体系和实践策略。本研究具有拓展建筑学研究视野的理论意义、深层剖析建筑创作实践现状的现实意义和对未来创作实践的指导意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相关概念的阐释 1.3.3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3.4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本书框架第二章 价值观与建筑 2.1 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2.1.1 价值观研究的核心 2.1.2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及其制约因素 2.1.3 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 2.1.4 价值观的特征 2.1.5 社会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2 建立价值观与建筑的深层联系 2.2.1 实证分析价值观与建筑的关系 2.2.2 理论分析价值观与建筑的关系 2.2.3 在两个层面上建立价值观与建筑的关系 2.3 建立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第三章 转型期的社会价值观转变及对建筑的影响分析 3.1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概况 3.1.1 中国社会转型的界定与特点 3.1.2 中国社会转型的动因 3.2 经济领域的价值观转变及对建筑的影响 3.2.1 经济转型与发展现状 3.2.2 经济转型引发的价值观转变及对建筑发展的影响 3.3 政治领域的价值观转变及对建筑的影响 3.3.1 政治转型与发展现状 3.3.2 政治转型引发的价值观转变及对建筑发展的影响 3.4 文化领域的价值观转变及对建筑的影响 3.4.1 文化转型与发展现状 3.4.2 文化转型引发的价值观转变及对建筑发展的影响 3.5 案例分析:国家大剧院、CCTV新台址和国家体育场 3.5.1 国家大剧院、CCTV新台址、国家体育场的比较 3.5.2 国家大剧院实施方案的分析 3.5.3 CCTv新台址实施方案的分析 3.5.4 国家体育场实施方案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第四章 建筑主体的多元建筑价值观与建筑创作环境分析 4.1 建筑作为价值客体的分析 4.1.1 纵向和横向两种建筑价值分类法的比较 4.1.2 从建筑的固有属性建立建筑价值分析的客体维度 4.2 建立建筑的价值主体分析模式 4.2.1 传统的建筑主体分析模式及其弊端 4.2.2 建立以建筑师为中心、多元制衡的主体分析模式 4.3 建筑各相关主体的建筑价值观分析 4.3.1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建筑价值观分析 4.3.2 开发商(商业资本所有者)的建筑价值观分析 4.3.3 社会公众(公民社会)的建筑价值观分析 4.4 建筑师创作观与中国建筑师创作环境的综合分析 4.4.1 建筑师创作观的构成与分析 4.4.2 内部机制:设计单位的企业化转型及与国外设计机构的比较 4.4.3 外部环境:建筑设计市场环境的分析 4.4.4 创作环境影响建筑师的创作价值观 4.5 案例分析:上海新天地——政府与开发商主导模式下的创作分析 4.5.1 项目概况 4.5.2 各相关主体的价值分析 4.6 本章小结第五章 中国建筑创作实践的应对与调适思考 5.1 建立社会与建筑、制度与价值观的应对架构 5.2 社会领域的应对与调适(对应宏观社会分析) 5.2.1 在制度层面上促成各社会领域发展的均衡和整合关系 5.2.2 在价值观层面上强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弓l导和建构 5.3 建筑领域的应对与调适(对应微观主体分析) 5.3.1 从社会环境到设计体制全面调适和完善建筑的制度体系 5.3.2 在建筑实践、评论、理论、教育中强化建筑价值观的引导 5.4 中国建筑师的应对与调适 5.4.1 建筑师的角色、责任与立场思考 5.4.2 建筑师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修养 5.4.3 当前环境下中国建筑师需要形成多层级的应对策略 5.5 本章小结结论附录 附表1:国家大剧院实施方案各方意见对照表 附表2:CCTV新台址实施方案各方意见对照表 附表3:国家体育场实施方案各方意见对照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最后,假如双方的分歧无法调和,建筑师可以选择拒绝,同时也应该有拒绝的勇气。市场本来就是一个买方和卖方双向选择的过程,主体的独立性是市场的前提。而拒绝也不完全是消极的做法,拒绝从某种程度上讲维护了专业领域的自律性,对形成良好的执业环境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就如在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鉴于贝聿铭在国际建筑界的声望和地位,邀请贝聿铭设计10幢现代化饭店,包括在紫禁城附近建一幢庞大的高层建筑。但贝聿铭婉言拒绝了。“我不能这么做。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如果你从紫禁城的墙往上望去,你看到的是屋顶金色的琉璃瓦,再向上望就是天空,中间一览无余。那就是使紫禁城别具一格的环境。假如你破坏了那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感觉,你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我无法想像如果有一幢高层建筑像希尔顿饭店俯瞰白金汉宫那样居高临下俯视紫禁城那会是什么样子……我就是不想参与这样的事情。”1 贝老的这种回应表现了建筑师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赢得人们的尊敬,也因此有了后来的香山饭店的出现。  对于在当前社会环境中,中国建筑师的上述角色、责任、立场以及策略,也许有人会质疑,建筑师的这种努力是否有意义?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个体的变异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是无意识的,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异才能生存并遗传下来,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而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之前还有拉马克的活力论,他认为生物的进化是因为环境改变了,生物个体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这种后天为适应生存的有意识变化被遗传下来,用进废退,生物物种因而进化。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建筑领域,建筑的发展是进化论还是活力论,究竟是建筑师的主体实践适应环境的结果还是社会环境选择了建筑师的结果?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建筑师有意识的主体性实践是否能够改变社会、改变世界。首先对于建筑文化而言,个体建筑师的实践过程并不是无意识的“基因突变”,而是基于社会环境的有意识回应;其次,不论个体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努力和创作是可以通过建成作品进行文化传承的,建筑的存在既是社会发展选择的产物,也会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不是生物用进废退、不可遗传的后天适应性变化。因此,对于职业建筑师而言,建筑师的审美取向可以是个人化和多元化,但价值立场却要明确,这决定了在创作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没有独立立场的创作只能成为决策者的附庸,没有独立立场的创作也是没有价值的,只能使建筑专业走向灭亡。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基于转型期价值观转变的中国建筑创作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